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西雙版納傣、哈尼、苗、布朗等民族和克木人認為,要免除災情禍事和邪祟不吉,把住大門(寨門、家門、井門)是最為重要的,因此創造了若干用于守門避邪的吉祥物及其制做、使用的風俗,人們相信將其掛或鑲嵌在門上,便能起到守護人的平安、拒邪祟于門外的作用。此類風俗傳統深厚,流傳面廣,在民間影響很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之一,具有民族民俗文化和民族學研究價值。
關鍵詞:西雙版納 守門避邪吉祥物 文化象征
祈吉是帶著直率、樸素色彩的一種求福避禍觀念,屬民間信仰風俗之列,是云南民族民間普遍存在的古老文化事象之一,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著鮮明的地域與民族特色,滲透著濃郁的泥土氣和生活味,保存著人類生存發展的大量歷史文化信息,同各民族大眾關系密切。其內容不僅涉及智慧、勤勞、文明、團結、和諧、安全防護等與人類生存奮斗精神、社會心理和公共道德觀念有關的風習、做法,還包含著豐厚的學術價值,是值得關注和進行探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方面。西雙版納各民族的守門祈吉避邪物即是這類文化呈現的形象有趣的典型例證。
守門祈吉避邪物的出現和其他吉祥物一樣有著共同的原因,即:大約從很早的時期起,為了對付艱難惡劣的生存條件,保護、延續生命,人類大概就已注意如何想方設法保護自己,使自己免于遭受種種不測。這種意識和習慣經過無數歲月的演變,直到今天,仍然在各民族民間普遍地存在著,在一些民族中表現得仍很強烈。這種自我保護觀念以不同方式表現出來,通常是以一種或數種全族或全村寨約定俗成的共同使用的標志物來加以體現。這就是避邪祈吉物。它是人們表達抗拒各種災害疾病禍事,寄寓希望過上幸福安康日子心愿的具象形式,是由來已久的民間風俗。其具體做法是通過賦予某種物質以特定涵義,使其具有形成共識的文化象征意義,把它當作免除災禍驅趕邪祟迎來吉祥的符號用于特定場合,是人人虔誠信仰并普遍遵從的形式,種類較多,已有很長的歷史。不同用途的避邪祈吉標志物很多,其中僅用于“守門”一守寨門、守家門包括守水井(水門)、守路口一項,就有多種樣式。這類屬于守門避邪的物質形式,在西雙版納村寨隨處可見。
一、達寮——傣族守門避邪物
“達寮”,傣語意為鷂鷹的眼睛。多用幾寸至一市尺左右的竹篾片相互交叉錯搭編成,形如籮篩底,通許多洞,中間留一個大洞。周圍篾片七長八短地伸著,乍一看就像是爛了邊似的。大大小小的洞代表眼睛——最明亮的鷂鷹的眼睛;那伸出的篾片像鷂鷹眼睛射出的光芒,代表達寮是“活著”的。
達寮多掛在竹樓上樓梯后的正門上方。用一根繩或藤子穿著,橫掛在門方上面。掛一個,數個,甚至一大串。有的每年換一次。有的掛上去直到爛了才換新的。多數是家里有不吉利的事,如生病,丟了東西、小孩夜哭、老鼠吵得人難以入眠、有人出門在外、狂風暴雨損了房子等,便自己編了掛上,或請“波么”(民間管鬼者——祭司)來念咒后掛上。所以,凡到傣家竹樓去的人,進門時只要一抬頭,差不多都會見到門頭上掛著新新舊舊的達寮。
除在人住的屋門掛達寮外,達寮還有以下用途:為牲畜平安,讓母牛母豬順利產仔,讓犁田的壯牛不要染病。有些人家在關牛、豬的地方也掛達寮。如果寨子里出怪事,或認為有“外祟”(外寨、外族人帶來“不測”)造成不安寧,為了趕走禍源,同時“堵住"可能再度進入的不吉,寨門和路口也要掛達寮?,F在多數寨子已無寨門,就在路口或過去有寨門的地方,在樹上拉一根繩子,掛上大大小小的達寮。人們相信,鷂鷹的眼睛最亮,什么東西都能及早看見,辨別清楚,有它“守”著,任何鬼祟和不祥的事都進不了家,進不了寨子。因而在人們心里,達寮是帶有神圣的意義的。
寺廟也有達寮。寺廟大門、佛塔供門、佛殿佛龕和僧人住房等均可見到達寮。據佛爺說,吉祥處處需要,佛寺也不例外,因為它是寨子的一部分,掛達寮的主要目的是保寨子的平安。由此而知,民間信仰達寮已同佛教信仰不知不覺交融到一起。達寮在人們心中的分量是很重的。
二、尼巴庫都——哈尼族豐裕日子的“門衛”
勐臘哈尼族(愛尼人)村寨過“嘎湯帕節”(新年)時,在中心活動場地上方,要懸掛“尼巴庫都”以示吉祥。“尼巴庫都”的形狀像當地民居的屋頂,呈三角形,用木條或竹條拼制而成,然后用顏色畫成花花綠綠的,按一定距離拴上小圓鏡、竹木片、紅綠纓穗和響鈴,讓圓鏡不斷反射陽光,讓竹木片和響鈴迎風發出響聲。這個屋頂似的掛飾,它的主要意義是代表迎來吉利,保住豐收,是“豐裕之屋”亦即糧倉的象征。人們認為,嘎湯帕節除舊迎新,把它高高掛在舞場上空,一方面讓所有的人看到吉祥在此,同大家在一起,另一方面,相信它像守護神一樣,在高高的上空四處張望著,使任何妖魔鬼怪都不敢來此侵擾,人們豐足快樂的日子就能夠守住。因此,在節日活動場地上,尼巴庫都往往不止掛一個兩個,而是要掛幾個甚至十幾個,是各村寨哈尼人自己動手做了拿來掛上的。好些尼巴庫都上還寫著制做者的寨名或個人姓名,以及制做的時間。相傳這是老古輩留下的習俗,最早是用竹子、樹枝扎制或編成,寨門、寨外路口都要懸掛,目的是為了起到“堵住”災禍入侵,守住全寨豐足日子大門的作用。尼巴庫都造型別致,獨具一格,懸掛起來就像一件美麗的藝術品,十分引人注目。
三、蜂房——苗族把門的“千軍萬馬"
從山上采回的野蜂房,或者家養的蜂房,在割蜜和吃過蜂兒以后,苗族人把大塊的留下,用山泉水沖洗干凈,然后把它和玉米一起掛在門頭上。在秋收以后快到過年的時候,如果走到臨近邊境的勐臘苗寨,便可看到許多家庭門頭上此時都換上了新的蜂房玉米,在陽光照射下,金黃的玉米配著網眼密密的蜂房,別有一番風味。
這里的苗族人基本上不信什么宗教,有的只在家中設一個燒香的架,為著求吉避邪,實際說不出究竟供什么神或供什么鬼。然而,對于門上的蜂房玉米,則有明確的觀念。認為玉米是這里的主食和主要種植物之一,掛玉米是為了盼望年年能豐收。但是,事情常常會難按人意發展,災害、邪氣會不時侵擾人的生活,要豐收,就得把那些不好的東西攆走、趕跑,并且不準它們再來。因此,玉米旁要配掛一大塊蜂房。因為蜂是養人的,屬于人的,蜂房里仿佛有許多蜂帶著利箭,好像“干軍萬馬"藏在其中。假若遇上鬼和邪氣、災害,它會用利箭射殺,把它們堵擋在門外,家里會得到平安,這樣來年的豐收也就會保住。任何人進入寨子,見到苗家木板房門頭上掛著這種吉祥物,再聽苗家人講述內中的故事,誰都會產生濃郁的興趣,都會佩服苗族同胞的豐富想象力。
四、象牙——克木人飲水和寨門的守護者
克木人崇拜大象。由于不信佛教,他們對大象的看法不像傣族那樣同佛聯在一起。他們認為大象是最可信賴的和最有力量的動物,是人的近鄰,像親戚朋友一樣。象牙是象的體格、個性、力量與智慧的結晶,是可以給人招來福氣的吉祥物,因此常仿象牙的形狀,做出象牙造型,安置在水井上或村寨路口,借以表示守住水源不會枯竭,守護村寨不受災害禍事侵擾。勐臘曼暖遠克木寨的水井上就樹立著用灰泥石頭做成的象牙標志,據說那是水源充分和水源潔凈的象征。人們認為,那是同人的生命密切相關的。水井在寨邊,如同寨門一樣,那象牙形裝飾也就同時起到守寨門的作用。由于象牙形裝飾做得既像真象牙又比較夸張,因此看上去很美,使人覺著有一種特別的風味。
上述民族的守門護吉的象征物亦即吉祥物,具有以下特點:
1、是一種帶社會性的普遍風俗
這些避邪吉祥物在上述各民族區域內是一種代表全族共同觀念的東西,久已相沿成俗,具有深廣的群眾基礎。像達寮,除傣族村寨舉目可見外,鄰近民族有的也一樣使用,叫的名稱和懸掛方法和傣族基本相同,說明這種文化習俗并不受民族或區域的限制。同樣地,對象牙的崇拜傣族也有,只是表現形式和程度有些差別。同一地區各民族各自采取的避邪求吉方式,都會受到其他民族的理解,以至于相互不知不覺地習仿。這種各自按自己方式守門守福和求吉利保平安的情況,使同一地區各民族之間都會產生不管在哪里都會安寧的感覺,因而相互之間都十分支持各自采取的做法。
2、觀念上的共同點
生活在西雙版納的各民族,由于那里江河縱橫,森林密布,一方面自然條件優厚,給人以種種便利條件。另一方面毒蛇猛獸、自然災害較多,又給人造成許多難以克服的困難。在這里居住的民族祖先們,在享受大自然賜予的同時,常常會感到自己的力量——人的力量難于對抗自然造成的種種威脅,因此便產生了希望借助神力以保存自己的愿望,希望把“神力”嫁接到人身上,上述避邪守門的吉祥物就是在這種狀況下逐漸創造出來的。據傣族民間傳說,達寮早在人類還住森林的時候就有了。那時達寮很大,像柵欄一樣,擋住人住的地方,不讓野獸來侵擾。這個方法很有用處。到了人會蓋房住進房子以后,人把達寮搬到房子周圍做了柵欄,又把它小型化以后掛到房門上,作避邪之用。類似的歷史演變過程,其他民族也有大同小異的說法。說明這類習俗的產生不是無緣無故的,是同人的生存環境與生活經歷密切相關的。
3、存在中的變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習慣的變化,以及外部文化觀念的沖擊,目前“守門”觀念及其相應的祈吉避邪做法也開始發生變化??偟恼f來,有逐漸淡化的趨勢。例如,靠近城鎮的傣族居民,現在蓋水泥磚混結構房子的逐漸增多,有的在墻上門框上貼了瓷磚,門上安裝了加保險的防盜鎖,這樣就適應了當今賊盜比較多的情況,“守門”主要靠結實的門和鎖了,因此過去傣家出門不扣不鎖只寄望在門頭上掛達寮保護的觀念和做法可以說己全無用處,上述房子的主人自然就不一定再掛達寮了。由于怕偷,家家暗鎖加明鎖,注意力集中在鎖上,因而達寮的位置已明顯下降。比起十多年前少了許多,在景洪、勐海城鎮附近的村寨中,這種情況尤為明顯。只有仍住傳統竹樓式樣房子的寨子和離城遠一些的寨子,及像苗寨、哈尼寨、克木寨所處的較偏僻的地方和山區的村寨,守門守福和避邪的吉祥物仍很盛行。唯一的變化是吉祥物上有的加了一些新的裝飾材料,如尼巴庫都,普遍比以前做得更美和更現代化。
西雙版納的上述守門避邪吉祥物,在鄰國老撾以至泰國北部的泰(傣)、老、高棉(克木)、阿卡(哈尼)等同民族居住區亦可見到。這些不以國界為限的文化現象反映了各國各地區民族某些歷史文化經歷的相似性和相互交流影響的實情,值得進一步深入考察研析。這類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民間風俗,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表現,在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有意識地對其進行科學調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文章:玉臘(云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