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演出市場向省外擴展,挑花產品走出國門賺回外匯。黃梅縣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利用,變文化資源大縣為文化產業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歷史文化“活化石”之稱。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黃梅就搜集整理民間文化遺產,編印出了涵蓋傳統文化的八大本集成,對有的文化形式還作了原生態錄音、錄像。2006年國務院公布首批“非遺”名錄,“黃梅戲”、“黃梅挑花”榜上有名,成為全國唯一有兩項入選國家級“非遺”的縣市。
老藝人是民間文化傳承的載體。黃梅十分關心名老藝人生活,讓他們老有所依。黃梅戲老藝人項雅頌生活困難,縣里出資5000余元為他家修整房屋,每月發給180元生活補助。今年春節,縣里為17位民間挑花藝人發放榮譽證書,并送去慰問金。
開發利用是對“非遺”最有效的搶救、保護。黃梅做好“非遺”開發利用文章,把“挑花”盤成了一個新興產業。目前已發展民營挑花公司6家,開發窗簾、壁掛、地毯、畫匾等挑花產品十多類500多個品種。今年上半年,全縣銷售大小挑花產品7000多件,銷售額500萬元。
黃梅打文化品牌,興辦黃梅戲大酒店等經濟實體,投資2000萬元建起黃梅戲大劇院。到7月中旬,全縣2家專業劇團、100多個戲班子,演出足跡遍布省內外70多個縣市,上半年創演出收入150余萬元。縣文化部門將一批優秀黃梅戲劇目制作成VCD公開發行,既宣傳推介了黃梅,又獲得了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