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以來,我國由政府主導推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經走過了15個年頭。“十二五”時期,在各級文化部門的努力下,從《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施行到全國多地非遺保護條例紛紛制定出臺,非遺保護實現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初步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非遺保護體系初步建立;18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設立;38個非遺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國成為入選項目最多的國家;非遺生產性保護、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工作穩步推進,非遺傳承水平不斷提高。
查清家底,加強頂層設計
據了解,截至“十二五”末期,國務院批準公布了4批共137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各省(區、市)批準公布了11042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文化部命名了4批共1986名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每年通過中央財政撥付每位國家級傳承人傳習補助經費1萬元,各省(區、市)批準公布了12294名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央財政設立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截至2015年已累計投入42億元。
非遺保護各項工作體系能得以進一步建立,需以法律作為保障,以立法作為根本。2011年6月1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式施行。隨后,地方政府也加快推動制定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截至目前,已有浙江、江蘇、新疆、西藏、山西、河南、河北等22個省(區、市)頒布出臺了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或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
以山東為例,該省的非遺保護條例自2015年12月1日起施行。據山東省文化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省各地市可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條例、規章,結合本地實際,探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非遺保護條例未規定的領域進行規范,積累經驗,鼓勵各地積極探索傳承基地建設和生產性保護的相關扶持政策。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制定、頒布,是繼《文物保護法》頒布近30年來文化領域的又一部重要法律,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文化部非遺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同時,為進一步加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保護和管理工作,文化部從2011年起著手建立自查、監督和警告、退出機制,目前已對885家項目保護單位進行了調整和重新認定,初步建立了國家級非遺項目動態管理機制。此外,為進一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2011年和2014年,文化部命名了兩批共計100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
以人為本,落實活態傳承
非遺是承載在人的身上、活態的文化遺產。2014年起,文化部陸續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開展搶救性記錄工作,截至2015年底,已支持各地對318名代表性傳承人開展搶救性記錄,超額完成“十二五”規劃設定的300人的目標。同時,各地紛紛設立與生產性保護相關的基礎設施,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建傳習所、展示館8720余所。
“十二五”時期,非遺活態傳承得到進一步鞏固與發展,收效顯著。正如文化部非遺司巡視員馬盛德所說:“不僅職業隊伍不斷壯大,民間隊伍也迅速成長起來。
”在青藏高原,以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藏戲為例,幾年間,西藏的民間藏戲隊已從10多個發展到現在大大小小近200個,遍布拉薩、山南、日喀則等地。而另一項國家級非遺項目藏族唐卡也有了新面貌,從宗教藝術到大眾藝術,從廟堂走入民間,打破了過去“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傳僧不傳俗”的“高門檻”與“老規矩”,越來越多人開始學習、鉆研這項技藝,其中不乏大量技藝高超的女性傳習者。而在海南,作為急需保護的國家級非遺項目黎族黎錦,其傳習者已從2009年的不足千人發展到如今的1萬多人,而通過近些年來政府的不斷扶持、民間力量的廣泛涌入,該項目已扭轉了瀕危的局面,步入了發展壯大的正軌。
非遺保護的核心是傳承,傳承的關鍵是“人”。“十二五”時期非遺領域的人才培養也有新突破。非遺進校園不再只是“淺嘗輒止”,而是更深層次地與教學內容結合,一些高校紛紛開設非遺學科及專業。例如,在內蒙古大學,長調、呼麥、馬頭琴等非遺項目已成為本科專業。據悉,其一屆一個班招收30人左右,從全區選拔優秀學生。“這些科班出身的學生是最好的傳承人,他們便是今后撒在內蒙古草原上的非遺活態傳承的‘火種’。”馬盛德說。
此外,為擴大傳承人群基數、提高其傳承水平,今年7月,文化部啟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委托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上海大學等23所院校開展非遺研修和普及培訓工作。截至10月,共有18所試點院校舉辦了21期普及培訓班,培訓學員1300人。
文化部非遺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系統研修、研習和培訓,可以幫助非遺傳承人群強基礎、拓眼界,提高當代實踐水平和傳承能力,不斷擴大傳承人群,振興傳統工藝,從而全面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
社會參與,形成保護合力
“十二五”時期,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進而形成合力,共同推動非遺保護事業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局面。
為培養高層次、應用型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專門人才,中國藝術研究院自2013年起設置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擔任導師的“傳統技藝研究”方向和由資深專家學者擔任導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研究”方向,并探索性地將“師徒相傳”的傳統教育方式納入藝術碩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序列,為進一步在學院環境下培養高素質、尖端非遺領域專業化、研究型人才提供更優途徑。
又如,國家圖書館的“中國記憶項目”開展的文化遺產類專題資源建設。2013年至今,中國記憶項目先后開展了“中國年畫”“大漆髹飾”“蠶絲織繡”“我們的文字”“我們的英雄”五大文化遺產類專題的資源建設和推廣。去年12月至今年2月,“我們的文字——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文字傳承”展覽在國家典籍博物館正式亮相,反響熱烈,獲得廣泛關注。
同時,“十二五”以來,文化部與各地文化部門利用“文化遺產日”和中華民族傳統節日,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等多項重大展覽、展演活動,讓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少年認識、了解和喜愛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調動了公眾主動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性。
此外,“十二五”期間,在社會各界的參與中,非遺生產性保護探索出更多有效路徑,積累了大量經驗,在保護核心技藝的前提下探索進行合理的生產、利用,增強自身造血機能,促進了非遺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
如今,在政府引導下,許多設計公司來到非遺技藝傳承一線,身臨其境地搞非遺產業開發。例如,設計師蓋宏睿和她的設計團隊便將工作室從繁華都市搬到了青藏高原,為振興珞巴族服飾等傳統民族工藝而“量體裁衣”:解決傳承人在產品設計、市場營銷等方面面臨的困境,為其打通銷售渠道,提高從業者收入,并從中建立起傳承人與設計師的雙向交流機制。而在福建莆田,福建藝術職業學院則把學校辦進了企業里,開啟“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設木雕、玉雕等非遺工藝學科,培養對象既是學生也是工人,從而使學生就業有了出路,工廠解決了用工荒,也為當地非遺拓寬了更廣闊的傳承、發展道路。
文章來源:民俗學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