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午夜精品|妻子的秘密韩国版|大果冻|91国高清视频|亚洲精品国产成人av在线|野战农村妇女一级A片|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妻子的秘密韩国|国产91深喉口爆在线观看|朋友的妈妈完整版,粉色视频APP在线观看,三级黄色高清视频,麻豆天天做天天爱爽a区,中文字幕第10页,亚洲最大天堂无码精品区,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久久

學術視野-理論研究

鶴慶白族手工造紙技術

來源:鶴慶縣文化館 日期:2011-10-09

    內容提要:本文詳細調查、紀錄了歷史悠久的鶴慶白族民間造紙的歷史沿革和生產過程,
    分析白族手工造紙的前景和面臨的困難。
    關鍵詞:鶴慶白族      手工造紙     歷史沿革  工藝技術  

    紙是人類文明的使者,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發展最杰出的貢獻。早在公元前2世紀造紙術就產生了。西漢時,宮廷貴族就在縑帛上或綿紙上寫字,代替了先秦時期笨重而又不便書寫的簡牘。到了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制造絲織品的經驗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制成了特別適合書寫的纖維紙,使紙成了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中原地區有種桑養蠶的習慣,桑皮就是造紙的主要原料。云南地區歷史上不產桑又如何造紙呢?

一、白族地區種植構樹的歷史

    構樹,桑科植物,原稱“榖”、“楮”、“柘”,葉內有乳漿,可喂蠶,白族人大多用來喂豬。據《山海經》記載,四海之內生長有構樹的山有七座,而云南就是多山的地區。白族先民有史以來就住在西洱河及洱海地區,稱“白蠻”、“河蠻”。(“蠻”為貶義,這里姑且不論)據唐樊綽所撰《云南志》卷七中載:“蠻地無桑,悉養柘,村邑人家柘林多者數頃,聳干數丈。”可見唐時大理地區即有種植構樹的歷史。筆者的一支族人就住在鶴慶壩子東北五老山后金沙江西岸一個叫構皮場的村子。

二、造紙技術的傳入與社會的關系

    云南地區造紙技術的傳入不是單一渠道、單一年代的,與古代戰爭、佛教的傳播是分不開的。紙是文明的載體,戰爭則充滿野蠻與血火,這互相矛盾的兩者在云南這塊紅土地上卻能緊緊聯系在一起。洱海地區在唐時曾經有一個強盛的王國——南詔,南詔弄棟節度史王嵯巔(鶴慶朵美籍)于大和三年(公元829年)攻陷成都,“乃掠子女工技數萬引而南”(見《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中《南蠻傳》),這些掠來的工匠有許多是造紙匠人,其后南詔又曾經大舉入侵過越南和廣西,這兩地都是造紙的重地。
    《南詔中興二年畫卷》上說:南詔在細奴羅稱王(公元649年)之前就開始有佛教的傳播,大理國從段思平到段興智二十二位王中有七位棄位出家為僧,一位被廢為僧,可見佛教在大理地區曾經相當盛行,而佛教的傳播與造紙技術是分不開的,大量的經書就要靠紙來抄寫印刷,1956年在大理鳳儀北湯天村法藏寺發現的佛教經書3000余冊、同村董氏宗祠發現的部分經卷如《護國司南抄》等均是用鶴慶白綿紙抄寫的,大理州博物館保存的佛圖塔出土的經卷《大通方廣經》背面有“玄化寺內造鎮”的字樣,而玄化寺是鶴慶境內最早最大的寺院(后毀于兵火),宋代建造的洱源火焰山塔出土的中草藥也是用鶴慶白綿紙包裹。元延佑五年(公元1318年)中慶路(今昆明)報國寺(又名雙塔寺)主持自周,用鶴慶白綿紙印制經卷《佛名寶懺》。民國羅養儒《云南掌故》記載:清末鶴慶是云南最大的白綿紙產地,云南的《滇系》、《滇志》、光緒年間《鶴慶州志》等均用鶴慶白綿紙刊印。鶴慶產的白綿紙薄如蟬翼、韌似錦綾、紙質細膩厚薄均勻,防蟲、防水性高,是書寫刊刻、裱褙、包裝和民俗用品的理想材料。元代至正年間(公元1341——1368年)造紙作坊已遍及鶴慶全境,年產白綿紙2000余馱,竹麻紙3000余馱,可見當時鶴慶造紙技術的輝煌。
    鶴慶六合的造紙技術來源與清朝中葉貴州安順場人李朝棟,此人在朝為官,極有可能是造紙監督方面的官員(有頂戴花翎),因無子嗣,棄官不做遷到有大量構樹資源、水源充沛的鶴慶六合夸鄂山前,重新置家并開場造紙。以后又有其它姓氏的造紙人家遷到此地。現在六合靈地、松桂龍珠的造紙技術都是到這里學徒后傳過去的,當時學徒有一定的規矩,學徒三年后還要謝師三年,三年期滿才教造紙的關鍵技術——兌漿放滑之法。賣紙也有講究,師傅家的賣不完徒弟家的不能賣。到民國年間已有李、劉、張、高四家造紙大戶,紙槽十二槽,著名的紙號有“恒興昌”、“茂興昌”、“寶興昌”、“聯興昌”等,基本壟斷了六合紙市,產品通過鶴慶商幫的馬幫,沿著茶馬古道流向藏區、東南亞各國和香港。這些造紙人家不事農作,專門種植構樹造紙,解放后土地改革分了田地才亦工亦農,到1956年大集體時造紙也就宣告終結。這個村現在還叫“紙廠”。

三、鶴慶白族民間造紙的工藝流程

    鶴慶白族民間造紙術迄今還有部分作坊保留著八百余年來的傳統操作工藝,據筆者跟蹤調查,大致可分為十五道工序:
    1.浸泡:采集構樹皮曬干貯藏一段時間后,將其扎一頭成把放在清水河床中浸泡8——10天,冬季浸泡時間加一倍。
    2.蒸煮:浸水后將構皮起出涼至半干,拌入石灰粉后放入蒸窯中用柴火持續熱蒸3天。
    3.漂洗:將構皮從蒸窯中取出,再重置河水中浸泡以去掉石灰,隔天翻整一次,反復10次,時間20天。
    4.去皮:在河中反復搓揉去掉外黑皮并續泡2——3天。
    5.堿化.:將河中去皮后的構皮撈出去掉水分,然后再大量加水并拌入草木灶灰。
    6.二次蒸煮:將拌好灶灰的構皮放入蒸窯中續蒸2——3天。
    7.去堿:從蒸窯中取出構皮放入河中浸泡2天將灶灰漂洗干凈,將其擰干。
    8.粉碎打漿:將漂洗干凈的構皮置入腳碓中用人力舂成細的紙筋。
    9.稀釋紙筋:將舂好的紙筋放入泡漿池稀釋。
    10.兌漿加滑水:這是整個造紙工藝最關鍵的一環,傳統的方法是將杉樹根泡制的黏液兌入稀釋后的紙漿,起到紙張與紙張之間的隔離作用。
    11.抄紙:用特制的簾子(昌蒲科線狀植物)放在竹木制的抄紙架上,蕩入紙漿池中抄出均勻的一層,轉手反扣在壓榨架上,重復500次為一個單元,即500張。
    12.榨水:將抄好的紙摞自然瀝水一天后,用木磙和篾繩、麻繩制成的榨架,再用五尺杠子用人力將紙摞中的水分壓榨出八九分。
    13.貼紙:將紙摞分張用毛刷錯位均勻地裱貼在烘烤房的平整立壁上。
    14.烘干:在烘干房內生火加熱,1——2日后即干透。
    15.包裝:將烘烤房內烘干的紙張按一定規格數量打包成捆,以便運輸。
    這套抄紙法與其它地方的澆紙法相比較又先進了一大步,最為革命性的突破是使用了滑水(添加劑)和紙簾(竹簾、蒲簾),從工藝設計上就充分考慮到利用了物理、化學的原理,從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紙的質量和產量。竹麻紙的流程與白綿紙大致相同,部分細節略有差異。

四、鶴慶白族民間造紙的興衰與未來

    鶴慶白族民間生產的白綿紙和竹麻紙,曾經在計劃經濟時代作為統購統銷的產品行銷到全國各地。竹麻紙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曾經是廣大城市和農村婦女的衛生用品和醫院的吸血代用品;白綿紙在解放初至六十年代末一直作為學生的作業本。但在其后的三十多年間,由于現代工業的發展,紙的類型和品種越來越多,用途也越來越細化,傳統手工造紙的空間到了非常窄逼的境地,白綿紙盡管質量上乘但也僅僅用來做少量的銀行捆鈔紙,少量的包裝紙,竹麻紙也僅僅用做冥紙了。
    近幾年來,由于普洱茶的炒作、普洱茶文化的興起,(姑且不論炒作的成分和用意)客觀上又給鶴慶手工白綿紙帶來了勃勃生機。據可靠統計,六合鄉今年有造紙戶85戶,從業人員250余人,年產值102萬元。松桂鄉龍珠村各紙坊從業人員250余人,今年1——8月份銷出3000余萬張紙,產值300余萬元,這些數字對于這兩個相對還不太富裕剛剛解決溫飽的鄉鎮來說,盡管原料成本、勞動力成本都較高,但還是一條解決農村富余勞力出路、增加農民收入的路子。
    但是這種輝煌的背后存在問題也是十分尖銳的。首先是原料成本高,現在每噸構樹皮的價格是3000元,而生產1000市斤構皮的紙要40天左右,需要近100個人工,產出紙30000張,銷售后獲毛利5000元左右,除去各項成本,最終的純利只是很少的一點了。二是勞力成本高而勞力價值低,這是一種勞力密集型的產業,一個壯勞力一天最多能抄紙500張,每張得0.03——0.04元,這么高強度的體力勞作每天只能得20元左右。三是環境污染的代價太高,制作添加劑滑水的原料必須直接取自杉樹根,杉樹去根死亡后只能當柴燒,(現在大多已經用仙人掌泡液或聚丙乙烯胺代替)發酵用的石灰、灶灰對河流生態環境也是極具破壞性的。這種殺雞取卵、飲鳩止渴式的生產方式不改變,就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了。四是產品出路太單一,依賴性太強,普洱茶的興衰直接決定著鶴慶白綿紙的興衰。
    手工造紙工藝和其它眾多引發世界變革和社會生產力飛躍發展的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必須要不斷的創新才能得到完善和發展。首先保護,然后是發展。我們諸多的傳統知識都是在發展中繼承的。筆者曾與一些白族手工造紙人商議過,能否借助新華民族旅游村的旅游人氣,搬一個原生態的白族手工造紙作坊到石寨子購物廣場,對白族手工造紙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展演式的保護,方法是否可行還有待商榷。日本、泰國等國家的手工造紙都是學習于中國的,但幾十年來人家在我們的基礎上做了大量精心的研究工作。不但有效的解決了環保等令我們頭疼的問題,不斷推出的新產品無論是品種還是花色肌理都令人嘆為觀止。
    對民族紙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勢在必行,只有不斷學習先進的知識,求新圖變的同時有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精髓,才能得到不斷發展的機遇,一成不變就會被世界所淘汰。云南是中國世居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民族文化眾多,生物多樣性豐富。無論哪種無形文化遺產只有不斷得到創新和發展,把云南建成民族文化大省和綠色經濟強省的戰略方針才會落到實處,整個社會才能得到和諧統一并可持續地良性發展。

文章:段德三(鶴慶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