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文以墨江縣那哈鄉那哈村的民族學田野調查材料為基礎,解讀哈尼族白宏人姑娘服飾的款式、色彩、飾物、紋樣的文化意義。作者認為哈尼族服飾是哈尼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
關鍵詞:哈尼族服飾 款式 色彩 飾物 紋樣
墨江縣是全國唯一的以哈尼族為自治民族的自治縣,轄15個鄉鎮,那哈鄉是墨江縣哈尼族白宏人最集中的鄉鎮之一。那哈村是那哈鄉政府駐地,是全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22個村民小組,710戶,3745人,其中,3183人為哈尼族白宏人,約占全村總人口的85%。
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服飾是典型的山地民族服飾,布料是自織棉布,具有吸熱性強、保暖效果好的特點。白宏人男子的服飾比較單一,款式樸素、大方,為緊身短領對襟衣,寬松長褲,黑色包頭。兒童頭戴小帽,帽上有銀飾和犬齒紋,衣服上有太陽、月亮、土基等刺繡紋樣。青年姑娘的服飾為短衣、短褲型,短褲為雙折褲,打護腿套,飾物紋樣豐富多彩,色彩鮮艷奪目,頭飾、胸飾、批秋(臀飾)意蘊深厚。白宏人姑娘的服飾是白宏人服飾中的精華。
在那哈村,白宏人姑娘從小就要向母親或其他女性長輩學習刺繡,到十七八歲,一般都能熟練掌握紡紗、織布、染布、裁剪、貼布、滾邊、鑲嵌、刺繡、挑花、縫衣、以及編織各種花邊的手工藝。在哈尼族山寨,每個女性從小就要學習并熟練掌握從種植棉花到紡織成衣的全過程,因為紡織技藝的優劣,是衡量她們社會地位高低的標尺。
一、款式
哈尼族支系眾多, 生產生活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差異較大,導致哈尼族服飾款式各不相同。就那哈鄉那哈村白宏人服飾而言,由于白宏人人長期在山區生產勞作,形成了白宏人獨特的服飾文化。白宏人姑娘的服裝,是短衣、短褲、緊身型。短衣、短褲、小腿護套直線線條雄渾,剛健,展現了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姑娘質樸、剛健之美;緊身、收腰勾勒出哈尼族白宏人姑娘溫柔秀麗之美。對于白宏人姑娘來說,她們的審美標準傾向于展現人體的自然之美,要求服裝盡量短小、簡潔,以便勞作,同時更好地展現白宏人姑娘健康、美麗的足腿、臍、腰等部位,哈尼族白宏人姑娘以“露”為美,總要用自己的身體的展露表達自己對自身形體美的追求。貼身的衣褲,又將青春、動人的曲線勾勒出來,表現了一種自然的、流動的、青春的、充滿活力的美。白宏人服飾的形成就是適應自然環境,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勞作中形成的,是白宏人人山地農耕、梯田稻作文化的縮影。
二、色彩
我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其服飾色彩各不相同,所反映出來的色彩感極其豐富。服飾的色彩不僅標志著一個民族的個體屬性、地域屬性、年齡和婚姻屬性,在哈尼族族看來還具有驅邪消災、祈求祥和之意。那哈鄉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的服飾色彩,以藍黑色為主,紅色次之。在色彩明度上以低明度的藍黑色為主,同時輔以高明度的白色(主要是銀飾的銀白色),再用中明度的朱紅、中黃與天藍相協調。在色相上,白宏人的服飾色彩給人一種飽滿而莊重的視覺感,在紅、黑二種顏色的搭配上體現出了相當高的色彩搭配水平。頭發的黑,頭飾的紅;衣服的黑、刺繡的紅;褲子的黑,飾線的紅;批秋(臀飾)的黑,飾物的紅;綁腿的黑,腿箍飾物的紅。
黑色:黑色是那哈鄉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服飾的主導色彩。哈尼族族尚黑,有多種傳說,有的傳說描述的是哈尼族在與外族入侵戰爭中,戰敗遷徙逃命過程中,受到喜鵲的啟發,把原來白色的衣褲染黑,躲過了敵人的追殺。有的傳說又這樣描述,哈尼族居住的地方魔鬼橫行,壞人當道,一次,哈尼族年輕美麗的姑娘遭壞人追趕,在逃難中,藍靛把姑娘的白色衣服染青、染黑,使年輕美麗的哈尼族姑娘免去了災難,躲過了壞人的凌辱。
墨色色相深沉,給人以收縮感。哈尼族認為黑色是吉祥色,生命的保護色。哈尼族白宏人以黑為美,認為黑色是莊重,圣潔之色。黑色從色彩的心理來看,莊重、沉穩象征了那哈鄉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的氣質。
紅色:古人認為紅色是生命的象征,從古代的洞穴壁畫中可以看出紅色是原始人最喜愛的一種顏色。從色性來看,紅色給人以擴張感,給人以激情;紅色在華夏民族的理念中是吉祥、如意,欣欣向榮的象征;紅色在哈尼族的理念中是吉祥的象征,是血的象征,是生命的象征。在墨江哈尼族傳說中,紅色的地方是神居住的地方,是太陽停留的地方。太陽是紅色的,哈尼族是一個崇尚太陽的民族、追趕太陽的民族。那哈鄉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人崇尚紅色,在頭飾、腰帶、衣邊、批秋(臀飾)、腿箍、腿飾等都是紅色裝飾為主。紅色在哈尼族白宏人服飾中出了其“避邪”、“ 吉祥” 的象征,更顯其地域性特征和裝飾的美感。
白色:白鷴鳥是哈尼族的吉祥鳥,哈尼族的祖先崇尚白鷴鳥渾身的潔白,在傳說中哈尼族的祖先仿照白鷴鳥的顏色穿繡花白衣褲。在哈尼族的生存發展中,哈尼族認為凡是有利于哈尼族生存發展的顏色,就是美麗的,反之就是不美麗的,白色清新、爽潔,那哈鄉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姑娘的頭飾上的白色,腰帶上的白色,銀飾上的銀白色是哈尼族白宏人姑純潔、美麗、善良優良品格的再現和對祖先的懷念。
哈尼族白宏人姑娘的服飾在色彩除了顯其地域性特征、個體屬性和裝飾美感外,還折射出白宏人對色彩的審美心理、審美理念、審美追求,同時賦予了白宏人對色彩的特殊意義。如神話傳說、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等等,充分展現了一個民族的色彩文化。
三、飾物、紋樣
(一)飾物
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的服飾,以銀飾為主,配以各色串珠、毛線墜纓。其飾物搭配簡繁有致,韻味無窮,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在中國畫論中,論述繁簡之美“疏能跑馬,密不透風”,簡之有繁,繁之有簡,體現著美是辯證統一的哲學觀點。從視覺審美來看,那哈村白宏人女青年的衣著款式簡潔,飾物繁瑣,構成了一簡一繁的辯證統一。
飾物的簡與繁簡:一是飾物裝飾色彩簡潔,二是部分飾物造型簡潔,如銀泡。繁:一是飾物裝飾部位多,頭飾,胸飾、衣邊、臀部后側、腿飾等;二是飾物種類多,有銀泡、銀幣、各色串珠、毛線墜纓等;三是飾物蘊含豐富;四是飾物形狀各異,五彩斑斕,有長有短,有方有圓,有大有小,有直有曲。
那哈鄉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人的服飾、飾物簡中見繁,繁中見簡。體現著哈尼族白宏人人的奇思妙想。其銀飾造型各異、種類繁多,銀泡、銀蒜、銀牌造型簡潔明快,顯示出哈尼族白宏人姑娘的粗獷質樸、忠厚之美;刺繡的精細,體現了哈尼族白宏人姑娘的心靈手巧,衣邊刺繡中的山紋、水紋、體現了哈尼族白宏人姑娘靈動之美,又顯示出哈尼族白宏人姑娘濃濃的山野氣息。銀飾上的太陽、月亮、星星是哈尼族人自然崇拜的體現,月亮、星星既是婦女起早貪黑、辛勤勞作的見證,也是婦女地位崇高、母權至上的象征。葫蘆雖小,是哈尼族人乞子求嗣世代繁衍的愿望傳達,古老創世神話的體現。
腰帶、衣邊刺繡紋樣簡潔明快,體現了白宏人姑娘質樸、粗獷、溫柔、豪放、善良、純樸的個性。
(二)紋樣
那哈鄉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姑娘服裝上的紋樣豐富多彩,意蘊深厚,大概可分為幾何型紋樣、自然型紋樣,吉祥型紋樣和記事蘊意型紋樣四大類型。
1、幾何型紋樣
幾何型紋樣是在我國圖案史上出現最早的紋樣之一,如新石器時代馬家窯彩陶上的菱形紋、三角紋、圓形紋、方形紋等。人類學家就從對美國印第安陶器裝飾紋樣的研究中發現,除常用的與各種巫術觀念有關的圖騰外,還有很多抽象的幾何形紋樣。在我國民族民間紋樣中較為常見的有方形、圓形、三角形、六邊形、八邊形等。
那哈村白宏人服飾上的幾何形紋樣主要有銀泡上的圓形紋樣,銀牌上的圓形紋樣,腰帶、衣邊、腿飾上的菱形紋、三角形紋、星形紋、小方塊形紋(小條紋)、圓心紋等。
2、自然形紋樣
自然形紋樣主要來自大自然中,人們較為熟悉的,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圖形紋樣。自然形紋樣也是在我國出現較早的紋樣之一,如新石器時代以黃河上游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為中心的,彩陶上的水紋、蛙紋、魚紋等。
那哈村白宏人姑娘服飾上的自然形紋樣主要有頭上飾的葫蘆形紋;耳墜上的梅花形紋,羊奶果花形紋,銀飾上的魚形紋、太陽形紋、刺繡上的蕨紋、黃瓜花紋,八角花紋、星星紋、月亮紋等。
3、吉祥形紋樣
吉祥形紋樣在中國民間較為普遍,是祈福求吉的圖紋。
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服飾上的吉祥形紋樣主要有三種:第一、“梅形紋”。梅在民間有“梅開五福”之說:以梅花的5片花瓣象征五福,“五福”即指福、祿、壽、喜、財。第二、“葫蘆紋”。葫蘆諧音即福祿 ,因為葫蘆籽多,葫蘆在民間哈尼族族認為象征男性,象征繁衍子嗣。第三、“鋸齒紋”,在哈尼族族中象征犬齒,有吉祥、驅邪之功效。
4、記事蘊意型紋樣
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姑娘服飾上的紋樣,以他們所熟悉的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動植物、幾何形紋樣為主,題材廣泛,或抽象、或具象,記載了哈尼族白宏人人的創世神話、傳說故事、遷徙歷史、農耕文化、自然、崇拜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那哈鄉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服飾文化,顯現著哈尼族遷徙的歷史,折射著哈尼族勞作的記憶創世神話和對未來的向往追求。墨江縣那哈鄉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服飾,與其它鄉或那哈鄉格牙村白宏人的服飾不盡相同。那哈村白宏人姑娘的服飾顏色以藍黑為主,紅色次之,輔以黃、白、藍等,哈尼族是山地農耕民族,那哈鄉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服飾上的山紋、水紋,表示哈尼族白宏人的祖先怎樣尋找安居的地方,怎樣開墾梯田、怎樣修筑溝渠等歷史文化軌跡。
哈尼族白宏人老人在古歌中唱到,“水直流而下的地方,不是我們生活的地方。沒有水冬瓜樹的地方,不是我們生活的地方。”意思是說:水直流而下的地方,水雖大但水流急,沒有彎曲的溪流,不便于我們開墾梯田,種植莊稼,不適合我們居住。沒有水冬瓜樹的地方,不適合我們染布的藍靛生長,五谷不會豐登,不適合我們居住。
白宏人服飾文化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物質的同時又是非物質的文化。作為服飾成品,它是物質的。但制作服飾的工藝、服飾觀念和文化內涵又是非物質的。那哈村白宏人人的服飾頭飾刺繡紋飾、衣邊刺繡紋飾、批秋刺繡紋飾、腰帶刺繡紋飾、綁腿、腿箍刺繡紋飾,以及銀牌紋飾上的山紋、水紋、太陽、月亮、蕨紋、黃瓜紋。美觀大方、精巧秀麗,或寫實、或寫意,無不反應出哈尼族白宏人遷徙的艱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哈尼族在歷史上沒有自己的文字,哈尼族的祖先為了把哈尼族古老的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采用了古老的象形記事法,把象征某一事物的色相和紋樣概括為符號并體現在服飾上,用口承的方式向傳授給下一代。因此,哈尼族服飾是人們隨時、隨地、隨身攜帶的傳承哈尼族文化的教科書,是哈尼族歷史文化的形象化表達。一套哈尼族服飾就是一部哈尼族的文化史,哈尼族服飾是符號、是密碼、是無聲的語言、是無字的典籍,折射出哈尼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
文章:李麗祥(墨江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