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龍舟啰!”一聲吆喝,晨光熹微之中,天河區珠村的兩百歲老龍舟“烏龍公”在眾鄉親合抬之下,徐徐浮起船頭。
今天早上這一幕,這幾天在廣州周邊有傳統龍舟的村埠頻頻看到。連日雨霽交替,龍舟水漲,老城區內,天河車陂、石牌、獵德;海珠龍潭、土華、小洲;荔灣沙涌、坑口;黃埔下沙、雙崗、南灣等等大小百多處龍舟紛紛出水。
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潘劍明表示,“起龍”是端午龍舟節第一個傳統習俗,流傳至今已有約300年歷史。民俗選吉日良辰,清早由丁壯、父老來到上年沉塘的船坳(即船塢)前,焚香燭、上酒果、燃鞭炮。隨著隆隆的龍舟鼓鑼聲,丁壯們爭先躍入泥淖,鋤去雜草挖開淤泥,舀卻積水,待船只慢慢浮起。由于早潮已退,一般還需待下午或次日潮漲,將船起出空地,或以龍架將其支起,用柚葉或艾葉水洗凈,再經數天至一周的抹豬油、補桐油、添新漆等,再另擇時日采青、安上平時供在祠堂的龍頭龍尾,這樣龍舟才光彩奪目。
焚香燭,起龍舟
獵德龍舟今年照“扒”
只有兩“龍”下水,難現往年盛景
昨日,獵德舊村的村民將埋在獵德涌最后一條比賽“金龍”起了出來。村民告訴記者,今年的端午節,獵德龍舟照扒,但會從原來的10艘縮減為兩艘:一條是剛挖起的“金龍”,另一條則是兩日前由省博物館贈送的“翻版”花龍。
據了解,獵德村原有10條龍舟,在獵德舊村開拆之前有8條轉移到番禺的兄弟村“暫住”,留下一條比賽用的“金龍”和一條造于上世紀80年代的“花龍”。今年1月,應省博物館的邀請,有20多年歷史、為獵德獲得過無數獎項的“花龍”浩蕩進“宮”,成為省博物館收藏展品。
為了答謝獵德村的慷慨割愛,在獵德“花龍”入“宮”前,省博物館決定按照“花龍”的樣子,克隆一艘新“花龍”作回禮。前天早上5時半,獵德村數十名小伙子齊齊出動,到下蟯船廠把嶄新的龍舟抬下水,劃出海,再用機船拖至獵德涌口,村里燃起鞭炮迎接。
迎回翻版“花龍”
獵德舊村拆除后,不少人擔心:久負盛名的獵德龍舟會否隨舊村一同消失?昨日,一村民明確告訴記者:“今年端午節,獵德龍舟依舊暢游獵德涌!”
老村民梁叔也說,獵德村被拆,村民最不舍的是祠堂和龍舟,“它們是獵德的命脈”。“祠堂拆了將來會重建,百年龍舟傳統斷了就很難再接上。”梁叔稱,他們這些留在舊村的長輩幾經商量,最后決定今年端午獵德涌上龍舟照舊扒!
不過,梁叔表示,今年游客也許很難再看到昔日獵德龍舟“百舟齊發”的熱鬧場面。“今年端午,獵德龍舟不打算出涌拜訪鄰村,而藏在番禺的8艘龍舟亦不準備出水。端午節那天我們就在獵德涌上扒這兩艘龍舟,好讓熱愛龍舟的獵德大人小孩應應節,過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