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是一碗水,鄉愁是一杯酒。
鄉愁是一朵云,鄉愁是一生情。
——《鄉愁》
一片片的山野,一坡坡的綠。順著綠色里那蜿蜒而上的山路,路的盡頭、大山深處,有雞鳴狗吠、有裊裊炊煙。炊煙的根是坐落于山腰的村寨,藍天白云、青山綠水、一排排獨具特色的傳統桿欄式建筑,這便是哈尼族(阿卡)人們的家園——芒舊新寨。我們的培訓便在這片美麗的地方開展。
晨曦中的芒舊新寨
同吃同住同勞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根據安排,學員們深入田野,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與村民一起上山下地,體驗其真實的生產生活,學到了在書本上、文件上、辦公室里學不到的知識,體驗到其文化現象背后的獨特魅力與精彩。
芒舊新寨傳統民居
非遺并非高不可攀的理論,它只是一種日常的生活。你只有到達現場,親身感受、切身體驗才能真正了解其不同環境中的文化樣本,其不同的淵源和不同的本質。
見山見水記鄉愁
非遺的田野調查遠不是聽幾個故事、拍幾張照、錄幾首歌那么簡單。你需要在一個完整的文化系統中去記錄它、去理解它。這首歌在什么時候唱?什么環境下唱?誰唱?為什么唱?怎么唱?與什么樣的民俗生活有關?
非遺的田野調查絕不是走馬觀花式的“田野旅行”與“采風”。根據安排,學員們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全面詳細地搜集與整理與田野點相關的人文、地理、民俗、社會歷史、民俗禁忌、宗教信仰等相關文化背景資料,針對不同的對象制定十分細致的田野訪談提綱;做到精心準備,分工到位。文字、攝像、拍照、記錄、繪圖、測量樂器等工作專人負責,保證了田野調查工作有效與順利;經過“同吃同住同勞動、走村串戶訪人家”式的深入調查,學員們的田野調查碩果累累,真正做到了非遺保護的“見山見水記鄉愁”。
民間文學組采錄民間藝人阿俄所講故事
民俗小組整理采訪提綱
傳統技藝與傳統美術小組采訪骨雕技藝傳承人阿救
傳統醫藥小組采訪醫藥傳承人李著
傳統體育小組與弩制作民間藝人阿說合影
民間文學小組采訪研巖法
民居調查小組在芒舊新寨頭人李克家調查
指導老師指導音樂、舞蹈小組拍攝哈尼族傳統舞蹈“闊腳古”
胡榮梅老師到各小組駐地指導工作
花開花謝,日落日出。入村的田野調查培訓結束了,分別那天,我們淚雨如下,舍不得那碗水、那杯酒、那朵云、那深情!
調查結束后村民為調研組送行
那一刻,我們只愿化作那漫山遍野的綠葉,守望這片鄉土,記錄那一葉鄉愁!
芒舊新寨遠景
全體合影
文字:王曉亮(云南省非遺中心)
圖片:哈尼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項目組
編輯:王 海(云南省非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