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松年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傳統的七夕節,去年國務院已將其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肯定其悠久的歷史和蘊含的文化因素。七夕節的中心文化內涵是由牛郎織女神話故事引發出來的情結,它從萌始到形成、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在中華大地上也形成多彩多姿的七夕民俗文化,豐富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和情趣。
一
牽牛和織女是自然天象中的星宿,但從先秦時期就已將之擬人化。《詩經?小雅?大東》中已出現了對銀河和牽牛、織女的簡單描述,但尚看不出任何神話的內容。至漢代,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則顯示出牛郎織女相戀相思的雛型。司馬遷《史記?天官書》中謂“織女,天女孫也”,明確地將織女星說成是天帝之女,是一位身份高貴的女神,她和牽牛隔河相對而不能相聚,于是發展出“鳥鵲填河成橋以渡織女”(《歲時廣記》轉引《淮南子》)的浪漫故事。牽牛和織女的美滿結合,男耕女織成為封建農耕社會理想的生活方式。這個故事撩撥著人們的情感,形成乞巧的民俗事象:“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這種乞巧的風俗一直延續到近代并表現為多種方式,人們每逢七夕,女孩們或于月下穿針,或在白天投針于水面,視日照針影的形狀粗細以卜巧拙;或祭星實現得巧去拙的愿望。
牽牛和織女的形象也出現在藝術作品中,史載漢武帝欲伐滇,在長安鑿筑昆明池以習水戰,池兩側就置有牽牛和織女的石雕像,這兩件造型古樸的石雕至今猶存。現存的東漢畫像石中也出現牛郎執鞭牧牛和織女跽坐的形象,圖中的牛郎織女完全是勞動者的面貌,表現出把星神凡人化、世俗化傾向。
二
唐宋時期的七夕節非常隆重并特別重視其愛情的內容,唐代風流天子李隆基與寵妃楊玉環于七夕在長生殿海誓山盟的故事一再成為詩歌戲曲的題材。人們在七月七日雙星鵲橋相會之夕于庭院設供祭禱,默祝婚姻美滿,使之成為以女性為主體的節日。北宋時都城開封經濟繁榮人齒浩繁,節日活動更加豐富多彩,潘樓大街一帶有熱鬧的七夕市,各式泥塑的磨喝樂(執蓮葉的泥娃娃)成為應節藝術品,又以油面糖蜜做成花樣點心,謂之“巧果”,成為應節食品,還有以黃蠟制成嬰兒、鴛島雁等狀置于水上的玩具,名為“水上浮”;有的在木板上敷土種栗,或于瓷容器中撒豆種生苗,配以小型房屋模型玩賞,裝點節日,增添情趣,說明當時七夕的民俗內容不止乞巧,還包括了求子和祈祝農事豐收的成分。
開封七夕的夜晚街市上分外繁華熱鬧,宋代名畫家燕文貴畫過《七夕夜市圖》,只是此圖早已失傳,不然一定能與《清明上河圖》相媲美。金元時期的北京(金稱燕京元稱大都)承襲了不少宋代風俗文化。《析津志》中記載市場上也搭棚賣磨喝樂巧神泥塑,“人物大小不等,買者紛然”,士庶之家在庭院搭起大棚,張掛七夕牽牛織女圖,盛放陳列瓜果酒餅等,邀請親眷中的女流,作巧節會,稱為“女孩兒節”。明清時北京仍流行乞巧的風俗。
三
發展到近代,七夕節已不像中秋、端午那樣有著眾多的民俗活動,但牛郎織女的故事在民間發展得更具濃厚的人情味和浪漫色彩,它與白蛇傳、梁祝和孟姜女共列為四大神話之一。故事也有多種版本。大致梗概是:牛郎織女本是天上星宿,因相戀觸犯天條,牛郎被罰下塵世為牧牛郎,名張有義(或曰孫姓),其兄張有仁經商出外討賬,嫂嫂嘎氏圖謀獨霸家財在飯中下毒欲害死牛郎,牛郎經老牛(為天上金牛星下轉)的提醒識破陰謀,與其兄分家,又得老牛幫助去天河搶走正在沐浴的織女之仙衣,二人遂結為夫婦,生兒養女,耕織度日,過著美滿的生活。但事為天上王母得知,派金甲力士將織女及金牛星召回。老牛歸天前囑牛郎將牛皮剝下以備急用,牛郎發現織女離去即身披牛皮挑起兒女駕云追趕,正當行將追上之時,王母突用金簪劃出一道天河隔斷雙方。天上喜鵲為了使其團聚,于每年七月七日搭成鵲橋渡其相會……
舊時每屆七夕之夜,碧天如洗,銀河橫空,牽牛、織女星座清晰地顯現于兩端,家人們和孩子在庭院中講述動人的神話。我童年時代農歷七月去農村外祖母家,當地猶流傳七夕之夜如靜坐于葡萄架下,可聽到牛郎織女會面時悲喜交集的哭泣聲。七夕如落雨也被說成是牛郎織女的眼淚……動人的傳說在人們心理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人們贊美牛郎織女對愛情的堅貞不渝,憎惡王母的冷酷無情,對牛女在鵲橋上相聚感到喜悅。這些風俗和故事的傳承藝術媒介,則有賴于普及于民間的年畫和應節演出的戲曲《天河配》。二者互相影響,賦予這一節日以深厚的文化內涵。
四
舊時每逢七夕前后,各戲院都競相演出《天河配》,成為近代節日中的民俗性文化活動。據說此戲編演于清末民初,梅蘭芳大師于1921年曾演于吉祥茶園,劇中設計了擺七巧圖、蓮池出浴、鵲橋相會等布景,在最后一場,從鵲橋下還飛出成百只鳥雀,一時傳為美談。此后京(劇)、評(戲)、梆(河北梆子)都在七夕前后連演數日,幾乎場場爆滿,成為非常叫座的應節戲。如果翻開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報紙,在七月份的戲曲廣告中不難發現“戲班爭演《天河配》”和“滿城爭看《天河配》”的盛況。一出戲為什么會如此吸引觀眾,我認為除了神話本身的因素以外,戲劇中所呈現的浪漫色彩,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巧妙的藝術處理,都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回憶我從前看到的“老《天河配》”(即沒有經過改編的民間演出本)就有許多精彩的看點。戲的開始是場面壯麗的玉皇升殿,織女星和金牛星相繼下凡,為劇情的發展作了鋪墊。繼之展開牛郎與其嫂的矛盾,哥哥出外討債,嫂嫂嘎氏居心不良陰謀害死牛郎獨霸家產,牛郎放牛時受老牛(系金牛星下凡投胎)點化識破毒計,引起了一場爭吵。正好哥哥討債回來,牛郎按照老牛的授意提出分家。劇中“吵架分家”是一場帶有強烈喜劇色彩的場次。牛郎請來老舅主持公道,通過對唱各自辯理,牛郎傾訴所受的虐待及揭發嫂嫂的毒計,哥哥表現出兄弟手足之情和對妻子的責怪,老舅的正直無私也偏向牛郎一邊,只有嫂嫂嘎氏胡攪蠻纏。劇中為表現這場矛盾安排了大段二黃亂彈的對唱,(包括評劇在這一場也改唱二黃調),老生(哥哥)、娃娃生(牛郎)、丑(舅舅)、彩旦(嘎氏)不同行當夾唱夾敘,刻畫出鮮明的性格和內心狀態。最后嘎氏理屈詞窮陷于孤立,竟使出“一哭二鬧三上吊”的伎倆,唱出“我要上吊找繩子,要開膛找剪子,要抹脖子找刀子,天呀地呀我可活不了啦!”至此全場為之哄堂,對這種潑婦發出一片嘲笑。戲中的老舅說山東話,寫分家單時的幾段數板也幽默有趣,劇詞是:“天要陰,雨要下,爹要死,娘要嫁,二外甥要分家,要了老牛還要啥?”舊時家庭中由于叔嫂不和而分家是常見的社會現象,在此劇有非常精彩的反映。牛郎離開兄家后金牛星為之幻化出寬敞的住宅,只是缺少個“烏里哇”(舊時婚禮時吹奏的樂曲,意即娶妻成家),于是帶他到天河去搶織女的仙衣,接著演出天河洗浴和成家拜堂繼而生下龍鳳雙胞胎等場次。這種人神姻緣表現得十分完美,帶有濃郁的喜劇色彩。
但事為王母發現,遂令金甲力士召回織女和金牛星。劇情陡然轉悲,織女悄悄離別丈夫兒女的痛苦傾訴,特別是評劇撕心裂肺的大段唱腔,常常收到催人淚下的效果。但她依然希望再見到丈夫,于是在返回天庭時拋下織布梭上的線,指示她離去的路徑。牛郎發現老牛死去和織女失蹤,立即按老牛的生前囑咐,剝下牛皮披在身上帶著兒女沿織女撒下的線追趕。在緊鑼密鼓的伴奏和雙方急促的唱中舞臺上出現跑八字的追趕,但就在即將追上的一霎,空中忽然出現王母(站在舞臺后方中央的桌子上,講究一些的前面放置云朵景片),劃出一條天河(一般以扔下一條長帶象征),把雙方隔開,最后分念“下場詩”,“牛郎織女真慘凄,一個東來一個西,何時才能重相會,待到來年七月七”,場面吹奏煞尾曲牌,演出到此結束。但京劇卻發揮行當齊全的優勢,繼演喜鵲搭橋渡雙星的情節,加上眾喜鵲神的武功表演,可謂唱念做打俱全。那時一般劇場還沒有空調設備,暑氣蒸人,但仍是座無虛席,觀眾興致勃勃地欣賞表演。
演出進行中有時出現意想不到的趣事,有的劇團以“真牛上臺”為號召,黃牛皆是從農村臨時借來,在犄角上裝飾一條彩綢由牛郎牽著上場,但有的耕牛對舞臺的環境毫無適應能力,有時發起牛脾氣竟賴在臺上不動,無奈之下只好由牛的主人和檢場人匆匆上場幫助,連推帶拉地帶回后臺。觀眾笑得前仰后合,一片嘩然,但從不喝倒彩,因為人們認為看戲就是來“找樂”。《天河配》一劇本無定本,各劇團可根據自身條件加以發揮創造,城市中的劇團以“機關布景”、“真山真水”相號召,戲中有靈霄寶殿的壯麗場面,吵架分家的喜劇風格,織女下凡的繁重唱段,喜鵲搭橋翻撲跟頭的技巧,有的還在歡慶牛郎織女成親拜堂一場中,加上戲中串戲什樣雜耍的表演,在擺七巧燈中眾多仙童執蓮花燈依次擺出“天下太平”的字樣,還有的在劇情中加上牛郎的哥哥遭受火災到牛郎處借貸求助,嫂嫂悔過認錯,牛郎和織女慷慨相助的情節,非常具有人情味。劇中生旦凈丑等行當都有很好的表演,劇情發展大喜大悲曲折動人,主題上具有反封建因素,是一出優秀的神話戲。此劇在上世紀50年代的演出中大多又經過重新改編,更名《牛郎織女》,加強了反封建主題,去掉了真牛上臺的噱頭,嚴肅和凈化了舞臺形象,劇本的文學性和思想性都有了一定提高,但遺憾的是老舅分家那樣富有生活和民間情趣的場子不見了。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北京舞臺上還有演出,可惜在“文革”后一直輟演,今天已很少有人知曉了。
五
作為戲曲藝術的《天河配》因時過境遷以致在多年輟演后的今天因缺乏劇照而無跡可尋,但在民間美術中卻有相當數量表現七夕題材的藝術作品保留了下來,以在家家過年時張貼的年畫中最為出色。以前每到歲末街市上就出現賣年畫的攤點,掛出五顏六色的樣張供人選購,而其中《天河配》的年畫成為歲歲出現長久不衰的內容。
據我所見,在南北各地的年畫中牛郎織女都成為熱門題材,而且各有特色,而其中對牛郎搶仙衣與織女成親和鵲橋相會的畫面出現的頻率最高,也最受人歡迎。現存年畫中以收藏于日本的蘇州桃花塢刻印的牛郎織女鵲橋會年代最久,此畫表現牛郎牽著牛在云端與織女相聚,運用了西洋銅版畫排線表現明暗的技巧,是清代乾隆年間的作品,殊為難得。以精致細膩著稱的天津楊柳青年畫中《天河配》歷年都有新樣出現,其中一幅以整開大幅表現雙星鵲橋團聚,背景上云海茫茫,織女凌空而下,牛郎牽牛攜帶兒女,鵲鳥在銀河上飛舞,畫上題詩一首“千里姻緣如綿連,牛郎織女到河邊,鵲羽棲橋助相會,每逢七夕喜團圓”,歌頌了兩人愛情的矢志不渝。
山東濰縣楊家埠年畫《七月七》特別刻畫牛郎率兒女與織女見面時的喜悅,這幅畫的人物形象生動突出,鮮艷強烈的色彩把畫面烘染成一片喜色。河南朱仙鎮年畫《鵲橋會》色調渾厚沉著,人物形象質樸,構圖飽滿,蘊含著古老的文化底蘊。近代上海膠版彩印的月份牌年畫流行一時,著名畫家杭稚英的《牛郎織女》自問世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發行數十年而不衰。楊柳青有一幅《七月七夕乞巧圖》,將乞巧風俗和牛郎織女故事繪于一圖,上端天空中有牛郎織女喜結良緣和鵲橋相會的畫面,下端則細致地表現了成群婦女們以碗盛水投針視影乞巧的生動場面,為古老的風俗留下形象的資料,非常珍貴。
河北武強年畫和山東濰縣楊家埠年畫以濃郁的鄉土色彩著稱,《天河配》年畫的樣式也最多,最值得重視的是有多種連環畫形式的年畫。有的數張為一套,武強年畫的天河配組畫分別畫出織女下凡,牛郎之兄離家討賬、其嫂設毒計,吵架分家,天河搶仙衣,拜堂成親,耕織度日及王母劃天河的八個情節。另有四扇屏表現搶衣、拜堂、劃河、鵲橋的主要情節,畫面較大,人物刻畫也比較細致。武強年畫還有天河配八扇屏,以24個畫面細致地畫出哀艷故事的連貫情節,忽而天上、忽而人間,情節跌宕、生動有趣,形象而完整地再現了民間傳說的全部內容,甚至是戲曲《天河配》的形象再現。
山東楊家埠年畫也有以吵架分家、天河搶衣成親、王母劃河及七月七鵲橋相會四個畫面組成一套的作品。山西木版年畫還做成四小幅窗畫《天河配錄》,藝術上也別有意趣。現存楊柳青年畫中還有一套貼在炕周圍的連環畫,其中一幅分別描繪了牛郎追趕織女和鵲橋相會,繪稿刻印及賦色開相都很精美,是七夕年畫中的上乘之作。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連環畫中都有老舅分家的畫面,也可看出戲曲和民間故事中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氣息的創作在群眾中的影響。這些年畫在住室中裝飾一年供人欣賞,成為大人給孩子講故事的談資和進行審美教育的媒介。
六
民間剪紙和刺繡中也有一些表現天河配的作品。河北蔚縣彩色剪紙塑造了故事中的多個人物角色,在天河搶衣中表現了碧蓮池中織女和同伴沐浴的場景,色調柔美而富于裝飾性。河北供刺繡用的枕頭花樣剪紙也表現了天河搶衣成親和鵲橋相會的情節,玲瓏剔透,顯示出民間工匠的精湛技藝和巧思。建筑園林中的彩畫、磚石雕刻,民間面塑和泥塑工藝中也常表現天河配的內容。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文化皆靠民俗事象傳承延續,而民俗藝術是其重要載體,需要十分珍視和特別加以保存。而處于振興民族戲曲而劇目演出又貧乏的今天,如對優秀傳統劇目《天河配》加以挖掘整理,作為應節戲重新排演,應會受到人們的歡迎,對豐富文化生活和建設精神文明也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