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縣白路鎮境內的傈僳族,一直以來流傳著吃山糖酒的傳統習俗。所謂吃山糖酒,就是男女青年相約,約定日期時辰和集會地點,確定參與的村寨和負責通知的人,屆時夜晚,女方帶小酒,男方帶糖,相約匯集到山上。男方請吃糖,女方請喝酒,以糖酒為媒,交流談心,說笑嬉戲,談情說愛,進行唱山歌對調子、跌腳等娛樂活動。午夜散場后,各回各家。
這種以糖酒為媒,男女青年聚會山野的集會,是為傈僳族青年男女交往相識相約相戀,提供時間空間便利的重要方式,是解決傈僳族青年在日常生活公開場合中,不便談情說愛,不便公開交往的重要手段。也是傈僳族婚戀的私秘場所,是婚戀習俗的必要填充。因為傈僳族社會中,男女避嫌,有外人在特別是舅舅、姨媽、兄長等人在場,男女青年不能開玩笑,不能打情罵俏,不能在公開場合交流情感;白天找地點約會,被人遇見則會引來重大糾紛。所以,吃山糖酒的方式以眾男女于野外空曠之處幽秘相處,不會引來非議,男女青年可大膽、開放地尋芳擇偶,在這種場所可盡情展示美妙風姿,可以大膽外露興趣愛好和美好追求,俊男們可毫放地顯露其勇武雄壯,果敢智慧。在相交嬉戲中,男子先是唱情歌挑逗試探,接著是大膽動作,尋機抓扯對方,打情罵俏。若看上中意的女子,便把她的頭巾搶過去,對方百般來搶也不歸還。如女子有意于他,只是象征性地搶,他則會悄悄告之約會地點和時間。若她不中意,則會強硬搶奪,男子便要歸還。活動中,可以有很多親密放肆的小動作,有很多男女肢體的接觸和碰撞,無疑是擦碰出愛情火花的基礎和條件。手拉手跳腳時,男女間又有很多手上動作,有試探、親密交流,大膽擦碰等手語動作,用這種方式發送和接收愛情密碼和求偶信息。待兩相情愿、交流密切后,他(她)們尋機約定,三、五對對偶伙伴,另行相聚。這樣不斷縮小范圍及圈子,待再次相聚吃糖酒時,又進一步親密交流,一男一女再次約定單獨相聚地點,兩情相悅,男子便可單獨送女子回家,途中即可親密相處。
整個吃山糖酒交朋友成戀人過程,大多分三個階段:一是明約階段。趕集或婚喪聚會場合中,男青年搶到女子青年的頭巾或飾物后,于背靜處對女青年說,你若要頭巾,就于明晚在某山頭相會,你約女伴,我約男伴。
二是暗約階段。見面時,人多不好明說,他(她)們在有多人一起勞作時,用暗語,用求愛密碼傳遞相約的時間和地點。夜間男女兩群人見面之前,打“哦伙”聲,或學夜鳥叫聲,互相呼喚,與約定相好對上暗號后,方可走到一起集會。
三是密約階段。密約是在大群體在一起跳腳時,尋機兩兩間隔離場,假裝入林小解而約定,進一步確定相聚的時間地點。由暗約到密約,人員由四對四的約會,最后到一對一的約會,便進入談婚論嫁的階段。
武定縣白路鎮境內傈僳族習俗眾多,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許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悄悄在身旁流逝,特別是吃山糖就這一傳統習俗,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因此,對這些珍貴的民間傳統習俗進行收集整理和保護,讓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我們每一位傈僳族同胞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文章、圖片:白愛榮(楚雄州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