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下的保護工作走過了16個年頭,以2001年5月昆曲藝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為重要時間節點,這10余年來,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呈現了良好的局面和發展態勢,取得的成就世人矚目,非遺保護事業也成為國家文化建設的一大亮點。目前,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非遺保護遇到的問題、發展狀態、工作重心等與10余年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我國國土面積有960多萬平方公里:有平原、高原、草原、森林、沙漠、盆地、丘陵、綠洲、海洋等自然生態環境,地域遼闊,地貌復雜,地域之間差異大。


我國非遺資源豐富:國家用5年時間,發動了近70萬人次開展全國非遺資源普查,獲得資源信息近87萬個。此次普查摸清了我國非遺資源的存量、項目的分布、種類、生存狀況等重要信息,與單一民族(如日本、韓國、蒙古國等)的國家相比,我國的資源體量大,情況更加復雜,保護難度大。
這些年,我們經常說,在非遺保護方面要學習韓國、日本的保護經驗,因為他們在這方面起步很早。日本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就出臺了文化遺產保護法案,韓國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出臺了文化遺產保護法,非遺保護工作比較早地進入了國家層面的法治化軌道。但是韓國、日本跟我國有很大的不同,它們都是一個單一民族的國家,它們的文化類型也是一個民族的文化類型。中國就不同了,除了漢族以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那么從非遺的保護角度最難的就是這種文化類型的多樣化所產生的復雜性。由于每個民族的歷史發展、社會進程、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每個民族文化的形態、表現的形式、特點、內涵與規律等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這樣就給非遺保護的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所以,在推動非遺保護的工作進程中,首要任務就是要把我國的資源弄清楚。因此,我們國家花了將近5年時間,發動近70萬人次,進行了非遺資源的普查。普查后的資源信息近87萬個,這是一個大體量的數字,那么面對這么豐富的資源,如何進行保護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這就涉及一個分類的問題。于是,國家非遺保護部門就把這紛繁復雜、形式多樣、特點規律不同的非遺分成了十大類別,按照這十大類別推進保護工作。這十大類別就是: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盡管這種分類在學術層面還有一些缺陷,但是總體上不影響遺產的保護進程,所以這是個很重要的方法。
首先,有幾個重要的數字值得我們關注。一是,國家非遺資源普查得出的87萬個非遺信息,這使我國首次對自己的文化資源有了一個數字概念。二是,入選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三個類別的項目,其中“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31項,“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7項,急需保護實際上是處于瀕危的項目,還有一類是“優秀實踐名冊”,我國有1個,那就是福建的提線木偶后續人才培養計劃。目前,中國是入選項目最多的國家。國務院公布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目錄共1372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共13087項;文化部公布了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986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4928名;設立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1個,分布在17個省份,其中11個是在少數民族地區,還建立了國家級非遺的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00個。截止到2016年,中央財政專項資金投入到非遺保護累計48億多元;文化部和發展改革委共同開展的非遺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共216個;國務院設立了“文化遺產日”,大家都知道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中國的“文化遺產日”,從今年開始也將名稱調整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三是,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出臺,標志著我國非遺的保護走到了一個依法保護、法治軌道的進程中,這是一個質的轉變。截至2016年底,全國有24個省份通過了非遺保護條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全面進入了依法保護的軌道。

有了名錄以后,就要認定每個名錄的代表性傳承人,代表性傳承人也分為四級。特別說明的是“代表性”三個字,聯合國叫“代表作”,我國叫“代表性”,也就是說,不是每個名錄都能到國家級、省級,它一定是申報的這個項目具有代表性,如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等價值。而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在整個眾多的傳承人里面是最優秀的,技藝是最高超的,在某一地區最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如,山東泰安皮影的代表性傳承人范正安先生,他就是一個在皮影戲里具有代表性的國家級傳承人。
再次,在非遺保護的方式上,被廣泛應用和認可的有四種: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立法保護。搶救性保護,是對瀕危遺產和年事已高、年老體弱的傳承人開展的一種搶救性保護,這是一項非常緊急的工作。用科技手段,如攝像、攝影、文字、圖片等方式把這種技藝記錄下來,最后整合為一個大數據,給予數字化保護。生產性保護,是在2006年的時候提出來的,上述十大類別中不是所有的項目都適合生產性保護,只是把傳統的技藝、民間美術和中醫藥的藥物炮制技藝,這三大類別劃歸在生產性保護的范圍里。因為這些項目本身就有生產屬性、商品屬性和市場屬性,保護的方式就是讓它在生產實踐流通當中得到保護,得到發展,但前提和底線必須是核心的工藝流程和手工制作而非機械化制造。整體性保護,是非遺保護從單一的項目性保護轉向與孕育項目相關的自然和人文生態的整體性保護領域。隨著保護工作的深入,我國在非遺保護的探索實踐中發現對單一的遺產項目進行保護是不夠的,這種遺產它之所以能夠存活,一定是跟遺產所生存的、依存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密切相關。這一保護理念是根據中國的特點、遺產的規律提出的一個創造性舉措。立法保護,法治是社會文明的標志,非遺保護一定要進入法治化的軌道,所以有了非遺法,國際層面有《公約》,它是一個約束性的文件,要加入并成為《公約》的締約國就必須要遵守《公約》的基本原則,擁護《公約》提倡的基本保護理念。



國家對于非遺保護,還設立了非遺專項和幾十個專家組成的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體現了國家對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視。除此之外,把傳統的節日納入國家的假日體系,除了每年的遺產日以外,中秋、清明、端午開始有了假日,營造了一個社會氛圍。每年的遺產日也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集中展示豐富多彩的遺產文化。
非遺保護是一項國際性的工作,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也是我國非遺保護的一項重要工作。加入《公約》本身就標志著我們要融入到這個開放的世界里去。再加上文化遺產的共性特點,這是整個人類的活動,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
綜合以上,我認為我國的非遺保護有兩個顯著特點:第一,從政府主導的角度建立了符合中國國情和遺產特點的保護制度和體系。以上的這些保護工作被人們總結為非遺保護的中國實踐和中國經驗。第二,從全民文化覺醒的角度,在國內也掀起了非遺保護的熱潮,可見,非遺保護工作是一次重大的文化自覺,這一點實屬來之不易。
通過研究發現,非遺保護工作中有以下幾方面的問題需要注意。一是,經濟社會轉型帶來的巨大改變,仍然是非遺保護普遍面臨的外在威脅和嚴重挑戰。社會的轉型,首先是經濟的轉型,這是不可輕視的,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進程是不可阻擋的潮流,這些環境的變化對非遺保護工作來說是個挑戰。二是,整個的社會生態比較浮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理比較普遍,這對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影響很大。非遺是“慢工出細活”,皮影大師范正安的絕活“十不閑”技藝不是一兩天就能學會的。對非遺的保護,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需要真正認識它的內涵。學習傳承這樣的遺產,也需要有很好的敬業精神和堅強的毅力。三是,現在傳承人的隊伍高齡化現象嚴重,近2000個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中,70歲以上的占50%。截至去年10月1日,我國有315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離世,非遺項目的后續人才、后續力量的培養,是檢驗項目能否延續其生命力的關鍵。四是非遺自發性的傳承遇到了瓶頸。原來是口口相傳、口耳相傳,父子傳承、母女傳承,這是傳統的家族傳承。這種傳承的方式已經不適合現代社會的需求和現在家庭人口結構的變化,時代在發展,文明在進步,人口結構的變化是個挑戰。五是很多非遺項目如傳統的工藝,與現在的社會生活相融合、相協調的時候產生了困難。比如,表演藝術類項目的社會生態日益萎縮,觀眾越來越少;傳統工藝類項目普遍存在著產品不夠精致、缺乏時尚感的問題等。六是人們的文化觀念、審美能力、鑒賞水平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今天追求多樣化、時尚化、品質化成為時代的特點,就是時代的真實寫照,我們要面對這一現實,所以有跟高校合作、有研修培訓等計劃。根據項目的元素,研發一些新的產品,讓它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七是在管理方面,對非遺保護的規律、內涵及特點的認識還有待深入。
面對以上問題,通過分析研究,有以下應對的對策。
第一,深刻認識非遺保護的時代背景。經濟全球化、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造成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趨同化、單一化的現象,同時造就了文化的標準化,也都不利于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在非遺的保護過程中,文化的多樣性是極其重要的,教科文組織推動一項事情不是一個局部的考慮,而是對整體的全球性和全人類的考慮。人類整體的價值和長遠利益,要求人類的文化要多樣化,這是我們要理解的根本背景。所以,非遺是文化多樣性的熔爐,是可持續發展的保證,這雖是《公約》的語言,但這種定位卻是非常精確的。
要把握非遺的基本特點和規律,我認為要認識以下幾點:一是非遺世代相傳、活態傳承的特點。有些遺產歷史悠久,后來就不復存在,這就不是非遺,而今天世代相傳的遺產一定是歷史遺留下來的,是祖先創造的,在今天還能活態的傳承,這是重要的標志。二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表現形式和載體。非遺不是看不見的,它的那些規律和內因的東西是可以感受到的,但是它都會有一個載體,如音樂用歌唱的形式表達,舞蹈用肢體語言表達,民俗用民俗的節日、祭奠的活動氛圍來表達。要找到一個合適的載體,這就是它的文化表現形式。所以,要看遺產本身是不是活態的傳承,一定要有載體,要保護它的載體。三是非遺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只有成為我們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才能生存,才能可持續發展。四是非遺是共享的,是不斷被再創造的。在《公約》中,有一個重要的思想主張,那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共享的,通過共享達到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的目的,最終使人類社會的關系更加和睦,更加和諧,這也是《公約》中最重要的精神。從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人是文化的攜帶者,很多文化是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地發生變異和變革,人在不斷適應新時代新環境,而文化也是這樣。非遺的申報不存在搶注,不存在商標注冊,申請專利,它沒有排他性。五是非遺具有活態流變性和恒定性規律。文化具有流變性,非遺也是流變的,是活態的,具有空間性和時間性,然而,即使再變但它總有一個恒定的東西始終存在,始終伴隨。
第三,非遺保護要從過去的建章立制的基礎性工作全面轉入提高傳承保護水平的縱深發展階段。所以我國提出了今后非遺保護的目標是鞏固搶救保護成果,提高保護傳承水平?,F在所有的非遺保護工作方針,都圍繞著這樣一個目標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項工作。其中有幾個方面需著重關注:一是一定要牢固樹立活態傳承是非遺保護的核心之思想。非遺不在博物館、不在圖書館,不在數據庫,非遺活在人們鮮活的生活里、社區里、族群里。非遺是動態的、活態的,是可變化的,是不斷地被再創造的,非遺不是文物。公約多次強調的是確保遺產的生命力,或者說要延續遺產的生命力。通俗一點講也就是要讓非遺活著,活在當代人的生活里和社區里。二是要認識到傳承人是遺產的關鍵核心。加大傳承人的扶持力度,沒有傳承人,非遺很難延續其生命。在管理方面要加強傳承人的管理、信息的溝通,排憂解難,當然,傳承人自身也要有堅守的責任。三是注意對高超技藝的學習與傳承,起到行業領域引領示范作用,這是文化高峰的一種標志。技藝的高超、產品的高品質代表整個行業,是文化的高度。四是針對提高傳承能力開展“非遺研培計劃”和“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出臺。我國開展的非遺研培計劃,也是在這方面開創的新領域。五是要充分認識非遺的專業性、學術性、政策性和復雜性特點,不能低估非遺保護工作。此外,還要加強非遺的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

第四,非遺保護工作要強化“三個意識”:一是以人為本的意識。要關注非遺與人的生存關系,活態的傳承離不開“人”這個傳承主體的保護。非遺關注的不是物,而是活著的“人”,掌握遺產技藝的傳承人。二是走進生活的意識。這個“生活”是指現代生活,也就是與當下人生活的關系。遺產只有適應新的環境,融入到新的人類社會生活中,被時代的人們所接受,所傳承,這樣非遺才能存活。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杜近芳有句名言:戲要跟著時代走,要不就會活不久。非常樸素地道出了這門藝術的時代特征,與時代的密切關系和發展規律。三是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我國是非遺資源大國,同時又是人口大國,需求量大,自然資源相對匱乏是我國的客觀情況,所以對遺產資源的保護和后續人才的培養都需要有長遠性和持久性的眼光和計劃。我國有的非遺項目與自然資源關系密切,有的原材料是不可再生的珍稀資源、有的是天然的稀缺資源、有的是珍稀的野生動物資源,這些與國際社會的動物保護理念發生著沖突,這就需要我們有理性的思考,探尋新材料和替代品的開發路徑,否則我們的這些技藝難以延續其生命力,無法做到可持續發展。因此,這“三個意識”我認為在未來的非遺保護中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簡介
馬盛德,撒拉族,原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巡視員,研究員。長期從事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和宗教舞蹈研究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工作。他著有《西北地區信奉伊斯蘭教民族婚俗舞蹈研究》、《人神共舞——青海宗教祭祀舞蹈考察與研究》(合)、《中國民舞》(合),撰寫《回族宴席舞的式微》、《二十世紀中國舞蹈的回顧》、《儀式與舞蹈》、《民俗是民間舞蹈依存的土壤》等論著數十篇。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圖片:云南省非遺中心
編輯:王海(云南省非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