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部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分為民間文學、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共224名代表性傳承人。其中,釋永信作為少林功夫的代表性傳承人,而傳統醫藥方面,中國中醫科學院共有17名專家被推選為中醫方面的代表性傳承人。在本次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中,浙江省共有16位成功入圍。龍泉寶劍鍛制技藝沈新培、龍泉青瓷燒制技藝徐朝興、紹興黃酒釀制技藝王阿牛等榜上有名。
留住民族
浙江擁有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或許我們不很清楚何謂“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對以下項目,我們一定不會陌生。可以說她們與我們日夜相伴,不離須臾—
“梁山伯,祝英臺,十八相送在長橋外……”—梁祝傳說。與其有關的戲曲、歌舞、繪畫、民俗、節慶等等……
皮影戲變幻莫測的表演……
十指牽引而演繹出的種種木偶劇情……
有關濟公的各種傳說……
這些可是陪伴著我們長大的,通過長輩的講述、學校的課本以及電影電視作品告訴我們的東西呀!這些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說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我們便不難發現身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皆是。不說全國的吧,若單單講眼前浙江的,這樣那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猶如長江之水連綿不斷滔滔不絕”了。
我們熟悉的民間文學,就像那些西湖民間故事,比如白蛇傳等;民間音樂呢,浙派古琴、樓塔細十番、畬族山歌等;民間舞蹈,則有鸕鳥鰲魚燈、藤牌舞、化龍燈等;傳統戲劇有甌劇、紹興目蓮戲等;曲藝有武林調、杭州攤簧等;雜技與競技有五常十八般武藝、翻九樓等;民間美術有剪紙、彩石鑲嵌等;傳統手工技藝有杭幫菜烹飪技藝、木活字印刷等;傳統醫藥類有張同泰中藥文化、畬族醫藥等;民俗有花朝節、攔街福等等……
以上隨手所列,還僅僅是某次浙江“非遺”的名錄,是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九牛一毛”。如果把多次統計的結果加起來,又有多少?
數量多,還是其次,關鍵是絕活的技藝高超。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之絕,甚至令中宣部部長劉云山也只有驚嘆:“只有浙江人能做出來!”
隨便點幾個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絕活吧。就說與古琴、新疆木卡姆、蒙古族長調等珍貴的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一起放在北京展覽大廳中央位置的寧波“萬工轎”、長興“百葉龍”、仙居“無骨花燈”等。還有代表著浙江最高雕塑技藝的“三雕一塑”(東陽木雕、青田石雕、樂清黃楊木雕、甌塑),西泠印社金石篆刻、樂清細紋刻紙、黃巖翻簧竹刻、畬族服飾、剪紙等無不各具風采……
我們來給那金光燦爛的寧波“萬工轎”一個特寫—這頂世界上最豪華的需要8個人抬的“八抬大轎”,制造精細,需耗費近1萬工時,是寧波朱金木雕工藝的代表杰作,它集中的是清至民國時期寧波工藝的精華!花轎高3米,長1.5米,寬 0.95米,重量達200公斤以上,每層雕刻手法各異,有浮雕、鏤雕、透雕還綜合了朱漆、貼金、彩描、繪畫等多種工藝手法,317個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精雕京劇戲曲人物,選自封神演義、三國演義以及魁星點鰲、八仙過海、劉海戲蟾、和合二仙等題材,轎身鏡光閃爍、佩玉叮鐺、金碧輝煌,足可以同皇家御用花轎媲美。轎抬起時,眾多雕像晃動著,折射出古時人們迎親嫁娶的熱鬧景象!
而起源于秦代的浙江燈彩中的佼佼者“硤石燈彩”,則集彩扎、編織、裱糊、刺繡、髹漆、雕刻、剪紙、金屬工藝、書畫等多種手法,尤其是針刺畫,精細而有特色。在1913年的南洋勸業博覽會燈賽會和1934年的法國巴黎燈彩賽會上它就獲過獎章了呢!大家都記得,1955年的時候,周恩來總理曾把一對“硤石花籃燈”作為國禮贈送給外賓。現在硤石民間在元宵節和節慶時節,依然盛行燈會的民俗形式。
……
抓住歷史給予“非遺”的最后一次喘息機會
可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在輝煌的背后,許多人不知有另外一種令人憂慮的現象正悄然襲來: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部分需要口口相傳,也有以人相傳的特殊性,如果一個環節斷鏈,便會面臨絕跡失傳的危險。而民族民間藝術大都是農耕社會的產物,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時,文化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大批有歷史、科學和文化價值的村落、村寨遭到損壞,依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各種技藝、習俗、禮儀等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一些民間藝術也已到了瀕臨消亡的境地。雖然浙江歷史積淀深厚,物華天寶,民族民間藝術豐富,素有“百工之鄉”之稱,但是,如果不進行搶救性保護,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許將猶如恐龍絕跡而不再生!
“大部分項目仍瀕臨消亡的窘境,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驗收過程中,有200余項申報項目因不符合驗收標準而被退回重估。”浙江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專家組組長吳露生研究員對此深表憂慮。然而他又說,“正在進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是抓住了歷史給予這些寶貴遺產的最后一次喘息機遇。”
是的,浙江省文化廳廳長楊建新越發感覺到了這份緊迫性。他對記者說,浙江為此進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 ”。作為全國僅有的兩個保護工程“綜合性試點省份”之一,浙江在非遺保護中多項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浙江省委省政府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中,提供了雄厚的資金保障。早在4年前,浙江省就在全國率先啟動了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工程,省里每年撥500萬元專款用于民族民間藝術普查、搶救、保護和傳承工作。”
“我們不是做表面文章,也不是搞花拳繡腿,而是要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做好保護、傳承、搶救和利用的工作。” 他表情嚴肅。
“浙江省文化廳與余杭、諸暨、臨安、普陀、磐安、景寧等6個綜合性試點和嵊州前期越劇、仙居無骨花燈、長興百葉龍、樂清細紋刻紙等13個專業性試點的地方政府及當地行政主管部門簽訂了責任書,實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標責任追究制,按照保護規劃和年度工作目標進行績效考核。”他目光炯炯。
摸清情況是首先要做的事情。浙江有多少寶貝?“地毯式”普查深入到每一個鄉鎮,每一條街道,要求不漏藝人、不漏鄉鎮、不漏線索、不漏種類,以文字、攝影、攝像三位一體進行普查。經過普查得知,浙江的民間藝術不少于6萬項。全省共普查出民族民間藝術種類1473種,項目11537項,其中新發現民族民間藝術項目2047項,面臨瀕危的民族民間藝術項目2606項,已經失傳(或消亡)的項目552項。更讓人驚喜的是,在普查中順藤摸瓜,又發現了一大批扎根在基層的民間老藝人。如衢州市柯城區在普查中發現該區嚴村一位唱西安高腔的傳人嚴幫鎮,已近90高齡,還能唱一些“西安高腔”的片斷。江山市在廿八都鎮發現如今還能唱當地山歌的村民有五六人,年齡最大的已過80歲。杭州市余杭區在普查中發現了已經消失60年的塘棲皮影戲表演老藝人,他仍保留著皮影戲表演的技藝。各地針對普查中發現的民間老藝人生存狀況,相應地采取了搶救保護措施。
拯救遺產!傳承文化!普查實在太好了。因為在普查的基礎上,可以進行分類整理,建立數據庫,明確量化指標。可以以普查數據為依據,對瀕危藝術先采取強制措施甚至非常措施進行傾斜性保護;對需要保密的藝術形式,實行封閉式保護;對親和力較低的藝術形式,采取精英化策略,不求雅俗共賞,但求一技驚人;對各項藝術進行市場評估;包裝宣傳和推廣傳統藝術,用現代媒體技術來宣傳和推廣;將不同的藝術形式進行組合和改造,以迎合大眾的需求。
“對民間藝術的保護,浙江省有一個長遠的科學規劃。”楊建新廳長說,規劃分三個階段組織實施,即第一期200 5-2007年為普查整理與搶救保護階段,第二期2008-2010年為規范管理與創新利用階段,第三期2011-2 015年為鞏固成果與推進發展階段。“到2015年,浙江省將基本構建起民族民間藝術資源保護、傳承展示、產業運作、保護制度、宣傳推廣‘五大體系’。”
為“非遺”撐起保護傘
我們眼下可以看到的是,浙江正在做這些實事:重點抓好杭州余杭中國江南水鄉文化博物館、寧波民族民間文化陳列館、寧波浙東海事民俗博物館、嘉興秀洲中國農民畫村、杭州銅雕藝術館等一批已有或規劃在建的民間藝術館建設;重點發展景寧大均鄉畬族民間藝術生態保護區、嵊州甘霖鎮前期越劇藝術保護區、長興百葉龍藝術生態保護區、磐安深澤鄉民間藝術生態保護區、臨安昌南民間藝術生態保護區等一批民間藝術生態保護區;初步規劃重點培育杭州宋城、諸暨西施故里旅游區、臨海古城、龍游民居苑、德清防風古國文化園、象山中國漁村、臨安河橋老街、蒼南蒲城(浙南抗倭雄關)等一批民間藝術旅游經典景區,有選擇地聚集全省乃至全國優秀民族民間藝術,融入風景風情旅游之中,增添景區的人文色彩,提升景區的品位和效益,形成各具特色的民間藝術旅游區塊;積極開發具有民族民間傳統和地域特色的剪紙、繪畫、陶瓷、泥塑、雕刻、編織等民間工藝項目,戲曲、雜技、花燈、龍舟、舞獅舞龍等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項目,古鎮游、生態游、農家樂等民俗旅游項目… …
而不久前,浙江省人大常委會第32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又為“非遺”撐起了一把保護傘。據了解,浙江省目前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9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4項。
通過生動的表現形式來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石”,當然是最好的方法。浙江有人就這樣做了:前不久,浙江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著名編劇章軻策劃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題材系列電影的創作構想,立即得到杭州今古時代電影制作有限公司的積極回應。經過一段時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研、論證和題材篩選,《皮影王》、《十里紅妝》、《情系龍泉劍》、《藍印花布包裹的純真年代》、《李漁的戲班》等10部電影故事片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電影創作的首批選題,在最近幾年內將陸續完成拍攝,部分題材還將進行影視套拍。
而重點中之重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要靠人來傳的,發掘、激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是這個傳承鏈中的關鍵。可喜的是,浙江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據省文化廳社文處副處長王淼介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年齡在65歲-74歲之間的每人每年可獲得政府津貼3000元;75歲以上的每人每年4000元。凡是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某項表演藝術、傳統工藝、制作技藝;在一定區域內被公認具有代表性或者較大影響;并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后繼人才的人都可以申請或者被推薦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近日,文化部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分為民間文學、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共224名代表性傳承人。其中,釋永信作為少林功夫的代表性傳承人,而傳統醫藥方面,中國中醫科學院共有17名專家被推選為中醫方面的代表性傳承人。在本次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中,浙江省共有16位成功入圍。杭州市施金水、徐祖興被選為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另外,龍泉寶劍鍛制技藝沈新培、龍泉青瓷燒制技藝徐朝興、紹興黃酒釀制技藝王阿牛、湖筆制作技藝邱昌明、嵊州竹編俞樟根、海寧燈彩陳偉炎、仙居燈彩李湘滿、樂清黃楊木雕王篤純、樂清細紋刻紙林邦棟、陳余華、東陽木雕陸光正、馮文士、杭州胡慶余堂馮根生、杭州富春江宣紙有限公司董事長莊富泉等榜上有名。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載體的,主要依靠傳承人的口傳心授,世代傳承,加強對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鍵環節。然而,許多文化遺產隨時都會因這些老人、老匠人的離世而人亡藝絕,前景極不樂觀。而這次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頒布,表明我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重要性,它標志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春天已經到來,也標志著浙江非物質文化保護的前景一片光明。
于是,我們開始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尋訪……
留住民族記憶的背影,看來,這已經不是一件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