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東漢時,蔡倫因他人之錯受牽連,朝廷要抓他去京都接受審判,蔡倫不愿忍受屈辱,在他的造紙發明地和封地龍亭縣服毒自盡。蔡倫家族中人也受到連累四處逃命藏匿,其中一部分人逃至安康,經子午道越秦嶺,向北走出秦嶺山口時將當時最先進的植物纖維造紙技術傳授給北張村一帶。
這僅僅是聯系北張村與蔡倫傳說的一種,無論是否可考,事實上北張村人至今仍在沿用的就是蔡倫發明的用植物纖維為原料的造紙法,這個結論已經過專家的反復論證。如《后漢書》中記載:“倫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
“蔡倫造紙不成張,觀音老母說藥方。張郎就把石灰燒,李郎抄紙成了張?!绷鱾髟诒睆埓逡粠У拿裰{講述了蔡倫實驗造紙、攻克一道技術難關的故事。
張逢學老人回憶說,文革以前村里幾乎每家造紙作坊的墻壁上都供奉著造紙祖師爺蔡倫的神像,村外還有一座蔡倫廟,供奉著“紙圣蔡倫祖師”,接受紙工和村民的頂禮膜拜。當時村里每年農歷大年三十還舉行盛大的蔡倫廟會,吼秦腔、逛集市,村里男女老少鬧廟會。廟會的一個重頭戲是每隔3年主持搖簽確定穰行的“搖秤人”(即總經理),每個紙工都來納銀報名抽簽。穰行在手工造紙行業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搖秤人”從秦嶺的“穰商”中收購楮樹皮,用楮樹皮制成半成品紙的穰,由穰行統一管理,統一價格、統一收購或統一代貯。
傳承
據考證,到了唐朝,因為京畿地區大量需求紙,北張村的造紙技藝得到鼎盛發展,尤其是被視為精品的白麻紙甚至遠銷到朝鮮、日本等國。清代時北張村所造楮皮紙被選作奏折和科舉考試用紙。
解放前,北張村手工造的白麻紙曾風行延安,解放區和西安地區的報紙大量使用這里出產的紙。
“人民公社”時期,灃河邊的北張村幾乎家家造紙,公社將工匠集中起來統一生產,由供銷社統一銷售用作包裝紙。收入可觀,頗為興盛。北張村造紙技藝以傳統家族式口傳心授世代傳承。張逢學和馬松勝等人仍在用它造這種歷史名紙——白麻紙。
衰落
在張逢學家更多看到的是用木漿制的廢紙制作的回收紙,而楮皮紙只在有大量訂貨的情況下才做。據村民們介紹,現在北張村的手工造紙作坊為了減少成本,一般都生產回收紙。從印刷廠收購來的邊角料,經機器打漿一天就能抄一個月的紙,簡易方便,成本很小。而生產楮皮紙工序非常復雜,準備半個月的漿只能夠抄5天。“回收紙”現在大多用作陜南農村廉價的“燒紙”,因為吸水性好也可作為醫院產房的吸水紙,價值高的白麻紙現在少有人問津。
當先進的造紙機器以每分鐘900米長、8米多寬的速度在生產線上出紙時,北張村的紙匠依然年復一年地重復著這些延續了1000多年的古老的造紙工序,每天大約能造出十二、三刀紙(100張/刀)。張建昌說,他們一家三口起早貪黑一天干10多個小時,按回收紙一張6分錢計算,一天不出任何問題收入一般就是70塊錢,實際收入基本在40-50塊錢。一個月1000多元要養活5口人,日子過得非常緊巴。因為利潤太小,改革開放以來,許多年輕人放棄了傳統手工業生產,紛紛從事商業服務、運輸等行業,從事傳統手工造紙的僅有10戶12人。
張逢學12歲開始跟著父親張元新學習傳統抄紙技術,在父親的口傳心授下,熟練掌握了世代祖傳的傳統皮紙的制作工藝。2002年,他應邀前往美國華盛頓參加第36屆史密梭民俗文化藝術節,此后還參加了國內的各種文化活動,向世人展示了這種傳統技藝。但令人擔憂的是,如今全村掌握制漿這一關鍵技術的傳承人僅存張逢學一人,會打編造紙專用細竹簾的藝人高手早已謝世了。20世紀80年代以后,特別是一些民間老藝人去世后,傳承的后人越來越少,原來非常令人羨慕的“紙匠”這一職業,現在已逐漸衰落。張逢學說,他的兒子張建昌目前也沒有掌握制漿這個手藝,因為這不是2、3年能學會的,要付出很多時間,耗費很大的心力。而目前張建昌是家中的主要勞力,主要應付生產回收紙的勞動來養家糊口,根本沒有精力去學習制漿的技藝。
手工造紙的用途和經濟收入大大減少導致這一古老的工藝瀕臨滅絕的境地。在北張村隨處可見一些被丟棄的石碾、石臼,他們都已成為一種歷史的遺跡,或許若干年后,北張村也會只剩下一個介紹“紙村”歷史的牌坊……
保護
所幸的是,近些年來,北張村原始的造紙技藝已經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關注。專家提出,北張村的造紙技藝是中華農耕時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典型代表。其工藝流程完全是原始的形態,尤其是沒有使用紙藥,使之成為研究傳統造紙技藝的重要資料。這套生產工藝在國內其它手工紙作坊是罕見的,堪稱是研究手工紙工藝演化進程的活化石。目前已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今年已經申報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專家認為對這一技藝的保護和發展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增收有直接的作用,紙文化對于當地的精神文明建設會有重要貢獻。
目前,長安區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區政府第一步投入資金10萬元,組織召開了長安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及研討會,成立了長安文化發展研究中心,邀請陜西師大等院校的專家學者共同進行區內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對造紙術傳承人進行了登記造冊,2006年先后兩次攝制了保護性資料片,村委會對古老造紙作坊開始進行保護。
區上初步規劃,在5年內完成北張村傳統手工造紙工藝流程、傳承人、原生態勞動工具、秦嶺楮樹種植區和灃河環境等整個保護工作。
長安區文化局局長聶小林說,可以采取通過對傳承人認定、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監制等作法,提高楮皮紙的文化含量,從而提升紙的價值,使這一手工藝形成良性的自身保護機制。
障礙
造紙術的傳承人之一、北張村支部書記石松信對記者說,為了更好地保護造紙這一文化遺產,他們設想在村中建設一個包括造紙工具展覽,以及整個造紙流程演示的展覽館,作為旅游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選一批青少年學習古造紙工藝,在增加村民的收入的同時,也讓正統的蔡倫造紙手工藝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但目前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資金籌措是一個巨大的困難。
張逢學老人向記者表示,近些年來他很多次都打算放棄抄紙,因為收入實在太微薄,一年到頭辛辛苦苦,家里的日子還是很艱難。現在看到政府開始重視造紙這個事情了,他很高興,但是對他們個人而言,目前生活都沒有保障,怎么才能把這件事情堅持下去呢?個人的生計倒也罷了,可是,如果沒有切實可行的資金保障,又有哪個年輕人愿意跟他學這門手藝呢?眼看著造紙這門傳統技藝的傳承后繼無人,張逢學一臉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