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至4月2日,是新平縣漠沙鎮平安村阿波德小組傳統“祭龍”活動日,縣非遺中心工作人員深入村寨,開展“祭龍”習俗調研工作。
阿波德小組是一個典型的彝族村寨,村居環境優美,彝族傳統民居保存較好,村人們至今遵循著古老的村規民約,畢摩們還存有近百部古彝文典籍,傳統的民風民俗在這里得以保存。“祭龍”,是阿波德小組自古傳承的祭祀活動,在村人觀念里,“龍”已不僅僅是象征雨水的龍神,而是集諸多神靈于一身的以“龍樹”為象征的村寨保護神。
“祭龍”時間一般為每年農歷二月第一個屬牛日,整個“祭龍”程序要3天以及到當年農歷四月第一個屬牛日“祭小龍”過后才算完成。第一天,要拜祭保佑寨人出入平安的神靈,彝語“塞切都”,在寨人常走的路上掛起平安繩,然后祭拜“水龍神”,祈求保佑寨子水源充足,莊稼豐收。最為重大的是第二天祭“寨神龍樹”,一大早村人就要在祭臺下扎起牌坊門,所有祭拜的人員以及向龍神祭獻的祭品如豬、雞等在打過醋炭火后都要從牌坊門下過。祭臺上擺上米、酒、錢等祭品,然后進行殺生祭獻,彝語稱“書布”,接著,當年有新生兒出生的家庭要一一拜祭,生女兒的獻上9斤豆腐,生兒子的要祭獻雞、酒等,隨后,由祭師祭獻上烹煮好的豬頭、豬腳等熟食,彝語為“迷布”,每家再輪番祭拜。完成后,各家戶主圍坐在祭臺腳禮餐,稱為“吃大席”,在席上由龍頭主持討論決定寨內集體有關事務。“吃大席”后,祭師挑選出6位不同姓氏夫妻雙全的男性向龍神跪拜,求告村內定下的“祭小龍”日子龍神是否允準,若求拜三次還未成,就另換6名人員。求拜成功后,每戶家庭婦女便每人頭頂一個簸箕自牌坊門順序進入,簸箕內裝有五谷、一塊肉和一把鐮刀,婦女們以反時針方向圍龍樹轉4圈,同時,在上方還站有3人,模仿風聲、雨聲和雷聲,在婦女轉圈時,不斷灑下雨水,代表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結束后,所有人員從祭臺退場,由弦子手帶頭,年輕力壯的小伙子把祭師、龍頭背著、抬著,故意搖來晃去,顛簸著送回家,場上開始笑鬧、聚餐、歌舞狂歡直至次日凌晨。第三天接著祭山神、祭虎神和祭山神廟,祈愿山神保佑山林繁茂、虎神保佑寨子平安、廟神保佑天地順和、六畜興旺。白天,在祭師的念頌聲中,整個祭祀場面莊重肅穆、神秘悠遠,晚上,村人們唱起阿色阿哩調,跳起大四弦舞,徹夜狂歡不停。
“祭龍”不僅是寨人祭拜“龍神”,祈求美好愿望的日子,也是他們歌舞傳承、娛樂狂歡的重大節日。通過調查收集,工作人員了解了彝族古老的“祭龍”習俗,完善了一部分彝族文化檔案,對下一步工作有了一定的推進作用。
文章、圖片:陳云珍(新平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