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午夜精品|妻子的秘密韩国版|大果冻|91国高清视频|亚洲精品国产成人av在线|野战农村妇女一级A片|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妻子的秘密韩国|国产91深喉口爆在线观看|朋友的妈妈完整版,粉色视频APP在线观看,三级黄色高清视频,麻豆天天做天天爱爽a区,中文字幕第10页,亚洲最大天堂无码精品区,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久久

學術視野-保護經驗

鞏固保護成果 提高傳承水平——2015非遺保護工作面面觀

日期:2016-02-15


2015年11月,北京衛視推出了全國首個以非遺項目為核心選題、以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為宗旨的真人秀節目《傳承者》,其首播就獲得了1.55%的收視率,此后其收視率和口碑仍不斷走高,在第7期達到了全國1.75%的高收視率。2015年12月,由歌手譚維維和華陰老腔藝人合作完成的搖滾歌曲《給你一點顏色》刷爆了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不到一周時間網上點擊量就超過千萬次。當人們為這首歌的跨界合作拍案叫絕時,華陰老腔這一流傳在陜西華陰雙泉村的傳統戲曲劇種也再次走入大眾的視野。

  回眸2015,可以發現,社會各界對于非遺保護的認知和關注度不斷攀升。對于非遺保護,越來越多的民眾已經不再只是滿足于做個旁觀者,而是更為主動地為復興優秀傳統文化出謀劃策,并積極踐行。

  縱深發展:完善制度 規范流程 明確思路

  2015年,是非遺保護工作從“搶救保護、建章立制”的基礎工作階段轉入“提高保護傳承水平”的縱深發展階段的過渡年份。在當前非遺保護的法律規范和工作格局均已建立的基礎上,如何完善工作制度、規范工作流程、明確工作思路,成為鞏固搶救保護成果、進一步開展保護工作的一個新常態。

  在過去的一年里,對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15年1月底,文化部公布的1986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已有235人離世。在世年齡超過70周歲的已近50%,開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工作刻不容緩。為有效推動這項工作,去年,文化部充分吸收已有工作成果,制定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規范》,為各地開展搶救性記錄工作提供了操作規程和標準。在此基礎上,文化部對搶救性記錄工作進行全面部署,明確了工作計劃和工作要求,分3個片區對各地300余名工作人員進行了培訓。截至2015年底,已支持各地對318名代表性傳承人開展了搶救性記錄,超額完成“十二五”規劃300人的目標。

  2015年,無論是從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的評審,還是在深化整體性保護內涵等方面,各項具體工作的展開都更為深入細致、工作思路也更加明確。為加強非遺傳承人隊伍建設,去年,文化部部署開展了第五批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工作。相比以往,此次申報工作不僅增加了公示信息,擴大了專家庫,而且強化了省級文化行政部門和專家的責任,并啟動網上申報系統,使得申報工作更為科學、規范、有序。

  在2014年末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后,文化部進一步開展了對項目保護單位的認定工作,確定了464家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并于2015年5月正式公布。根據每一個項目自身特點和情況的不同,所確定的項目保護單位的機構性質也各有差異,比如有些是文化院團、有些是行業組織、而有些是具體的某個企業等,因此,在實際保護的過程中每個項目的具體保護實施情況都有所不同。而要使保護工作科學有效地開展,并且真正落到實處,則勢必要將保護工作細化,比如明確各個項目的保護規劃由誰來制定,具體的保護措施應由何人實施等。為此,去年,文化部聯合各地非遺保護中心,以馬街書會、彝族火把節、柳琴戲等項目為試點,探索開展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整體性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可以說,這一探索為未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工作的規范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015年,對于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方向更加清晰、路徑也更為明確。文化部印發了《關于開展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實施情況試評估工作的通知》,選擇福建閩南、安徽徽州、山西晉中三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作為試點進行試評估。對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評估,需要從與該區域內特定文化形態相關的生態環境的整體角度展開,內容涉及自然環境、文化遺產和社會環境等多個方面的綜合發展情況。推動各地開展對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評估,不僅是對近年來非遺整體性保護工作的一次梳理和檢驗,同時也十分有利于引起地方政府對本地文化生態發展變化的重視,有助于從地方政府層面協同其他部門的力量,形成保護合力。

  研修研習:擴大傳承人群 提高傳承能力

  文化遺產是民族的文化印記,非遺更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身份象征。然而由于當代人審美趣味和欣賞習慣的改變,一些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傳統手工藝產品由于無法滿足當代審美需求而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人們在市場上幾乎很難發現具有民族特色的知名手工藝品牌,傳統手工藝行業的整體實力和市場競爭力都有待提升。

  要改變這一現狀,最關鍵是搭建起傳統工藝與學術、藝術、現代技術、現代設計、當代教育以及大眾生活的橋梁,從整體上提高傳承人群的傳承水平。2015年,在前期一系列緊鑼密鼓的調研和可行性論證的基礎上,文化部聯合教育部共同啟動實施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該計劃著眼于“強基礎、拓眼界”,旨在通過組織非遺傳承人群的研修、研習、培訓,幫助非遺傳承人群提高文化藝術素養、審美能力、創新能力,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提高中國傳統工藝的設計、制作水平,從而促進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促進現代設計走進傳統工藝,促進就業增收。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有23所試點院校舉辦了33期研修班和普及培訓班,培訓學員1700人。2015年12月,文化部又啟動了研習試點工作,在今年,這一工作將在更大范圍內推開。通過傳統手工技藝與設計、學術、高新技術的跨界交流,不僅讓傳承人開闊了眼界,同時,傳承人、高校和企業等參與者還能夠互汲營養,重點解決非遺保護傳承中的技術、設計、銷售等方面的瓶頸問題。

  為培養高層次、應用型非遺保護與傳承專門人才,在全國許多地區和高校也陸續開展了非遺教育培訓的模式探索。比如,中國藝術研究院自2013年就設置了由25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擔任導師的“傳統技藝研究”方向,和由資深專家學者擔任導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研究”方向,探索性地將“師徒相傳”的傳統教育方式納入藝術碩士研究生教育序列。2015年11月,藝研院舉行了這兩個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教學成果展,展出了7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和12位學生的牙雕、陶瓷、漆器、刺繡等96件作品。可以說,此次成果展不僅是對這種傳承人培養模式合理性的驗視,也表明了多方探索傳承方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跨界合作:催生新創意 迸發新活力

  2015年,是我國設立“文化遺產日”的第十個年頭,十余年的非遺保護實踐,使得社會各界保護非遺的意識越發深入,在非遺中蘊含的精神文化價值也越來越被公眾所認同。如今,非遺保護已不僅僅是各級文化主管部門的職責,它已經不斷擴展到不同的行業領域,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并且在這一過程中迅速催生了許多新的創意,迸發出新的活力。

  2015年,非遺正潛移默化地走入教育、影視、設計、旅游等多個行業領域。在北京國際設計周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癡迷手工制作,越來越多的傳統手工藝從業者傾向于將作品做成日用產品。從浙江、西藏等地的一些城市評選和推廣的非遺小鎮、生態旅游概念中,也能夠明顯感受到越來越多的大眾開始選擇走進村莊去體驗當地村民的生活方式,親身感受最真實、最傳統的民俗文化……有了非遺的加入,相關產品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價值,相關產業的效益也得到明顯提升,更重要的是,人們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文化味道。

  “互聯網+”可以說是2015年被提及最多的年度熱詞之一。在非遺保護領域,許多非遺項目也借力“互聯網+”,開拓出一條助力傳承發展的新路。2015年9月,在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上增設了“非遺+互聯網”的展區,“我的手藝網”“古來美集”“撲滿愛”“中國手作”等企業讓人們看到了傳統手工藝以符合其生產特點和文化特色的方式走進“電子商城”的可能。各種形式的非遺網絡眾籌,不僅為非遺項目籌到了更多的發展資金,也使得更多人了解到項目的文化內涵,甚至幫助非遺傳承人招到了徒弟。可以預見,在新的社會環境下,非遺傳承人和企業可以從“互聯網+”的大趨勢中獲取營銷推廣、產品銷售、物流配送等各環節的發展優勢,一個良性的產業鏈正在構建。但與此同時,業界專家提醒,需要時刻警惕產業化給非遺保護帶來的負面作用,代表性傳承人需要明確提高技藝水平、帶好徒弟才是其保護和傳承非遺的第一要務。


文:王學思(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