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午夜精品|妻子的秘密韩国版|大果冻|91国高清视频|亚洲精品国产成人av在线|野战农村妇女一级A片|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妻子的秘密韩国|国产91深喉口爆在线观看|朋友的妈妈完整版,粉色视频APP在线观看,三级黄色高清视频,麻豆天天做天天爱爽a区,中文字幕第10页,亚洲最大天堂无码精品区,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久久

學術視野-理論研究

云南傳統手工藝新探

來源:云南民族博物館 日期:2011-10-10

    內容提要:本文打破工藝美術學的傳統分類,用新的理念劃分符合云南地域特點和人文特點的“全民性手工藝”和“個體性手工藝”,探討它們不同的類別、特征、文化內涵和技藝傳承方式。兩大工藝皆屬民間工藝,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不能簡單的以技藝為標準,用宮廷工藝、文人工藝苛求民間工藝,也不能以個體性手工藝苛求全民性手工藝;應當關注手工藝品所承載的非物質文化,才能更全面、更完整的保護在歷史上就一直作為弱勢文化的云南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鍵詞:云南  全民性手工藝  個體性手工藝  類別  特征  保護

一、 兩大手工藝的特征和類別

    云南,6000多米海拔落差的立體地貌,“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的立體氣候,豐厚的動、植物、礦產資源,26個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聚落格局;早于西北絲綢之路200多年的“蜀身毒道(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等,使中原文化、印度文化、東南亞文化在此交匯,構成了云南多種民族、多種宗教、多種社會形態的多元化人文環境,這些都會反映在傳統手工藝上。在20世紀50年代前,還處于原始社會形態的部分山區少數民族,還沒有專業的手工藝人,處于土司制度的西雙版納的手藝人,就不能從“份田制”的農活中剝離出來成為專業的手藝人。處于封建地主經濟的壩區如劍川、通海等地區個體手藝人,卻早在明清時期就走南闖北四處賣藝。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兩大手工藝群體比肩并存,自成體系又相互影響。與中原發達地區各省的手工藝群體和手工藝品都有很大差異,很多在中原早已消失的傳統手工藝還存活在云南民族民間。
    (一)、全民性工藝及類別
    歷史上云南的廣大山區,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前,還處于原始社會末期和原始公社向階級社會過渡的山區少數民族中,手藝是每個個體的生存技能,是個人的立身之本;可以說人人都是手藝人。筆者把它稱為“全民性手工藝”,它有幾大特征:第一,手藝以性別分工。男女分別從事什么手藝在云南少數民族中基本上大同小異:如男性使刀弄斧,掌握竹、木等材料雕刻的手藝,能起房蓋屋,制作工具、用具;女性則要具備服裝紡織、飲食制作等手藝。假若沒有掌握各自的手藝,就不能婚嫁、不能自立門戶、就沒有社會地位。如:傣族制陶是婦女的專利,男性不掌握此項手藝,藏族女性卻又不制陶。景頗族沒有專門從事建筑的工匠,但凡是挎長刀的男子,沒有一個不會蓋竹樓的。第二,利用本土材料,在不誤農時的前提下業余從藝制作產品,自給自足解決生產生活所需,產品不作為商品出售。第三,集體無意識傳承技藝。云南的許多少數民族,對傳統技藝的傳承是通過目染耳濡,從兒童時期開始,男孩隨父女孩隨母,不僅接受前輩手教口傳,有的還把手工技藝編成歌曲傳唱,如:壯族、哈尼族、拉祜族、苗族等,男人和女人都有自己學習傳統手藝的歌。有的還把生產勞動中某一技藝,編成歌舞,在節慶、祭祀活動中唱、跳,寓教于樂。有關生產勞動和傳統手工藝的技藝和經驗,成為每個公民應掌握的知識和向未成年公民傳授的“教材”。手工藝品屬全民性創造,全民性享用,制作技藝和造型風格具有人類手工藝萌芽期的諸多特征。以下簡要介紹它的類別和代表性產品:
    1、編織工藝。編織手藝的產生早在原始狩獵、采集時代,是男性的手工藝。幾乎沒有哪一個民族不掌握編織手藝。怒族的“竹編”、拉祜族“藤編”、“草編”較好。50年代前,生產力最低下的獨龍族的藤編手藝最好。
    2、土陶工藝。是指云南傣族、佤族、怒族等,在制作方法與新石器時代泥條盤筑、平地起燒的原始制陶相類似的制陶工藝。傣族制陶是女性的手藝。它不僅從學術上展示著中華陶瓷文化的肇始,演繹著中原早已消失的傳統技藝,而且現在還在創造著適應現代生活需要的新產品。
    3、竹木工藝。屬男性的手工藝。居住干欄式住房的民族幾乎同一個習俗,用1——3年備料、拼配梁柱,擇旱季農閑的某一吉日全村出動,落日前完成建筑。除“民居建筑”外,“生產工具”指農耕漁獵用具;“生活用具”指倉貯、餐飲用具;“樂舞器具”指節慶祭祀的打擊和演奏樂器;“宗教用品”指雕刻的偶像神樁。                                                                                                                                                                                                                                                               
    4、紡織工藝。是各少數民族女性必須具備的手藝。云南可紡織的植物纖維材料很多,有種植的,也有野生的,飼養動物的毛也豐富,紡具和織具也是五花八門。加工紗線的紡具,織布的織機雖器具不同,加工方法和原理確是一個。有織“蕁麻布”、織“火麻布”、織 “火草布”。此外,壯族、拉祜族、佤族、德昂族、景頗族、阿昌族、基諾族、苗族、瑤族、藏族、納西族、怒族、獨龍族等都有棉織錦工藝 。
    5、染纈工藝。屬女性的手藝。制藍靛染線染布染衣各有不同。以瑤族的一個支系“藍靛瑤”制作藍靛最普及。“蠟染”至少在秦漢時期,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就掌握了這一技藝,以苗族為例;“扎染”在唐代時期傳入,大理白族和彝族擅長此技。
    6、刺繡工藝。屬女性的手藝。刺繡是云南許多民族服飾裝飾的重要藝術手段之一,彝、白、苗、瑤、傣、回、蒙古、哈尼、納西、傈僳、拉祜、德昂、基諾等民族都很流行。有“挑花(十字繡)”和“繡花”, 繡花是指挑花(十字繡)以外的刺繡技法,有平繡、辮繡、打子繡、剪貼繡,貼布、鑲嵌等以彝族代表。“布扎”以香包、吉祥物為多
    (二)、個體性手工藝及類別 
    “個體性手工藝”是與“全民性手工藝”相比較而言。云南少數民族何時出現的專業性手工藝人,很難從史料中查找,但是從考古發掘出土的器物可知,早在公元前六、七世紀,約春秋時代的中晚期,云南已產生獨特的青銅文化。楚雄萬家壩和祥云大波那墓葬出土的青銅器有斧、鋤、鑿等生產工具(銅斧還兼作武器),劍、戈、矛、戎等兵器和銅鼓、編鐘等器物,都體現了很強的技藝。青銅是一種合金,它較紅銅質地堅硬,沒有專業的技藝、專業的制作工具和專業制作時間是不可能完成的。由此定格了云南少數民族從進入青銅時代起,就已出現了全民性工藝和個體性工藝并存的格局。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以全民性工藝為主的山區民族村寨,也逐步分離出個體性手工藝人,多為制作鐵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的鐵匠和制作銀飾品的銀匠。他們解決了村民的急需,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但個別民族,直至20世紀五十年代,仍然沒有個體性的手工藝人。
    綜觀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個體性手工藝人主要以壩區民族為主,它依托著壩區的城鎮交易市場日益壯大,產生了許多以手藝謀生的個體工匠。個體性手工藝人有如下特點:第一,專業性。個體性手工藝人需要一整套專業的、特殊的生產工具,掌握技術性很強的專業技術,使用并非本村寨擁有的專門原料,在家中辦起專門的手工藝生產作坊,成為半脫離或全脫離農業生產,專業從事手工藝品制作的手工藝人。第二,產品作為商品。個體性手工藝人無論是以產品交換其它物資、購買原料加工產品,或者是應客戶要求來料加工,收取加工費用,都是以制作手工藝品出售謀生,把產品作為商品。第三,個體手工技藝的傳承是有意識的,不管是父傳子還是拜師學藝,都是有意識的傳承手工技藝。有行業禮儀和共同供奉與中原相類似的行業神。個體性手工藝的類別和代表性產品分別有:
    1、金屬工藝。“銀(金)工藝”。云南各地的銀匠所使用的打制銀器的工具和工藝流程也大體相同。“銅工藝”。熟斑銅器的鑄造又和云南傳統的青銅鑄造工藝相似:范模鑄造、單范鑄造、空腔器物鑄造、套接鑄造、蝕蠟法鑄造等六種。蝕蠟法又稱失蠟法,是云南民族對世界鑄造工藝的一大貢獻。生、熟斑銅和烏銅走銀(金)工藝、“錫工藝”等為云南的特色工藝。
    2、木雕工藝。歷史上,滇西劍川、滇南通海是云南最有影響的兩大傳統木雕工藝集團。劍川還在傳承和發展著木雕傳統工藝,但通海的傳統木雕工藝的從業人員已不多。他們的工具、技藝和工藝流程與中原地區也大體相同。
    3、髹漆工藝。云南的髹漆工藝元代曾是個輝煌時期,劍川、大理髹漆工藝品種多、顏色豐富,圖案精美,以刻花、雕琢、彩繪等工藝手段加工制作,稱為“宋剔”。當代云南髹漆工藝有:藏族木雕漆器,傣族竹胎傣器,最好的當數彝族的木胎、皮胎、骨角胎漆器。“3700年前,禹造祭器,髹以漆液,墨染其外,朱染其內……”。在傣族的提籮、蠟條盒;藏族的糌粑盒和彝族的鷹爪杯、雁爪杯、高足酒杯等髹漆工藝品中,都還保持這種髹漆風格。云南小涼山和四川大涼山彝族漆器的傳統技藝是一脈相承的。
    4、骨角工藝。歷史上在云南滇中、滇南、滇西的幾處手工藝較為發達的地區,骨角工藝也是重要的傳統手工藝行業,如牦牛骨首飾盒、牛角梳制作等。
    5、毛紡工藝。“搟氈子”是川滇大小涼山彝族較古老的手藝之一。藏族、納西族、彝族都有毛紡工藝。
    6、皮革工藝。滇西北納西族、藏族和滇南回族的皮革工藝很有特點。皮革工藝除服裝鞋帽外,還有馬幫用具。
    7、陶瓷工藝。云南的陶瓷工藝時至今日仍是平地起燒的夾砂陶,窯燒的粗陶和細陶,瓷器等幾種工藝多元并存。明代以前曲靖、玉溪、永勝等地的青花瓷也留下一批精品。清代是窯燒釉陶從內地進入云南的高峰時期。云南陶瓷工藝較有特點的是香格里拉“藏黑陶”和“建水無釉磨光紫砂陶”。
    8、石雕工藝。云南的石雕工藝有用于建筑用材、生產生活用品、摩崖造像石刻、石雕飾品四大種類。劍川石鐘山石窟距今1000多年,被譽為“南天瑰寶”;劍川、通海傳統建筑中的墻基石腳、柱礎、門廊和建筑附屬裝飾如蹲獅、香爐等為“建筑石雕”工藝。“大理石工藝”和“騰沖玉雕” 也是云南傳統的“石”工藝產品。
    9、泥塑工藝。泥塑造像是壩區民族普遍使用的技藝。“瓦貓”是在云南除彝族、漢族外,壯族、白族、納西族、哈尼族都有以瓦貓鎮宅的習俗,各族藝人創造了十多種不同的造型。“泥模紙裱面具” 是在泥塑模上,把紙一層層裱糊成一個有泥塑凸凹造型的硬殼,脫模后,再把紙殼打磨光滑、彩繪即可使用。在傣族、彝族、藏族、白族等民族中廣泛使用,制作了一大批極具特色的節慶面具。
    10、繪畫工藝。云南繪畫的種類也非常豐富,壁畫、卷軸畫、木版畫、牌畫、插圖等等,然而都服務于宗教,沒有出于純審美動機的繪畫。 掌握繪畫技藝的民族很多:佤族、德昂、拉祜、景頗、阿昌、普米、傈僳、瑤、壯、傣、白、藏、彝、納西等民族都有不同風格的繪畫。傣族“壁畫”;納西族“卷軸畫”、“牌畫”;普米族“版畫”;彝族“插圖”最具特色。
     11、剪紙工藝。云南使用剪紙工藝的民族有彝族、白族、納西族、傣族、漢族等,有的以顏色紙剪(刻)出圖案,作為門、窗和其它器物上的裝飾圖案;有的僅以單色,紙剪(刻)出圖案作為服裝飾品上刺繡圖案和臘、扎染的底樣等。傣族以剪紙工藝延伸的“金水漏印”工藝最具特色。
    12、彩扎工藝。云南的紙扎工藝傳自中原,較為普遍和有特色的是:民間舞蹈道具紙扎、紙扎彩燈、祭祀紙扎。在彝、傣、白、壯等民族中廣泛使用。
    13、皮影工藝。云南皮影均由內地傳入,祿豐縣、易門縣、騰沖縣有,以騰沖皮影為上。明代《騰越廳志》載:“古者寓兵于農,無事則耕,有事則戰……廟會、魚籃大會,聚眾觀影戲。”說明了騰沖皮影是移民文化,其皮影靠子體形較大、刻工細膩、色彩明快等特點看,很接近晉、秦皮影的造型風格。

二、 從云南手工藝史看兩大群體的特征

    兩大手工藝群體并存,這是云南典型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鑄就的云南特色。它們的共性和個性、不同的生產方式和傳承方式,無論從民族學、工藝美術學等方面看都顯得彌足珍貴。
    追溯云南民族民間手工藝的歷史,其源遠流長,它伴隨著人類在云南這方土地上的發展史。云南舊石器時代遺址各種文物遺存2300多件,其中涉及到古人類制作的物品:石器400件,骨制品46件,角制品71件,牙制品7件,有角錐、角鏟、角矛、角棒,廣泛使用了磨制技術,并發現了建造地面房屋的遺跡。到了新石器時代,云南各地文化遺址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角器、牙器、蚌器;石器有斧、刀、鑿、簇;陶器有罐、缽、盆、壺等;以夾砂灰陶為主的陶片紋飾有:繩紋、籃紋、劃紋、印紋、剔刺紋、乳釘紋、附加堆紋等,文化內涵更為豐富。這是早期的立體造型工藝品。從平面造型工藝看,滄源崖畫、麻粟坡大王崖畫、耿馬大芒光崖畫和金沙江上游的崖畫等,展示了云南原始繪畫的風貌。從距今3000多年的劍川海門口遺址發掘的銅器斧、鉞、刀、鑿、環和銅飾品,說明云南在商代即已進入青銅時代。戰國以后云南的青銅工藝,更進入一個嶄新階段,云南各地出土以晉寧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為代表的“滇國”青銅器一萬多件,大致可分為五大類80余種,以寫實風格造型、充滿地域性和唯一性特征,與中原青銅器相比,具有鮮明的個性,是云南少數民族先民的杰作。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在云南設益州郡,中原文化與云南地方民族文化的融合與日俱增,云南從東漢進入鐵器時代,由此之后的云南出土文物,基本失去了地方特色;速度之快,致使我們似乎看不到“滇國”青銅文明的衰敗期。鐵器的普遍使用,促進了云南農業和手工業的長足發展。唐宋時期,是云南地方政權南詔國和大理國統治時期。太和三年(公元829年)南詔攻破成都“乃掠子女工技數萬引而南”(《新唐書?南蠻傳》);數萬名男女工匠來到云南,對提高云南的手工藝起到了極大作用。唐宋時期,大理地區紡織業繁榮昌盛,品種有錦、絹、綾羅、麻、毛織品等,有熟練的抽絲、刺繡、蠟染、扎染等,產品多、水平高。從太和城、羊苴咩城等古城遺址推斷,石雕、木雕、磚瓦等,建筑業手工技藝也頗具水準。著名的劍川石寶山石窟,大理崇圣寺三塔,和維修三塔時發現塔上珍藏的一批文物:金、銀、銅、鐵、水晶、玉石、木、瓷制作的佛、菩薩、天王、力士等造像,體現了造型的完美和手工技藝的精湛。
    大理刀能吹毛透風,名揚宋代。元代劍川、大理髹漆工藝,以品種多、顏色多、圖案精美、集刻花、雕琢、彩繪等工藝于一體,被譽為“宋剔”,產品暢銷內地。
    公元1368年,明朝廷移民屯田戍邊,估計是40-50萬人,使滇東北、滇中、滇南、滇西壩區成為“土著者少,寄藉者多”,形成自明以后漢族人口多于少數民族人口的格局,把內地的文化和工藝技術大規模的引入云南,使個體手工藝品種增多,技藝提高。現置于昆明金殿的永樂大鐘,重達14噸,整缽鑄造、圖案精細,見證了明代云南銅工藝水平。
    清代,云南手工藝行業擴大,手工藝種類增多:陶瓷、紡織、編織、制革、金屬加工、造紙、釀酒、煮鹽等行業和新增的玉石雕刻、煙花爆竹等個體性工藝在壩區市鎮蓬勃興起,手工作坊驟增。
    清朝未期,外國勢力入侵云南,昆明、蒙自、騰沖等地,相繼開放為口岸,洋紗等日用百貨不斷輸入云南,動搖了傳統手工產品在日常生活中的統治地位,出現了傳統手工產品與近代輕工業產品長期并存的局面。
    從以上勾勒的云南手工藝史的縱線,可看到云南手藝三個非常重要的時期;第一,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在云南設益州郡。第二,公元829年,南詔攻破成都俘虜了數萬名男女工匠到云南。第三,公元1368年,明朝廷移民40-50萬人屯田戍邊,把內地的文化和工藝技術大規模的引入云南。這三個時期,中原文化作為強勢文化影響云南,一次高過一次。在提高云南的手工技藝、增加工藝品類的同時,也在抹殺云南手工藝品的個性特征,這些集中反映在壩區的個體性工藝上。云南個體手工藝的地域性特征和承載的非物質文化越來越少。
    但是在山川阻隔的邊疆和內地廣大山區,與壩區相比極不平衡。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尚未完全擺脫刀耕火種和刻木結繩記事的落后狀況,全民性手工藝產品仍然占有主導地位。云南民族崇尚傳統,民族認同感很強,集體無意識的傳承使很多民間手工藝品,時至今日還保持著很多原始風貌,延續著千百年手工藝品制作和手工技藝傳承的古老方式,頑強地保留著云南獨有的地域性特征, “活化石”般的展示了一部手工藝的萌芽史,是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涉及到少數民族最多、存在狀態最瀕危,同時也是最具魅力之處。

三、 關注手工藝品承載的非物質文化

    工藝美術品直接反映著一個地區生產力和經濟狀況、政治制度。“江寧織造”專為朝廷織造服裝,不惜血本,至使云錦精美絕倫,舉世無雙。富甲天下的徽商和江南告老還鄉的官宦、士大夫,有經濟實力使用最昂貴的木材,請技巧最高的工匠、支付最耗時的工資,才能有徽派建筑、江南私家園林、明式家具等。同時也成就了大批的個體手工藝人。但在中原,歷史上民間工藝品和宮廷工藝品的互動,如陶瓷,民間的陶瓷精品被升格為官窯,從而又促進了民窯產品;清代大批文人畫家介入宜興紫砂陶的制作,民間陶工提高了文化素質,相互交溶產生了紫砂茶具精品。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歷史上就缺少這種磨合。這也是云南的某些個體手藝稍次于中原同一技藝的原因。
    多年來以收藏、展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的博物館,注重的是墓葬出土的文物,而這些都是王公貴族階級享用的器物,當屬“宮廷美術”,對即將消失和正在消失的民俗文化即“民間美術”缺乏關注,強調此類文物時代近,不為“貴器”。由于這種偏見,使許多民俗文物被遺棄、被毀壞。最令人擔憂的是少數民族的“全民性手工藝品”,如:民居建筑和一些反映宗教民俗的手工藝品。
    國內外人類學者都把云南稱為民族民居博物館,干欄式、井干式、土掌房、蘑菇房等民居,是我們祖先適應生存環境適形、適材、適藝的智慧結晶,是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頗具特色的一部分,它沉積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承載著民族傳統習俗;傳統民居的每一構件,各民族都附以一種象征、信仰與傳說。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它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文物性質,在中國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具有活化石的意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遺產。當然,傳統民居并非十全十美:竹木結構使用年限短,需不斷修繕,消防也存在隱患;加上人口增長,建房用材和生活燒柴嚴重的威脅著森林,即使退耕還林還草也難以解決木材資源的匱乏。而且,各民族都要與時俱進,追求美好的生活,全部要求禁錮在一成不變的傳統村寨中,是不可能也是不人道的。但是,也不能為追求發展就拋棄傳統和破壞自己的傳統文化。麗江當年就是擇地另建新城保住了古城這一世界文化遺產,我們能否用這種方法每縣保護5—10個傳統村寨,并把它打造成讓游客體驗異質文化的景點呢?能否理智地利用好旅游市場這把雙刃劍,既保護了傳統文化又振興了旅游業。決不能在扶貧攻堅規劃中,在某年內消滅茅草房的口號中,忽視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假若講究一刀齊,我們就會象失去古城一樣,喪失最后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傳統村寨。
    云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復雜而又艱巨,確實令職能部門的領導和專家絞盡腦汁,筆者也參與其中的工作深知個中甘苦。比如說少數民族的服飾保護又呈現出另一種狀況:云南除漢族外有25個少數民族共64個支系,理論上講就有64套不同的服飾。但事實并非如此:如石林彝族支系撒尼服飾,圭山的就與北大村的不一樣,邱北普者黑的撒尼服飾又與石林的不一樣。滄源佤族自治縣內,布饒克支系的佤族,不同的服飾就有十多種。云南絕大部分民族都都有相類似的情況,筆者與相關專家估計,云南民族不同服飾近500多種,怎樣保護?服飾是一個民族(支系)的名片,匯集著一個民族的智慧與手藝,榮辱與悲歡。顧此失彼,會傷害民族感情。不如以保護各民族都離不開的編、織、染、繡等的服飾制作工藝會更好。保護了服飾制作的主要技藝,也就保護了服飾的主要特點,而且這些工藝能更好的依托市場進行開發。
    技藝屬非物質文化。但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不能簡單的把手工技藝作為評判標準,用宮廷工藝和文人工藝的技藝,用個體性手工藝的技藝來苛求全民性工藝,要重視手工藝品的文化內涵。假如以劍川木雕的工藝技巧來評判佤族木雕就會覺得它的工藝技巧粗陋。但是,佤族剽牛樁猶如一個站立的頭長雙角的人,雕有象征祖先的眼睛和日月星辰的五官、身軀,有的還特意把腹部處理成凸突狀像一個孕婦,它暗示著佤族圖騰崇拜中人與牛的關系。是云南民族的手工藝品中唯一能稱得上圖騰柱的,它承載著佤族的史詩、神話、傳說和信仰等非物質文化,最具學術價值,粗獷豪放的技藝和它蘊藏的原始文化非常協調。
    祭祀木人是以木人代替獵人頭。舊時,佤族從外寨借人頭來祭祀時,先用木頭雕成木人,待借來的人頭進寨后,把制作好的木人豎起,和人頭一起按獵頭血祭的最高祭典祭祀,祭畢,把人頭送還,木人插到神林永久供奉。木人雕有五官身軀和男女生殖器,并用棕毛釘在不同的部位當毛發,圓卵石當眼珠,藍色的染料涂全身。它標志著制作者和使用者對獵頭血祭習俗帶來的慘痛后果有了深刻的認識,是佤族獵頭血祭習俗走向衰敗期的重要物證,承載著佤族的宗教祭典和農耕習俗,在民族學和民俗學上是極其寶貴的文物。此外,哈尼族、景頗族等,除了本民族的建筑外,還有一批木雕工藝品,如哈尼族的寨門,景頗族的木腦示棟、墳頭樁等,它們和佤族木雕剽牛樁、祭祀木人一樣是皆屬全民性手工藝品,具有原始文化的底蘊,獰勵之美令人震撼,粗曠強悍的造型,充滿地域性特征。 
    在陶瓷工藝類,建水無釉磨光紫砂陶是有文人介入,受文人美術影響傾向的個體手工藝品,不能以它的技藝來評判歷史“活化石”般的土陶制作;泥條盤筑、平地起燒的新石器時期的技藝仍然存活在傣族、怒族的村寨中,這就是它的價值。
    在保護工作中又要注重不同的技藝。如:斑銅工藝由于資源和一些保密技術的優勢成為云南的特色工藝,它分為生斑銅和熟斑銅。生斑銅是一種含有其它金屬成分的天然結晶銅,不能冶練、遇高溫即喪失斑紋,只能在低溫下錘打的鍛造工藝,故難以完成復雜的造型;但錘打延展成片后,在櫻桃色或桔黃、咖啡色中閃爍著金黃交錯的奇妙斑紋,仿佛古建筑物板壁上斑駁陸離的陳跡,民間稱為“板壁銅”。熟斑銅則采用多種元素合金澆鑄成型,打磨后藥物處理顯斑,一般人難辨生熟。這是因材施藝,不能用熟斑銅澆鑄成型的復雜造型,來苛求生斑器型。應注重保護這一特色工藝,烏銅走銀 (金)工藝和“錫工藝”等也應列入重點保護之列。
    以上是個人在工作中的一些體會,難免偏頗,請教于各位專家。云南手藝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是一個重要的大課題,需要有更多的人來投身其中,本文愿作引玉之磚。

文章:楊兆麟(云南民族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