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的東陽木雕,歷來有著優良的歷史傳統和藝術風格,以豐富的題材內容、嫻熟的構思設計、精湛的雕刻技法、藝術與使用的巧妙結合而見長,是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最近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中,東陽木雕的傳承人陸光正榜上有名。為了能更好地了解東陽木雕,了解陸光正,觀察記者專程前往他位于東陽的創作室,與他來了一次面對面的交流。
師出名門嶄露頭角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藝術家似乎總是一副不修邊幅、邋邋遢遢的樣子,但陸光正是大畫家,是國家級的工藝美術大師,與一般的藝術工作者還是有些差別的。初見陸光正,一股非凡的氣魄就迎面而來----只見他頭發微白、紅光滿面,顯得格外精神。而白色的休閑裝,米黃色的長褲,這樣的一身樸素穿在他身上卻是如此的不普通。陸光正得知記者是專門從杭州過去的,便親切地與我握手,并告訴我他上個月剛為西湖造了一艘總統船,估計不久后就能駛航了。說話時,記者發現陸光正的右手小指還殘留著畫圖時的墨跡,可見他剛從藝術創作中走出來。
談到他傳奇的一生,當然得從他學藝時說起。小時候的陸光正就特別喜歡畫畫。那些散落在老祠堂、大宅院以及古民居里的木雕石刻,總能引起幼小的他的注意,他覺得能把木頭和石頭雕刻得這么精致是相當神奇的。當時學木雕,已經不是傳統的手工作坊帶徒弟的模式了,東陽的木雕學校每年都要從2600多人中選拔80名有潛質的學生,13歲的陸光正是當時班上年紀最小的。
千里馬之所以能成為千里馬,是因為伯樂慧眼識良駒,而陸光正之所以能從那么多學徒中脫穎而出,成為東陽木雕的擎旗人,也與他的師傅“雕花狀元”樓水明密不可分。由于在雕刻方面沒有什么基礎,學起來就困難重重,畫的圖、刻的東西得不到老師的認可,對陸光正來說就有點喪失信心了。他也曾有過放棄的念頭,也許是家教的關系吧,他從小就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所以沒有完全氣餒,最后還是堅持了下來。樓水明慧眼獨具,將他破格收為“關門弟子”,在恩師的耐心指點下,陸光正的技藝有了突飛猛進。一年后,陸光正初露才華,創作的木雕掛屏《熱愛和平》被選入全國少年兒童美術作品展覽,并作為禮物贈送給國際友人。“學木雕最大的快樂就是作品能得到老師的表揚和大家的認可,在我心里,我最感謝的是我的恩師樓水明,如果沒有他的悉心教導,也就沒有現在的我。”提到學藝,陸大師如是說。
博采眾長脫胎換骨
在那個年代,要學一門手藝養家糊口并不難,但要成為其中的佼佼者,則需要付出無數個日月的苦練揣摩,經歷許多次的失敗與坎坷。在這個成才的過程中,許多人遇到挫折就放棄了,這樣的人就逐漸流于平庸;有的人堅持下來了,他們的成就就算在數百年后仍能為人們津津樂道。
15歲從東陽木雕學校畢業后,陸光正進了當時的東陽木雕廠,并被破格選入設計組。許多個酷暑嚴寒的深夜,當與他一起雕花的同伴已經疲憊地進入夢鄉時,陸光正總是一個人在小煤油燈下潛心臨摹名作畫譜、歷代人物的形象服飾、古建筑裝飾的結構與造型、各類動物的姿態和名花異草的姿容等。經過數年如一日的苦練,陸光正的畫功有了長足的進步,臨摹與書寫的畫稿堆了有足足一人多高。
當時還健在的“雕花皇帝”杜云松、“雕花宰相”黃紫金等老藝人一直關注著這個勤奮的小伙子,他們也希望找一個能繼承他們的木雕技術衣缽的傳人,陸光正的倔強勁和認真勁深深打動了他們。老藝人們視他為掌上明珠,將他們長年累積的木雕經驗和自己的拿手絕活傾囊相授,從作品的立意構圖、總體布局到多層次的藝術處理、線與面如何結合等細微技巧都向他和盤托出。陸光正孜孜以求,記下了名師們的教誨,經過反復揣摩、努力實踐,終于通曉了東陽木雕的奧秘,學會了雕刻的各種技法。如果說進入木雕學校學習是他人生的一大轉折,那么師承三家之后,陸光正已經脫胎換骨,集各大家于一身了。
有一次,陸大師的一位朋友來找他,說為了完成“西天取經”的設計,查遍了佛經及歷史文獻,對“四大金剛”、“ 十八羅漢”的面部表情和衣飾不甚了了,因此請教陸光正。當時,陸大師手上正在做事,但稍后便不假思索地拿起一桿鉛筆在朋友攤開的紙上按照位置涂抹了起來,也就一支煙的功夫,把那四大金剛、十八羅漢的形、神、態都列在了圖上。有時他走進雕刻工場去看雕工們制作,也會接過他們的工具和斧來,拉開架勢,劈劈拍拍,三下兩下就弄出一個像樣的粗坯,其力度和速度即使是非常熟練的老雕工也自嘆不如!
多思善悟突破禁區
之后,陸光正憑借著他爐火純青的木雕技術開始不停地創作震驚海內外的作品,名氣也越來越大。1974年他創作的木雕掛屏《松鶴同春》、《百鳥朝鳳》被陳列于北京人民大會堂浙江廳;1979年他創作的木雕臺屏《三英戰呂布》被評為國家珍品,現陳列于中國美術館珍寶苑;1981年,在由國務院輕工業主持的全國木雕技術大賽上,陸光正創作的木雕壁掛《三戰白骨精》、《三打祝家莊》一舉奪冠,獲得全國第一名,陸光正從此名滿天下;1988年他創作的大型木雕落地屏風《錦繡中華》,是當今木雕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精品,現收藏于臺灣南園;1997年浙江省人民政府贈給香港特區政府的香港回歸禮品巨大的落地屏風《航歸》也是出自陸光正之手;2003年他為杭州雷峰塔的重建而創作的大型木雕壁畫《白蛇傳》,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的盛贊,李長春點名要他全權負責整個修建工作。他主持設計的新加坡“董宮酒家”大廳巨型木雕裝飾,被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先生稱為“新加坡至今最好的建筑雕刻”。
隨著東陽木雕的名聲日隆,東陽木雕產品廣銷世界各地,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東陽木雕的傳統受到了沖擊,市場需要幅面闊大的大件作品,而東陽木雕傳統上卻都是小構件;同時客戶又是來自四面八方,各地的自然氣候條件不一樣,在東陽生產的作品到了風多雨少的干旱之地就會干裂、斷損。這兩個問題成了制約和困擾東陽木雕藝術發展的難以突破的最大瓶頸。陸光正雖然繼承了東陽木雕的所有精華,將先人留下來的技藝發揮得淋漓盡致。但面對這兩大瓶頸,也不能不感到一次次的困惑。
這是一場革命,也如同一場分娩,分娩的結果是令人歡喜的,而分娩的過程卻是痛苦的。經過艱辛的探索和反復的實踐,多思善悟的陸光正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途徑,就是將大幅的作品根據畫面的構圖劃分成若干個單元,每個單元采用獨立板材,板材之間留有一定的空間,使之伸縮自如,既有工藝上的間隔,又有畫面布置的有機聯系,可以說是巧奪天工。他的創舉,突破了東陽木雕乃至中國木雕不能創作大幅作品的禁區,使之永遠地成為了過去和歷史。
好為人師兼濟天下
好為人師是陸光正的一大特點。俗話說: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在任東陽木雕學校校長的十幾年間,陸光正親自主抓教學,每年都培養出百余名學生。現在這上千名學生都成了東陽木雕的骨干力量,其中也不乏才華出眾者,黃小明就是陸老的得意門生,繼承了他絕大部分的技藝。
從校長的崗位上退下來后,陸光正創辦了自己的創作室,一直堅持培養后繼人才,特別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和實際動手能力的雙重培養,如今他的弟子已經不再局限于江浙當地,而是遍及全國。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木雕師,不僅要有較好的繪畫基礎和理論修養,還要有四到五年時間的實踐,讀研究生都不用那么長時間,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愿意學這門技術的年輕人是越來越少了。為了讓這門優秀的民間傳統藝術能永遠流傳下去,陸光正煞費了一番苦心。
此次在東陽,陸光正興奮地向我透露了一個好消息:他已經獲得了教育部的審批,將于明年在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一個新系,招收對繪畫和木雕有興趣的初中畢業生進行重點培養,他本人也將親自上陣,為這些學生講授木雕知識,這對傳承木雕藝術無疑是件大好事。
陸光正讓人佩服的不僅是他精湛的手藝,還有他那達則兼濟天下的胸懷。就在與記者交談時,他接了一個電話,是當地的文化部門領導打來的,請他去商談一下集資修建養老院以及為養老院的布局做設計的事,他請記者在他的辦公室里休息一下,自己就馬上趕過去了,陸光正對公益活動的愛心可見一斑。
歲月不饒人,如今的陸光正已近不惑之年,蒼白的頭發、額頭的皺紋都流淌著歲月的痕跡。他匆匆趕回來帶我參觀了成品展覽室,并堅持送記者上車后,又轉身進了創作室,他要為國家財務局和深圳特區政府趕制幾件大作品。在他轉身的一瞬間,記者覺得他的身影是如此高大,正是有了這樣的藝術家,我們的傳統藝術才能不斷地傳遞并發揚光大。 -
相關鏈接:
雕刻技藝博大精深,除了東陽木雕外,還有其他很多:如樂清的黃楊木雕傳人王篤純,62歲時退休后,仍緊握雕刀,全身心撲在自己所熱愛的黃楊木雕事業上,年年有新作問世。除《高原之歌》,他創作的《喜慶香港回歸》生動展現了香港回歸時炎黃子孫歡欣鼓舞的喜慶場面,被收入《永遠的1997—紀念香港回歸全國美術作品集》;另一件佳作《鄉音》,則抒發了盼望臺灣早日回歸祖國母親懷抱的情思,獲得中國文聯等單位聯辦的98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
還有樂清的細紋刻紙傳人林邦棟,能在一方寸的紙面內刻出2000多個小洞孔,包含了花卉、鳥獸、山水、人物等。林邦棟是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十大神剪”之一,1926年出生于民間工藝世家,自幼繼承祖父和父親的“紙扎、細紋刻紙、油漆畫”等手藝。70余年來,他潛心于民間細紋刻紙藝術,并形成“寫實與浪漫相生、線條流暢、纖如發絲、工整細膩” 的藝術風格,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德國、法國和美國等博物館廣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