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多姿多彩的彝族歲時節慶,是彝族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楚雄州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楚雄州彝族的歲時節慶出現了民族特征、民族韻味和節慶氛圍日益淡化的趨勢,為了應對這種現象,必須立即采取一系列傳承保護的措施。
關健詞:楚雄州彝族 歲時節慶 傳承保護
楚雄州境內彝族支系繁多、稱謂復雜,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有40多個不同的自稱和他稱,1958年建立楚雄彝族自治州前歸并為“羅羅”、“俚濮”、“諾蘇”、“納蘇”等13個支系,分布于楚雄、牟定、雙柏、南華、武定等州境內的10個縣市,各個支系之間歷史源流相同,風俗習慣相近。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窺
楚雄州彝族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古彝文、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歲時節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境內的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彝文是一種音節文字,漢文史志稱為“倮文”、“羅羅文”,亦稱為“畢摩文”,常用的彝文約有2000個字,書寫一般從左向右,目前已收集到各種彝文古籍抄本、刻本近千部。
境內的彝族經典性的民間文學的代表作,分別有分布于姚安、大姚、牟定的《梅葛》,分布于雙柏縣的《查姆》、英雄史詩《阿魯舉熱》、敘事長詩《賽玻嫫》和民間傳說《三女找太陽》。
彝族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有音樂、舞蹈、彝劇、繪畫和雕刻等種類。民間樂器有龍頭四弦琴、小京胡、二胡、笛子、嗩吶、響篾、悶笛、葫蘆笙、鎮南月琴,民間曲調有梅葛調、阿塞調、左腳調,民間歌謠有勞動歌、苦歌、情歌、山歌和兒歌,民間舞蹈多姿多彩,分歌舞和樂舞。歌舞流行最廣泛,最普遍的是打跳(又稱踏歌、調歌、左腳舞等),樂舞中最具代表的是蘆笙舞、三弦舞等。楚雄州還有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的民族戲劇——彝劇。
楚雄州彝族的歲時節慶,大致與漢族相同,除農歷四月、九月以外,每月都有節日,如正月春節、元宵節、二月過小年(二月八)、三月清明節、三月會、五月端午節、六月有六月六和火把節、七月中元節、八月中秋節和嘗新節、十月有十月年、冬月有冬至、臘月過除夕等,這些歲時節慶,可以說是彝漢民族共同的節日,只是由于風俗和生活情趣不同,而各具地域和民族特色。
楚雄州彝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有賽裝節、插花節、三月三花會、三月會、火把節和小涼山彝族的冬年節等。此外,還有彝族的跳虎節(三笙節)、馬櫻花節、楊梅節、秋會等集會性的節日。可以說,楚雄州彝族民族節日豐富多彩、節日不斷,可謂這方唱山歌,那方跳左腳,這方樂器響,那方打跳忙。
楚雄州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是人類社會瑰麗的文化財富和寶貴的文化遺產。建設楚雄州民族文化強州,要以歲時節慶文化為載體,加大保護、傳承的力度,以歲時節慶為文化平臺,創造歲時節慶經濟,打響地區民族文化品牌,推動楚雄州文化旅游業乃至經濟社會的發展。
二、歲時節慶的特征與演變的趨勢
楚雄州彝族民間盛大的傳統節日,其起源都有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從總體上來看,大多數歲時節慶的起源,與娛樂交游、原始祭祀、降妖伏魔、除暴安良等各種社會訴求有密切關系。在傳承過程中,不斷由單一性向綜合性、復合性方向演化,使綜合性、復合性成為當今楚雄州彝族歲時節慶的顯著特征。
比如,大姚縣和永仁縣的彝族賽裝節,源于土主崇拜,在傳承、演化過程中融入了農耕祭祀、情愛交游、商貿交易、娛樂狂歡、服飾展示、歌舞打跳、飲食文化等內容。楚雄州彝族的歲時節慶,都有說不完的故事無論是賽裝節、插花節、三月會、“六月六”、火把節或是楊梅街節、秋街節、服裝節等,無不給人以遐想和深思。這些綜合性的節日,使民族傳統文化的各種要素得到充分展示,成為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和途經。
隨著時代的變遷,楚雄州彝族的歲時節慶出現了很多令人擔憂的現象,歲時節慶的民族性、原創性、以及整體氛圍日漸淡化,對文化多樣性構成威脅。
首先,民族傳統節日的傳統性、民族性日漸淡化。
隨著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民族的、傳統的歲時節慶有淡化、
甚至逐步消亡的跡象。有些極富民族特色性的節日,活動范圍在縮小、地點在改變、影響面不斷減小。比如,牟定縣化佛山山頂的秋會、柜子山“六月六”、“嘗新節”、“獵神節”等傳統節日,原來寬闊平坦的天然跳腳場、成排的羊湯鍋灶洞已被雜草木枝覆蓋,趕場的熱鬧氣氛已經不復存在。有的縣、鄉牽強附會,搞菌子節、楊梅節、情人節、水果節、旅游文化節等等,雖然打著節日的旗號,但和真正意義的節日毫無關系,完全是一種謀求經濟利益的商業化行為。
其次,民族韻味淡化。
相延至今的彝族傳統節日很多,但是在節日現場,已很少看到原生態的民族服飾登場亮相,很少看到彝家兒女天真、純樸、忠厚的面容,聽不見原創的、高亢甜美的民歌,聞不到羊肉湯鍋青松毛酒的醇香,很難看到喝著松毛酒、彈唱彝家山歌小調的情景。節日里,取而代之的是震耳欲聾的流行音樂,千篇一律的漢族化的服裝、飲食風俗、做生意的叫賣聲,幾乎看不出傳統節日的民族韻味。
再次,傳統節日的民俗氛圍淡化。
在節慶期間,原生態的民族民俗的要素越來越少了。打跳場上,那些跳左腳舞、蘆笙舞和對山歌曲子人,很少有人穿著本民族服飾,禮儀接待喝攔門酒時,酒杯由牛角改為瓷杯,喝的酒也由彝家甜米酒換成了紅葡萄酒。即便在山區,已很少看到彝家的木垛房、土掌房。總之,民族傳統歲時節慶作為非物質文化的重要文化現象,其傳統性,民族性正逐漸淡化,正被外來文化所浸擾、乃至被逐步代替。
面對市場經濟的洪流,一般的對民族文化的流失,民族民俗風情的弱化現象孰視無睹,致使原生態人文環境、自然環境遭到的破壞日趨嚴重,現代化的建設與民族文化傳承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民族文化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比如,彝族文化濃厚的大姚曇華山的彝族民居建筑、服飾、祭山、祭龍、爬草樓等一系列傳統文化,已經面臨傳承中斷的危機。通曉本民族傳統、習俗的畢摩以及世代以口耳相傳的民間文化可能在10年內消失,現存的為數不多的畢摩,對本民族的歷史和禮儀知之不多,很難主持較大規模的祭祀儀式。曇華山“插花節”已難于看到成片的“馬櫻花”,歲時節慶的傳統文化氛圍在減弱。姚安馬游村作為“梅葛”的發祥地,世代相傳的彝族創世史詩《梅葛》將瀕于消亡,在彝族歲時節慶活動中也很難聽到“創世梅葛”調,滲雜的是變了味的調子。10多年前,50多歲以上的老人都能吟唱大段“創世梅葛”,但目前能吟唱的老人不到10人,中青年人已基本不會唱,也不愿意學唱,梅葛已無法傳承下去,將成為最后的“絕唱”。
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展開,楚雄州彝族傳統文化出現了很多令人欣慰的新氣象。
近年來,筆者多次深入到左腳舞的故鄉——牟定的蟠貓、鳳屯臘灣彝族村,“梅葛之鄉”姚安的馬游村,咪依嚕的故鄉——大姚曇華山,永仁直苴賽裝節的現場觀摩、學習、考察,總體感覺到,這些地方的民族歲時節慶氛圍出現了恢復性增強的喜人現象。當地黨委政府對原生態的民族歲時節慶保護意識在增強。一些中小學生和青年男女在歲時節慶活動中都穿上自己或母親縫制的民族衣裳,大膽展示自己。歲時節慶活動場所已鋪起青松毛,搭起青棚,開展民族民間山歌小調擂臺賽,擺起了彝家羊肉湯鍋宴。特別是隨著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大量國內外媒體的涌入,炒作宣傳,曇華山的插花節、永仁的賽裝節、楚雄州的火把節、牟定的三月會等節日的影響面在不斷擴大。民族的、傳統的、原生態的活動項目逐步恢復。
從全州范圍來看,楚雄州委州政府提出建設民族文化強州、提升彝州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戰略構思。政府籌措千萬元巨資,10年內著手翻譯100冊《畢摩經》經書;投資四千五百萬元將彝族十月太陽歷法打造為中國彝族十月太陽歷文化園項目,并成為楚雄州彝族文化的亮麗名片;招商引資數億元,在楚雄州開發區黃金地段建設集彝族民居、民俗表演、民族旅游用品展銷、彝族飲食文化服飾展演等為一體的“彝人古鎮”,重現千萬年前彝族先民們的田園,休閑生活風景。這些重大舉措,無不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保護工作邁出了示范性、關鍵性的一步。
“楚雄州火把節”,從2006年起統稱為兩會一節,即云南省民族民間文化博覽會、中國彝族文化展演會暨中國楚雄州彝族火把節。民族工作部門從全州彝族聚居區抽調了千余人組成民俗表演隊,穿上彝族盛裝,搞千人點火把民俗表演;體育部門開展相應的民族體育競技活動;文化部門舉辦系列的民族民間對歌賽、彝族酒歌大賽和民族民間藝術作品展覽。十月太陽歷文化園制作6.8米高的創吉尼斯紀錄特大“火把”向世人展示火的熱度;旅游部門則組織民族工藝精品進行展示??芍^是多管齊下、異彩紛呈,彝族歲時節慶的“彝味”在增強。
傳承就是保護,民族文化的傳承實際就是普及,沒有大眾的參與,傳承就很難實現。楚雄州師院馬曠源教授在研究楚雄州民族文化課題的報告中指出:民族文化教育的傳承,主要在打跳場上,在火塘邊上,在婚喪場合中,在父老鄉親的古歌古調中完成的,它是潛移默化的,從你一生下來就生活其間的文化氛圍中。雖然受到流行音樂、卡拉OK流入的影響,老一輩畢摩、老歌手漸漸作古,后繼乏人,但各級政府的重視,尤其是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收集、整理,國家、省、州、縣四級保護名錄的建立,國家、省、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相繼出臺,為我們民族歲時節慶活動注入了活力。
在牟定、武定、楚雄、祿豐等縣市建立了民族小學,搞雙語(漢語、彝語)教學,校服統一著民族服裝,課間操教彝族左腳舞、開展摔跤、磨秋千、雙捌、爬油桿等體育活動。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現象在這些地方得到充分展示。
就拿全州各地的民族節日活動來說,決策者們也不斷意識到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要性,不斷有一些保護性的新措施。比如,在插花節中,政府組織推選“馬櫻花”女,并發動機關干部和當地群眾栽培馬櫻花樹,逐步恢復被人為破壞的植被。又如,楚雄州“火把節”期間舉辦彝族“太陽女”選拔賽和民族民間對歌,充分展示彝族甜美的歌喉、亮麗的服飾、優美的舞蹈和彝家人聰慧的頭腦。再如,祿豐、廣通“六月六”期間舉行男女青年自由交友、互贈巧克力、送繡花鞋墊,為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增添了活力。
三、歲時節慶傳承保護的思路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表現形式的歲時節慶文化,怎樣保存其“原汁原味”?怎樣進行傳承保護?傳統歲時節慶文化活動中面臨的諸多挑戰和困惑,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彝族歲時節慶的傳承保護要在“彝”字上作文章,在民族性、傳統性上下功夫,在特色上找切入點。這樣,歲時節慶才有看點,才有民族文化底蘊作支撐點。
民族文化的傳承離不開傳承場,傳承場與傳承方式是統一的。傳承,不是指文化的傳播,而是指文化的繼承和延續。歷史上,楚雄州彝族的傳統文化,大多是通過生產過程、日常生活、歲時節慶、宗教典禮、社會倫理、語言文字與文學藝術等六種途徑傳承下來的。
具體到一類或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以下兩種傳承模式或者說傳承的方法,在楚雄州彝族傳統文化傳承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是父子相承。彝族畢摩遵守以世代家傳為主,祖父開始從事畢摩職業,一代一代往下傳,父死子承。同時界定了傳男不傳女,畢摩沒有兒子,則傳給侄子和招徒,女子沒有從事畢摩的權力和機會。二是師徒相承。大姚曇華山畢摩李學品、雙柏彝族面具制作藝人李開富、佘昌才,大姚陶瓷工藝藝人謝富國、武定石雕藝人付智遠等都是師傅將技藝傳給徒弟。
全面保護楚雄州彝族的時節慶非物質文化遺產,僅僅通過傳統的傳承途徑、傳承模式和傳承方法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對策措施。
第一、增強傳統文化保護意識,提高民族文化傳承保護的自覺性。
各級政府、社會各界,要緊緊抓住中央、省、州、縣對保護文化遺產政策措施出臺的大好時機,切實增強傳統文化保護意識,打響“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的主題口號,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充分認識文化遺產是人類進步的瑰寶。在上項目、搞開發、組織歲時節慶時,必須緊扣民族文化這個靈魂,絕不能以犧牲民族文化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效益。要采取積極有力措施,貫徹落實各級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決策部署。
第二、喚起各民族對本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和自覺的傳承保護意識,樹立保護傳承民族文
化的自信心。
楚雄州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要求我們在傳承保護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民族民間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特點,對主要民族之外的弱勢民族的傳統文化,要注重加以保護與傳承,防止其在變異中消亡。要知道,任何一個民族傳統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都是人類的精神財富,不能用某一個標準,去鑒定或取舍民族傳統文化,特別是用漢族文化去取代其他少數民族傳統文化。
第三、開發與傳承并舉,讓本土民族文化融入現代化之中,要面向山外,面向世界,使本土民族文化得到以發揚光大。
就楚雄州而言,應當考慮以下幾種方式。一是搞民俗旅游開發,使民族文化與旅游業有機地融合起來,開發特色旅游。沒有文化的旅游是沒有生命力的旅游,沒有旅游的文化,是枯燥的文化,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和表現形式,這些觀點已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二是可以開發民族服飾、民族器樂、裝飾品、生活用品民族手工藝品,三是綜合開發民族飲食業,四是建設集民俗風情展示、歌舞樂展演、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民族風情園、文化園或民俗村,五是綜合開發利用民族醫藥、體育、文學藝術、音樂、舞蹈等資源。
第四、科學規劃、重點傳承。
抓住國家加強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契機,以國家、省、州、縣四級政府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依據和重點,建立民族文化教育保護傳承區域和重點地帶,建立不受外力影響破壞的、長遠的傳承保護區。
第五、加強立法建設,做到有法可依。
要借助建設民族文化強州的東風,由宣傳、文化、旅游、民族及彝文研究所、社科部門聯合組成強有力的專家學者班子,針對我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制定楚雄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地方條例、法規。用法規來規范政府、社會各界和公民的行為,并將保護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
第六,建立多形式的民族文化生態博物館和民族文化傳習館。
從2006年開始,經過州縣政府文化部門和縣鄉文化館站的努力,全州8個縣市9個示范性文化站,建成了小型民族文化生態博物館,在民族文化傳承保護中作了重要嘗試。征集了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物資料,配上文字和圖片進行展示。同時,借助鄉、村文化中心(站)室,舉辦民族文化傳習班,將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學習、演示、研究等功能融為一體,開展傳承保護工作。
第七、舉辦民族傳統節日,傳承弘揚優秀民族文化。
民族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繼承民族文化傳統,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平臺,既有傳承,又有發揚。民族傳統節日的舉辦,能吸引本民族廣大群眾的廣泛參與,對國外游客、四方客商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比如,楚雄州火把節,組織全州10個縣市1000余人的民族民間禮儀表演團,在市民廣場、桃園湖廣場和主街道進行民族民俗和歌舞展示,并在彝族民居特色突出的彝人古鎮開辟工藝品一條街,舉辦民族工藝品及民族服飾的展銷,在十月太陽歷文化園組織原生態民族歌舞展演,請全國知名藝術家和領導點燃世界第一大火把,并舉行民族民間賽歌對歌會,舉辦酒歌大賽、民族競技體育比賽,在政府定點接待點開展民俗禮儀接待和歌舞伴餐等活動。
第八、加強對畢摩和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力度。
在建立目錄檔案的基礎上,鼓勵他們帶徒傳授技藝和才藝,并對有突出貢獻,年老多病的老藝人、畢摩給予最低生活保障補助。
第九,加大投入,為民族文化傳承保護提供資金、人才和智力保障與支持。
要逐步完善各級政府的公共財政對公益性文化的投入制度,給予傾斜政策,政府設立民族文化發層基金,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項目給予支持。同時吸引民間資本、人才、社會力量捐贈,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開發、利用進行投資,政府在土地、稅收經濟杠桿上給予重點扶持、優惠,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程的開展。
文章:邵平(楚雄州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