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上午,甘肅省“千臺大戲送農村”活動來到渭源縣會川鎮。由甘肅省歌劇院等單位表演的26個歌舞、小品、舞蹈和隴曲小劇等節目,讓活動現場成了萬余名農民歡樂的海洋。60多歲的裴新忠鎖上家門,全家4口人早早就趕到現場,演出結束后感到“非常好,心里說不出的舒服”。
這是甘肅省“千臺大戲送農村”活動六千多場演出中的一場。從2007年開始,為解決農民看戲難的問題,甘肅省委宣傳部和省文化廳決定聯合開展“千臺大戲送農村”活動。“所到之處,當地農民的歡迎程度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想,他們的歡樂也感染了我們組織單位和每一位演員。”甘肅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勵小捷說。
“好戲送到了家門口”
“以豐富農民文化生活、傳播先進文化、保障農民基本文化權益、促進新農村建設為出發點,以解決農民看戲難為基本著眼點……省、市、縣、鄉四級聯動,全省所有文藝院團共同參與,全省所有1220個鄉鎮各進行一場公益性演出,同時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服務。”甘肅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張瑞民這樣介紹已開展了1年多的“千臺大戲送農村”活動。
過去文藝院團到農村演出,大都以傳統戲劇為主,而且形式單一。“千臺大戲送農村”一改這種做法,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用老百姓的語言,演農民身邊人,說群眾身邊事,生動活潑,親切感人,深受農民歡迎。武威農民自己撰聯稱贊:“戲演山鄉門前,譽載村民心中。”他們說,千臺大戲送農村,豐富了咱農民的生活,溫暖了咱農民的心。康樂縣農民稱贊道:“好戲送到了家門口,花兒唱到了心里頭。”
探索建立農村看戲長效機制
為了解決農民看戲困難的問題,甘肅省積極探索農村看戲的長效機制。在組織“千臺大戲送農村”活動過程中,甘肅省既把農民當成服務對象,又把農民當成文化建設的主體,培養文化骨干,從“送戲下鄉”到“種戲下鄉”。各文藝院團幫助農村業余文藝團體和文藝骨干提高業務水平。安定區劉山三隴曲劇團,在義務為當地群眾演出40多場后,被鄉親們稱為“咱老百姓的劇團”;華亭縣秦劇團在演出中加入“曲子戲”的表演,使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
“千臺大戲送農村”給農民送去了精神食糧,也讓處于困境中的文藝院團看到了曙光。“送戲下鄉的同時也鍛煉了文藝隊伍,提高了文藝院團開拓演出市場的能力。”張瑞民說,在鄉村演出,讓劇團看到了開拓農村演出市場蘊藏的巨大潛力。
此外,甘肅省還把新劇目創作作為“千臺大戲送農村”的一個重要內容,2007年共創作716出新劇,繁榮了院團文藝創作,激發了面向農村演出的活力。
為農民構筑“文化家園”
“千臺大戲送農村”不只是送戲下鄉,在文藝演出的同時,還在農村開展政策宣傳、電影放映、技術培訓等活動。各市州還對活動進行創新,武威市開展了以送歌舞戲劇、廣播電視、衛生健康、科技知識、“三農”圖書為主要內容的“精神文化進村”活動;隴西縣開展了以十臺大戲進鄉鎮、百部電影入村社、千幅作品送基層的“十百千”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如甘霖般滋潤著隴原大地。
甘肅省總人口中近70%是農村人口,全省行政村中近半數屬貧困村,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相對薄弱。針對這一問題,2005年7月,甘肅省在全國率先提出并實施“農家書屋”工程。實施兩年來,已建成“農家書屋”600余家,較好地解決了全省農民讀書難的問題,受到了廣大農民的歡迎。
和“農家書屋”工程一道,近年來,甘肅省通過大力開展鄉鎮文化站、電影放映、電視村村通等工程,豐富廣大農村的文化生活。“千臺大戲送農村”活動的開展,進一步豐富完善了農村的“文化家園”。
“開展新農村建設,文化建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公共文化資源首先要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做到普惠和共享。”勵小捷說。
記者在甘肅省《2008年全省“千臺大戲送農村”活動組織實施方案》中看到,除了仍然要保證全部1220個鄉鎮至少一場公益演出,還積極探索“千臺大戲送農村”活動向城市街道、社區延伸。作為嘗試,今年將首先在30個街道開展“千臺大戲送農村”公益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