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是藝人用特制的彩色面團塑造的,面人的全身包括每一個細小的部位,均是藝人用靈巧的雙手捏制而成,其做工的精細、結構的嚴謹、形象的惟妙惟肖,堪稱民間一絕。在甘肅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合水面塑風俗便名列其中。
在合水民俗藝術館看到,這里聚集了不少合水的面塑藝人,還有縣內其他地方的一些面塑藝人也經常來這里交流。據民俗藝術館負責人介紹,現在合水有20余位面塑藝人在甘肅省內都有一定名氣,有的還曾受邀到全國進行過表演。原合水縣文化館館長高仲選從事面塑研究已經30余年,據他介紹,合水的面塑藝人以前都是各自為陣,沒有一個固定活動場所,只有幾個老藝人,是一種個人行為,而且大多數為了生活也是走街串巷,擺攤叫賣,根本談不上有意識的專門創作。現在合水民俗藝術館將這些比較有成就和對此有興趣的藝人組織在一起,這樣就使面塑藝人之間的交流多了起來,創作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這幾年很多面塑藝人已經是為了藝術而創作了。
簡單地說,面塑就是用面粉加彩后,捏成的各種小型人物與事物。面塑上手快,只需掌握“一印、二捏、三鑲、四滾”等技法,但要做到形神兼備卻并非易事。而現代面塑藝術以它絕美的身姿備受世人青睞,這正是因為它所注入的時代文化的積淀和創作者不斷進取的熱情和才思,使得它成為一種出于俗而脫于俗的樸素文化。就合水面塑的一些基本特點。高仲選說:“合水面塑藝術扎根古老的黃土地,充滿黃土文化氣息,無論造型構圖,還是塑捏、點染,都有黃土一樣的粗獷美、樸實美、深厚美、廣袤美。目前,合水面塑藝人技藝精湛,可謂‘雕花花欲開,塑鳥鳥欲飛’。合水面塑特別善于在‘小題大做’的精細活兒中拿捏神韻。”
合水民間用面塑棗山祭祀土地神的習俗,是原始人類對大地崇拜的傳承,是周祖農耕文化的崇拜演繹。由于棗山不但有它的藝術特色,而且和民俗活動緊密聯系,不少專家學者對此十分感興趣。《中華手工》《民俗研究》等學術刊物曾刊載合水文化館關于《棗山》的專題研究文章,給予高度評價并進行研究。中央美院教授靳之林先生,1986年看到合水棗山后,評價極高,曾撰文做過評價和介紹。甘肅電視臺曾專程來合水錄像,向國內外宣傳這一古老而內涵深厚的民間藝術品及民俗活動。西華池鎮張旗村已故民間老藝人李秀蕓的面塑棗山,在首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展出時,民俗專家贊不絕口,稱它是活的化石,而且要帶回北京。
談到現在合水面塑的創作,高仲選說:“面塑創作講究快、準、色彩搭配協調等,以前的藝人在人物面塑創作時有時不太講究比例,粗獷豪放,但現在的面塑創作已經對此比較講究了,而且越來越快速和細膩,以后的發展還要向精、快、色彩鮮明等方面發展。”
由于現在合水的面塑水平在全省比較高,而且從遠古面塑出現到目前合水的面塑創作沒有中斷過。合水還是全省最先將面塑藝人集中起來進行創作和研究的,開辦的面塑學習班每年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筆者在民俗藝術館開辦的面塑學習班教室里看到,很多學生的作品已經很有模有樣了。高仲選說這些作品是學員在上課時的練習作品,有一些學員的作品已經得到了前輩的認可,但還需磨煉,才能創作出有自己特色、有個性的面塑來。
高仲選說他們館還有一個計劃,就是要將面塑作為合水的名牌旅游產品推到各個景點,而且要讓其帶上鮮明的合水味道,將合水面塑推向全省,推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