昌寧苗族服飾,2006年5月20日被國務院頒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是當時保山市唯一進入名錄的項目,也是保護名錄中全國唯一的苗族服飾。
“十一五”以來,昌寧縣委、政府高度重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苗族服飾的保護傳承,多次進行專題研究,安排部署工作;2007年在縣文化館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進一步加強了保護工作;多方籌集資金,利用中央補助資金15萬元,進行昌寧苗族服飾的一期保護,2008年順利通過驗收;嚴格按照要求,認真做好云南省省級“非遺”傳承人每人每年3000元生活補助費的發放工作;努力爭取2011年中央補助資金,對昌寧苗族服飾開展二期保護。結合昌寧苗族服飾特點,重點抓好以下五大工程進行保護和傳承:
一是實施“一書”工程。2004年以來,通過積極努力,完成了25萬字的書籍《中華文化與昌寧苗族服飾》的編撰工作。該書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昌寧苗族服飾的文化內涵和與中華文化的關系、與中華民族的淵源;系統分析了昌寧苗族服飾全面保留古代苗族“五色衣”特點的空間地理和歷史社會因素;記錄了苗族服飾從種麻到成衣的全部生產工藝、產品工藝;深刻闡述了苗族服飾的歷史文化宗教內涵;體現了昌寧苗族服飾的苗族五千年歷史,是我國苗族悲壯的“荷馬史詩”和“百科全書”。
該書完稿后,得到我省學術界充分肯定?!对颇厦褡濉穲绦兄骶幵?008年第一期《云南民族》上發表文章,對該書及作者作了大篇幅的宣傳報道,給予很高評價。
二是實施“一劇”工程。以苗族服飾民俗的豐富內涵和歷史積淀為素材,組織創作以昌寧苗族服飾為歷史背景的大型舞蹈史詩《苗嶺天風》。
該劇全長近90分鐘,由《女媧補天》、《炎帝、黃帝與蚩尤大戰》、《大遷徙》、《耕織聲聲》、《苗山戀歌》、《五彩盛裝》等章節組成,是一臺集歌舞樂于一體的大型舞蹈詩,是保山市第一臺完全依靠縣級地方文藝人才全新打造的大型歌舞劇?!杜畫z補天》再現了以女媧為首的苗族祖先在蒙昧時代開啟了中華民族改天換地的新紀元,也是苗族服飾以樹葉、獸皮為雛形的年代。《炎帝、黃帝與蚩尤大戰》,展現苗族先民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曾經的恢宏,殘酷的戰爭使苗族服飾的主體為紅色,也是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新篇章?!洞筮w徙》表現苗族在大遷徙中服飾的逐漸形成和內涵的不斷豐富、深刻和發展,苗族從古代至近現代,經歷了五次大規模遷徙,形成了今天分布格局?!陡椔暵暋?,展現了沉淀在苗族服飾在生產和制作中精彩紛呈的內涵?!睹缟綉俑琛氛故久缱鍚矍?、花山節等五彩生活因服飾更精彩、更絢爛?!段宀适⒀b》為十八件套昌寧苗族服飾的精彩展現。
《苗嶺天風》先后在昌寧縣上演10余場,在保山市上演4場,觀眾達16萬余人,深受大家好評,獲得保山市第三屆民族民間歌舞樂比賽特等獎,原中國文聯副主席、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先生和云南著名作家楊佳富先生給予高度贊譽。云南省苗族學會、文山州苗族學會組織觀看錄相光碟,開展學術交流。為使廣大人民群眾進一步認識和保護苗族服飾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是實施“一歌”工程。在建立苗族服飾文化展室,每戶命名1名縣級文化傳承人,不定期給予經濟扶持,舉辦培訓班進行培訓的基礎上,著力打造苗族服飾歌曲《五彩盛裝》。該節目由省級專家完成音樂制作,2008年在保山市首屆新農村文藝匯演中獲得金獎,并作為“非遺”作品代表參加全省組織的文藝匯演,受到專家的高度關注。
四是實施“一畫冊”工程。2004年至2009年,多次組織文化工作者深入大苗山采風,并到文山州、紅河州屏邊縣等苗族居住地考察,拍攝近10萬幅昌寧苗族服飾照片資料,精選出百余幅照片,編輯完成了《昌寧苗族服飾寫真》畫冊初稿。
五是實施“MTV”拍攝工程。2009年,完成昌寧苗族服飾歌曲集《五彩盛裝》TMV的拍攝制作?!段宀适⒀b》MTV由十首歌曲組成,共分盛裝篇、民謠篇、迎賓篇3個部分。在2009年中國?昌寧千年茶鄉商貿文化節作為禮品贈與嘉賓1000余套,深受好評。
文章:馬 宏(昌寧縣文體廣電旅游局)
徐 坤(昌寧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