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3月8日至18日,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業務骨干田野調查培訓在曲靖舉辦,來自全省16個州市的160余名非遺保護工作者參加了培訓。
3月9日上午,培訓班開班儀式在曲靖市錦怡花園酒店舉行。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副處長王靜主持開班儀式。國家非遺展示保護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原非遺司副司長馬盛德,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二級巡視員張碧偉,曲靖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吳靜等相關領導出席儀式。
培訓邀請了國防大學非戰爭軍事行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強,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副主任田苗,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原主任尹家玉,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研究館員胡榮梅,云南省民族藝術研究院一級編導曹天明,云南省博物館研究館員熊麗芬,云南音樂學院藝術學院教授黃凌飛,云南民族大學教師施宇峰,昆明文理學院藝術傳媒學院專職教師尹媛,中央音樂學院博士吳瓊等專家擔任指導工作。
王強研究員講授了《國家利益與大國博弈》,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為學員剖析當前國際國內局勢,揭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大意義。馬盛德主任講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理念》,厘清概念,正本清源,結合非遺保護實際工作解答了學員在工作中的諸多困惑。胡榮梅主任、田苗副主任分別就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調查的方式方法、調查報告撰寫、口述歷史訪問和影像記錄等具體內容展開了生動闡述。
二
曲靖位于云南省東部、珠江源頭,素有“滇黔鎖鑰”“云南咽喉”之稱,歷史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3月11日至16日,結束了理論學習的全體學員分為3組,對分布在曲靖市麒麟區、沾益區、宣威市、羅平縣的16個非遺項目開展實地田野調查,涉及民間文學(諸葛亮與孟獲的故事、玉美人的傳說),傳統音樂(楊柳山歌),傳統舞蹈(沾益疊腳舞),曲藝(布依族八音坐唱),傳統技藝(宣威銅器制作技藝、傳統糕點制作技藝、布依族織染技藝、布依族五彩花飯制作技藝、青花瓷燒制技藝),傳統美術(歌樂磚雕、布依族刺繡),傳統醫藥(紫丹軟膏制作技藝、柳家接骨術),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舞龍),民俗(苗族服飾)9個類別。
各組進村入戶,明確分工,從搜集查閱文獻資料到撰寫田野調查提綱,從訪談實踐到記錄田野日志,從熟悉設備到完成圖片、視頻攝制,從沒有頭緒到水到渠成,從彼此陌生到情誼深濃,在專家的答疑解惑中抽絲剝繭,在腳踏實地的實踐中舉一反三,在團隊密切配合中凝心聚力,在與項目和傳承人的近距離接觸中獲得知識、增長經驗、收獲感動。倒春寒帶來風雪,流行性感冒猝不及防,但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的昂揚精神在每一位“非遺人”的身上灼灼閃光。為記錄技藝關鍵環節,不畏寒冷穿山越林;為捕捉精彩瞬間,可匍匐可騰躍;為尋覓歷史蹤影,遍訪大街小巷;為記錄可喜成果,廢寢而忘食。
三
經過幾天的辛勤忙碌,全體學員累計完成田野調查報告16篇,累計約12萬字,拍攝圖片19000余張,撰寫日志500余篇,拍攝視頻時長累計4500分鐘,走訪100多位非物質文化遺產持有者,形成16部項目專題片。在17日的匯報總結中,學員們展示了豐碩的調查成果,分享了多彩的培訓心得。不少學員感慨,此次培訓令大家深刻而生動地理解了李強總理在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講到的“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下去調研看到的全是方法”。田野調查是每一位非遺保護工作者的“成人禮”,只有走進田野,才能感知非物質文化遺產誕生與發展的真實土壤,才能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鮮活全貌,才能體悟世代傳承的令人仰視的天才創造與智慧結晶,才能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持有者、傳承者、守護者共情共融。
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肖依群主持結業儀式。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一級調研員念華昆,曲靖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王懷相出席結業儀式并為學員頒發結業證書。培訓又一次在《實在舍不得》的歌聲中圓滿結束。
行行重行行。從2016年文山州廣南縣的下者偏村出發,7年時間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業務骨干田野調查培訓班的足跡已經遍布了大理、保山、臨滄、普洱、保山、迪慶、曲靖......近半個省的范圍。總結沉淀過往經驗,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正著手推出《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調查工作指南(試行本)》,只為統一思想明方向,凝心蓄力再出發。“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非遺保護永遠在路上。
(撰文: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 李艾玲)
(圖片: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 馬秀娟、吳昭紅、楊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