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文以大量的第一手田野調查資料和文史資料為基礎,描述了勐臘縣各民族樹皮衣的制作工藝流程。作者認為,勐臘縣樹皮衣的制作工藝流程,對研究服飾淵源流變的歷程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樹皮衣 制作工藝 考察
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最南端的勐臘縣,東部和南部與老撾接壤,西邊與緬甸隔瀾滄江相望,西北與景洪市相連,北面與江城縣毗鄰。全縣土地面積7093平方公里。山地占95.63%、山間盆地(壩子)占4.37%。境內共有26個民族,其中13個民族為世居民族,主要有傣、哈尼、漢、彝、瑤族,以及未識別族稱的克木人。
近幾年,筆者在開展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普查的過程中,偶然在一些寺廟和偏僻的山村,看到不少樹皮布、樹皮帽、樹皮衣、樹皮墊。為了搞清這些樹皮衣物的來龍去脈及其制作工藝流程,在2006年間,我對勐臘縣境內的13個世居民族的相關村落作了比較全面的實地考察,茲將考察結果實錄如下。
一、樹皮衣的使用范圍
從行政區劃的角度看,勐臘縣樹皮布分布于以下鄉鎮。勐侖鎮的城子村民小組,關累鎮的前進村民小組、向陽村民小組、繡花村民小組、壩落村民小組、盤先龍村民小組、舊龍村民小組,磨憨鎮的龍門村民小組、王四龍村民小組、中南西村民小組、東洋村民小組,以及勐滿鎮的曼洪村民小組。在這些村落中,能夠加工樹皮的人很多,但能夠把樹皮制作成高質量成品服裝的人卻很。
從民族成分的角度來看,在勐臘縣的13個世居民族中,傣族古籍文獻對樹皮布有記載,當代傣族社會生活中還能看到墊單、坐墊等少量的樹皮制品。哈尼族(愛尼人)、瑤族(頂板瑤、藍靛瑤)、克木人等少數民族,雖然沒有記載樹皮衣的文字史料,但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制作和使用樹皮衣的現象比較普遍。特別是熱情、大方、豪爽的哈尼族(愛尼人),在節日期間,都要給來賓和觀眾展示樹皮服飾,哈尼族(愛尼人)樹皮衣物,包括墊單、枕頭、帽子、衣、褲等很多種類。
勐臘縣的樹皮衣能存活到今天,與當地地理環境和縣內各民族歷史上長期延續刀耕火種輪歇地的農耕方式有著直接的聯系。
二、樹皮布的原材料
歷史上,勐臘縣有三種樹的樹皮可以作為制作樹皮衣的原材料,目前能找到樹種的只有二種。
1、箭毒木,也稱見血封喉,俗稱死亡樹或挨刀樹, 哈尼語稱箭毒木為“密滴霞豁阿檗”,稱箭毒木樹皮為“霞豁”。傣語稱箭毒木為“橫”,稱箭毒木樹皮為囊罐。瑤語稱箭毒木為“重蹩”,稱箭毒木樹皮為“垛”。克木人語稱箭毒木為“獨給及”。
箭毒木是一種生長在熱帶雨林里的桑科喬本植物,樹干粗壯通直,高大雄健,灰白色。勐臘縣武裝部附近、離勐臘大緬寺約50米的百象山,有一棵高40余米、胸徑4余米的箭毒木,被當地群眾視為神樹,縣里已把它列為保護對象 。這株箭毒木樹皮厚、纖維多、外層皮較硬,能分泌一種乳白色的劇毒汁液,能使中毒者心臟麻痹、血液凝固,如果不小心將此液弄進眼里,可以使眼睛失明。
箭毒木在燃燒時,如果煙氣熏入眼里,也會引起失明。特別是樹的汁液不能與人的流血傷口接觸,否則會中毒身亡。頂板瑤有一種秘方,用螃蟹加些藥引子熬制出的膏狀液,能化解箭毒樹的毒。
勐臘縣境內有兩種箭毒木,它們的生長習性基本相同,多生長于海拔低、靠水邊或箐溝旁,不同之處是葉片有大小之別。老百姓喜歡用小葉片的箭毒木做樹皮布,此樹越砍越發,砍伐后剩下的樹樁次年長出2--3根新枝,三年后新枝直徑可達10余公分,可供再砍伐。
在生活中,人們只要聽到“箭毒木”、“見血封喉”、“死亡之樹”之詞就覺得玄乎、可怕。其實,從實地的調查中得知,并非所有箭毒木都有劇毒,如要用肉眼識別哪棵樹有劇毒,必須等到春天,也就是箭毒木開花時。因每棵樹開花都能引來很多鳥、蟲、蜂、蝶、到花里采蜜,如果樹下有許多小動物尸體,那就說明此樹有劇毒,反之,樹下小動物尸體較少的則毒性稍小一點。
在加工箭毒木樹皮布時,都要遵循以下原則:老少、體弱、有外傷的,特別是傷口正在流血的人,決不能做此項工作。忌在家舍旁加工原材料。
2、構樹,也稱楮或轂。傣語稱為“郭撒”,哈尼語人稱為“罵撒阿檗”,藍靛瑤稱為“柔”,頂板瑤稱為“糧”,克木人稱為“獨薩咧”。構樹屬桑科、落葉喬木,葉子卵形,葉子和莖上有硬毛,花淡綠色,雌雄異株,無毒,壽命3至8年,樹死根活,次年從根部發出新枝。本地老百姓還采樹葉做豬飼料,部分民族則采樹皮造紙。
瑤族不用箭毒木做樹皮衣,因它的毒性太大。一般用構樹和另一種瑤族稱“棉咧糧”的樹的樹皮做樹皮衣。
三、樹皮布的加工工藝流程
加工樹皮布有很強的時間要求,最佳時節為每年的十月到次年的一月份,最寬的時段限制也不能超出每年的九月到次年的二月份,因冬季樹木水分充足,樹皮在敲擊松軟后,易整筒地從木頭上剝離下來,另一個是可防蟲蛀。雖然雨季樹木水分也充足,但樹皮布難于曬干,若不及時把樹皮布曬干,它會發出一種惡臭氣體,同時樹皮容易糟爛。夏季樹皮不易剝離,即便強行、小心剝離,樹皮布難免有洞孔。當天伐的木料最好當天做完,如有剩余的樹干,一定要放在潮濕的地方或浸泡于水中,不然,第二天難于剝離下來。
一個熟練技術的人,要加工、制作一套樹皮衣,至少需要15天。首先,備好刀、斧、一把一端如斧口形另一端平整的特制木錘、以及一把扁平木棒等工具,忌用鐵錘。其次,選出標直、粗大、光滑、樹干無疤痕的優質木材。在砍伐割取樹皮時,人們通常采用以下兩種辦法中的一種:第一、先把整塊樹皮剝下,再按加程序加工;第二、按圓圈的形狀,慢慢擊軟往下翻,直到整筒樹皮剝離下來,再按程序加工。
箭毒木和構樹的屬性不同,所以,砍伐割取、加工兩種樹皮的工藝流程不盡相同。
1、箭毒樹的兩種加工方式
第一、熟加工(火烤)。
選好木料后,根據實際所需的尺度斷開樹干,放置火上均勻地翻動燒烤,直到木頭冒出水泡,再用特制木錘擊木頭較小的一端樹皮。沿著樹干從小到大的順序敲擊樹皮,可使脫落下的樹皮兩端寬窄基本相同。待樹皮柔軟后,慢慢在木頭中剝出一個圓形圈,隨后就順著圓圈的形狀,一邊敲擊、一邊把樹皮從樹干從上往下翻,直到整筒樹皮從樹干上剝離出來。
把剛剝下的樹皮拿到河邊,找一塊較平的石頭做墊板,用扁平木棒反復、均勻的敲擊,放入水中浸泡,使樹皮膨脹,用腳踩、手搓洗凈毒液。
撕去烤熟了的最外層硬皮和雜質,放入水中浸泡,取出反復均勻敲拍,再沖洗、去雜質、漂白,最后是純白的樹皮纖維。
用木架子把樹皮纖維撐開、去厚補薄、拉平、脫水,使纖維分布均勻,曬干。
把曬干的樹皮纖維掛在木竿上,再用木棒敲拍,促使樹皮上的干雜質脫落、纖維松軟,最后完整柔軟如筒的樹皮布制成。質地柔軟、透氣、防潮、防蟲,這種熟(火烤)加工的樹皮布通常拿來做服裝和被子。
第二、生加工(最原始的加工方式)。
把木料選好(通常是小樹),根據實際所需的尺寸斷開樹干,刮去外層硬皮。用特制木錘擊軟木頭較小的一端樹皮,慢慢地、均勻地擊軟一圈、并完整的把樹皮從樹干上剝離下來,拿到河里浸泡,使樹皮膨脹,再用木棒反復、均勻地敲擊,使硬皮碎小,洗凈毒液。
用刀把筒形樹皮纖維割開,內層朝下、外層硬皮朝上鋪平,反復拍打清洗樹汁(一定要把樹汁清洗干凈)、扯平、去厚補薄。
清洗后的樹皮纖維含有大量水分,因此要掛在木桿上瀝干。在瀝干的過程中樹皮纖維縮水太多,所以,在瀝水過程中要階段性的用手把樹皮扯平曬干。最后即得到一塊米黃色的樹皮布。質地里柔外硬、透氣、防潮,外觀粗糙。一般用它裁剪墊單、坐墊、口袋、枕頭、帽子等生活用品。
2、構樹的加工方式:
選標直、無疤痕的樹干,根據所需的尺寸,把樹斷開,再把樹皮剝下來,放于水中浸泡,樹皮松軟后,慢慢敲打,使樹皮雜質與纖維分離出來,洗凈、漂泊,直到把纖維上的雜質清洗完,曬樹皮時用手扯平樹皮,使之平整。
四、樹皮衣物的種類及其制作工藝流程
樹皮布加工好后,接下來是剪裁、縫制工作。
首先,準備線。把樹皮纖維拆下幾根,放在腿上搓成線或者用葛根藤,用刀把藤撕成兩半,把外皮和內層刮去,葛根纖維就出來了。再把葛根纖維撕拆看,放于腿上搓成線,待用。
其次,制竹針。用黃竹篾削成竹針,再用火薰,就是一根耐用的黃竹針。
我在開展田野考察的過程中,親眼看到的樹皮衣有以下七種類型。
1、男褲,用筒形的樹皮布或塊形的樹皮布縫制而成。用筒形的樹皮布制作男褲的工藝比較簡單,裁一樣長的兩節筒形樹皮布,把每節筒形樹皮布剪開二分之一,再把兩節剪開的部分,對稱縫合。最后用搓好的粗線縫好褲頭、固定褲腰既可。用塊形樹皮布制作男褲的裁剪程序稍微復雜一些,褲子的襠部必須添加一塊三角形布,這種裁剪縫制出的褲子,前襠后襠往外翹。
2、女裙。剪一節筒形樹皮布,裙長僅及膝。用搓好的粗線穿在樹皮裙的裙頭上,就是一條束腰短裙。
3、上衣。根據身高尺寸,選一塊長形樹皮布,在中間挖一個洞,而后對折,并在對折的兩側,分別縫合三分之二,留三分之一為手臂穿出孔,就是一件無袖衣裳。如需要做成對襟上衣,從衣裳面襟中央剪開即成。
4、男帽。剪一節小的筒形布,用搓好的線扎至一端,帽子制成,帽無舌。
5、女帽。剪一塊長形樹皮布,以中間為點,兩端對裹成漏斗形。再根據頭的大小固定帽沿,把帽的接口斜沿(樹皮布的布口處)撕拉開,使樹皮布的布口柔軟,在布口處做造型,帽子底邊沿往上翻,就是一頂尖頭女帽。
6、枕頭。剪裁枕頭最簡單,把干草裝入筒型樹皮布內,然后再把兩端用線扎起就行了。
7、墊單和被子。不用裁剪,直接使用加工好的樹皮布即可。如覺被子薄的話,可疊加幾層縫合、固定成一個整體。
勐臘縣的各民族群眾,積累了很多使用、保管樹皮衣物知識和禁忌。比如,新加工的樹皮布不能做嬰兒襁褓;在季節不佳時所加工的樹皮布,一定得用火薰黃,切忌不能用火烤;每年十月到次年的一月份加工的樹皮布以及使用過的樹皮成品,蟲不蛀。
勐臘縣的樹皮衣及其加工工藝,一直延續著歷史的完整性和真實性,是人類早期服飾淵源流變歷程的一個實例,體現出各民族祖先的智慧。從美學角度來看,樹皮衣是非常獨特的審美對象,可開啟欣賞者形象記憶倉庫的閘門,撥動和刺激人的感情,給人以異樣的審美體驗。
文章:陳平(勐臘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