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蘭坪縣文體廣電旅游局 何玉彬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與“魂”,如果拋棄傳統,去掉根本,就等于割掉我們的精神命脈。近年來,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圍繞“靈魂”和“根本”這個核心,探索保護模式,創新傳承方式,不斷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取得可喜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進行深入思考和認真加以解決。
一、基本情況
多年來,在中共蘭坪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相關部門的努力工作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集、整理、挖掘、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全縣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項(普米族傳統舞蹈“搓磋”),省級非遺項目3項(普米族《四弦舞樂》、白族《民歌開益》、河西鄉箐花村普米族傳統文化保護區),有州縣級非遺項目40項,省級傳承人8人(已去世3人),州級傳承人16人,縣級傳承人54人,先后出版發行了《蘭坪民間故事》、《蘭坪歌謠集成》、《普米族民間故事》、《蘭坪民間舞蹈集成》、《蘭花之坪》、《愛在三江之門》、《蘭坪風物志》。
二、工作現狀
2008年10月,白族、普米族、傈僳族20多名藝人在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民歌?中國—蘭坪周》表演蘭坪原生態歌舞;2010年11月,《新鹽馬情歌》獲“首屆中國農民藝術節”全國鄉村歌手大獎賽云南省優秀鄉村歌手選拔賽二等獎;2011年,蘭坪縣箐林農特產品專業合作社業余演唱隊赴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并榮獲舞臺風采獎和表演銀獎;普米傳承小組應邀赴澳門巡回演出;2013年12月,在云南省第八屆歌舞樂展演中,蘭坪石登鄉拉竹河民間藝人演唱的民歌《開益》獲金獎,普米傳習小組表演的《四弦舞樂》演奏獲銅獎;2014年1月,我縣組織了土風傳習小組的5名民間藝人赴法國圣埃蒂安大學展示普米族舞蹈“搓磋”。7月,蘭坪縣的省級傳承人李海術、楊文錦到北京舞蹈學院教授普米族傳統舞蹈“搓磋”。9月,石登拉竹河的6名民間藝人赴石林參加了云南省文化廳舉辦的“中國石林七夕情歌大匯”。
三、存在問題
一是注重完成面上工作,沒有扎實做好“非遺”保護的基礎性工作。由于思想認識水平差異、機構人員不健全、缺乏器材設備等方面原因,保護工作仍然停留在完成黨委政府和上級業務部門安排的常規性“面子”工作上,沒有把精力和有限經費用在扎實做好項目和傳承人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檔案建設等基礎性保護工作上,過多關心各種活動的開展,沒有從根子上做好保護工作。
二是認識不統一,重視程度不夠,未能形成全社會支持參與傳承和保護的有效機制。社會各階層,各級各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認識不到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與時間賽跑,認識不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而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文化系統工程,是一個打基礎、謀長遠的惠民工程,但是很多工作的開展還只是停留在常規性工作當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沒有切實可行的辦法和措施來保障和支撐,導致傳承保護工作難以深入開展。
三是機構不健全,專業人才缺乏,專門性的保護經費及設備缺乏。在保護區、傳承人、省、州、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布后,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設立在文化局內部,具體的保護工作人員由文化館工作人員兼任。文化館自身從事全縣群眾文化工作,任務繁重,上級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這塊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缺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業人員。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具有綜合性、協作性、專業性等要求,很難適應。同時由于缺乏經費和專業設備,無法對大部分的珍貴音像及照片、文字等資料進行收集、整理、保存。2011年6月1日實施的《中國和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013年6月1日實施的《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目前傳承人的利益時常遭受到侵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所需的資金、隊伍、政策的配套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是文化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傳統民間文化項目與參與人員越來越少,傳承者和受眾群體均出現明顯斷層的現象。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源于民間、傳承在民間,但隨著經濟建設和現代化進程加快,大量產生于農耕文明時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發展環境逐步改變,其消亡速度不斷加劇。文化生態的改變,特別是隨著掌握一定技藝老人離世,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經常性、長期性的展示平臺,沒有適應現代社會、現代生活的時代精品,導致傳承人的生存狀況及其傳承的藝術品種生存艱難,很多優秀的傳承人、藝人生活窘迫,社會地位較低。
四、措施建議
一是提高思想認識水平,轉變觀念,扭轉工作方式。隨著時代的向前發展,少數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正在逐漸消亡,只有想辦法保留下項目和傳承人珍貴的資料和數據,才能有效地進行傳承。工作中,要注意把“非遺”保護工作重心放在做好基礎性工作上,切實認真做好項目和傳承人的資料整理和采集建檔工作,從根子上搶救和保護少數民族瀕危傳統文化,為開展宣傳和傳承活動奠定基礎、創造條件。
二是強化宣傳引導工作,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保護工作重要性認識,確保傳承保護工作有力量源泉。加強宣傳引導,提高全縣人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擔負著保持民族文化獨特性和維護文化多樣性的雙重職責。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培育民族精神,建設先進文化,全民推進人類文明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意義十分重大。因此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各種媒體和傳播形式,通過舉辦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民族傳習館,民族民間文藝節目巡回演出等系列活動,大張旗鼓的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自覺性。要從娃娃抓起,在學生中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激發青少年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讓各級學校的藝術教育承擔起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義務。
三是完善工作機構和健全工作機制,確保傳承和保護工作有組織保障。職能部門要進一步完善工作機構和健全工作機制,建立科學、規范、有序的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要把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為建設先進文化的主要工作來抓,納入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明確各級各部門的保護主體職責,建立健全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詳細目錄及資料檔案,制定全面長遠的工作規劃,要設立專門性工作機構,配合工作人員和設備,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真正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保護工作局面。
四是加大政府投入,多渠道、多方式籌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經費,同時重視對傳承人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大多數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存困難,必須由政府出資保護。應把文化遺產保護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并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而增長,實現文化保護區工作的有效開展。同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給予經濟生活保障,社會聲望評價與社會福利保障,給予精神關懷和鼓勵,讓我們的傳承人有一個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寬松環境,讓他們有傳承文化的自覺意愿。嘗試推出新的項目,增加新品種,不斷推出新舉措,讓活化傳承有自己的產業發展下去,走出一條有助于本土文化、促進社會健康和諧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