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午夜精品|妻子的秘密韩国版|大果冻|91国高清视频|亚洲精品国产成人av在线|野战农村妇女一级A片|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妻子的秘密韩国|国产91深喉口爆在线观看|朋友的妈妈完整版,粉色视频APP在线观看,三级黄色高清视频,麻豆天天做天天爱爽a区,中文字幕第10页,亚洲最大天堂无码精品区,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久久

學術視野-理論研究

新世紀中國電影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日期:2016-08-26

        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強調了世界各國各民族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全部文化遺產對于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呼吁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同年,我國的昆曲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隨著國內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也逐漸深入人心。電影作為時代的一面鏡子,也反映著這一文化現象,多部電影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電影”作為影片的宣傳語,形成新世紀電影業的一種新景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個新的命名,在中國電影史中卻是一個“老友”,中國的第一部影片《定軍山》(任慶泰導演,1905年)就是由譚鑫培主演的京劇電影。之后的許多影片,如《古中國之歌》(京劇,費穆導演,1941年)、《方珍珠》(京韻大鼓、相聲,徐昌霖導演,1952年)、《梁山伯與祝英臺》(梁祝傳說、越劇,桑弧導演,1953年)、《天仙配》(董永傳說、黃梅戲,石揮導演,1955年)、《李二嫂改嫁》(呂劇,劉國權導演,1957年)、《劉三姐》(劉三姐歌謠,蘇里導演,1960年)、《紅樓夢》(越劇,岑范導演,1962年)、《柳毅傳書》(柳毅傳說,蔡振亞導演,1962年)、《朝陽溝》(豫劇,曾未之導演,1963年)、《阿詩瑪》(阿詩瑪,劉瓊導演,1964年)、《少林寺》(少林功夫,張鑫炎導演,1982年)、《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圍棋,段吉順、佐藤純彌導演,1982年)、《武林志》(八卦掌,張華勛導演,1983年)、《黃土地》(安塞腰鼓,陳凱歌導演,1985年)、《鼓書藝人》(鼓書,田壯壯導演,1987年)、《太極張三豐》(太極拳,袁和平導演,1993年)、《霸王別姬》(京劇,陳凱歌導演,1993年)、《活著》(皮影,張藝謀導演,1994年)、《變臉》(川劇變臉,吳天明導演,1997年)等,都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呈現,影片汲取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營養,使一些原生態的、民間的瑰寶重放異彩。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電影中的多種呈現

       新世紀中國電影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電影的具體呈現包括以下十類:

       (一)民間文學類。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創世史詩、英雄史詩、歌謠、民間笑話、民間諺語、謎語等民間文學形式,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與一個民族的歷史風云變幻、審美情感、喜怒哀樂、現實生活、生存競爭等息息相關。民間文學為藝術創造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主題,成為藝術創作的源頭活水。電影《嘎達梅林》(馮小寧導演,2002年)改編自蒙古族長篇敘事歌《嘎達梅林》,《趙氏孤兒》(陳凱歌導演,2010年)來源于“趙氏孤兒傳說”,《不肯去觀音》(張鑫導演,2013年)改編自“觀音傳說”,《花木蘭》(馬楚成導演,2009年)改編自“木蘭傳說”,《忠烈楊家將》(于仁泰導演,2013年)取材于“楊家將傳說”,《白蛇傳說》(程小東導演,2011年)則脫胎于“白蛇傳傳說”。

       (二)民間音樂類。民間音樂產生并流傳于民間,包括民歌、器樂、歌舞音樂、戲曲音樂、曲藝音樂和民間祭祀儀式音樂等形式。民間音樂真實地反映了人們的生活情景,生動地表達了他們的情感愿望。哈斯朝魯的《長調》是蒙古族長調民歌的藝術展現。吳天明在遺作《百鳥朝鳳》(2012)中,用悲憫的情懷表達了對傳統藝術形式“嗩吶”的阮思和感懷,刻畫了社會變革中新老兩代嗩吶藝人對藝術信念的堅守,可以說,這部電影也是導演的自畫像。反映民間音樂的電影還有《郎在對門唱山歌》(紫陽民歌,章明導演,2011年)、《信天游》(陜北民歌,馮小寧導演,2004年)、《漫瀚調》(漫瀚調,趙國樺導演,2014年)、《天琴》(廣西民歌,江秀佳導演,2013年)等。

       (三)民間舞蹈類。作為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舞蹈與民眾生活關系密切。其內容,有對日常勞動生活的摹寫,有對民族歷史和傳說的演繹,有對愛情的謳歌,還有對豐收、婚禮的歡慶等,是人們靈魂的忠實和率真的表現形式,具有傳統審美特征和鮮明的文化屬性。《盛世秧歌》(孫小茹導演,2007年)是反映山東商河鼓子秧歌的一部電影,影片以兩個男人持續了一生的恩怨為主線,將一個村子兩戶人家跨越兩代的秧歌情涂抹上動感明快的喜劇色彩。張靜初主演的影片《花腰新娘》(章家瑞導演,2005年)展示了花腰彝族“龍舞”的獨特魅力。

       (四)傳統戲劇類。中國各地域各民族人民創造的傳統戲曲藝術,是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雜技、武術等元素的有機綜合,將唱、念、做、打融為一體,超脫靈動的時空形態表現出很強的虛擬性。張元導演的《江姐》(京劇,2002年)、楊凡導演的《鳳冠情事》(昆曲,2003年)、陳力導演的《愛在廊橋》(壽寧北路戲,2012年)、張藝謀導演的《千里走單騎》(安順地戲,2005年)等都是反映傳統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電影。

       (五)曲藝類。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總稱,其本質特征是以口頭語言進行說唱表演,如相聲、評書、評話、京韻大鼓、東北大鼓、揚州清曲、鼓書、琴書、彈詞、東北二人轉、快書、快板等。由閏學晶、潘長江主演的電影《貴妃還鄉》(邢丹導演,2010年)是一部東北二人轉喜劇電影,這部電影在打擊樂、板腔體、韻白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選用了多個曲牌唱調,并把一些傳統唱段填入朗朗上口的臺詞,對傳統二人轉的精華如唱功、舞蹈形式和人物表現形式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

       (六)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這一類具有深厚的傳統、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民眾基礎。諸如廣場雜技、高空雜技、魔術、滑稽、馬戲、馴獸、口技、少林功夫、武當武術、各種太極拳、圍棋、象棋等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蔡李佛拳》(蔡李佛拳,程東導演,2010年)、《新少林寺》(少林功夫,陳木勝導演,2011年)、《吳清源》(圍棋,田壯壯導演,2006年)等電影,以及圍繞詠春拳拍攝的系列電影《葉問》(電影中的“詠春拳”指的是“永春拳”即“白鶴拳”。白鶴拳是五祖拳中的一個拳種,五祖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華誼兄弟公司從2011年陸續推出的系列電影《太極》等都是反映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電影。

       (七)民間美術類。民間美術包括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和建筑等視覺造型藝術,如剪紙、年畫、泥人、泥塑、刺繡、編織、風箏、玩具、民居建筑等,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哈斯朝魯導演的影片《唐卡》(2012年)通過描寫多位唐卡畫師在傳承唐卡繪畫技藝過程中發生的故事,展現了“藏族唐卡”的魅力和西藏壯美的自然風光,向國內外觀眾介紹了西藏人民的生活以及西藏文化的發展。陳雨田導演的《窗花》(2014年)通過描述韓江、石頭、香兒三個人物角色之間的淳樸愛情,為觀眾呈現了蔚縣剪紙的藝術魅力。

       (八)傳統技藝類。傳統技藝指歷史上傳承下來的手工業技術與工藝,如工具和機械制作、燒造、冶煉、織染、縫紉、刺繡、編結、制鹽、制筆、制墨、造紙、印刷和裝幀、顏料制備、火藥制備等都屬于傳統技藝。影片《云之錦》(張瑜導演,2012年)以云錦為線索,把穿越元代、清朝、民國三個歷史年代的愛恨情仇銜接為一體,把愛情的純潔和云錦的瑰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讓人看后感動不已。正如導演張瑜所說:“偉大的愛情讓云錦走到今天,偉大的愛情也托起了美麗的云錦。”電影《青花》(桑華導演,2005年)則以青花瓷為線索,講述了一個在三個不同的時空展開的故事,人生恍如過眼云煙,沉靜中的青花瓷卻在時間的長河中得以永存。

       (九)傳統醫藥類。主要指中醫中藥以及一些少數民族的傳統醫學藥學,如針灸、同仁堂中醫藥文化、藏醫藥、蒙醫藥、苗醫藥等。這類電影的代表作品有《刮痧》(刮痧,鄭曉龍導演,2001年)與《正骨》(中醫正骨療法,詹文冠導演,2013年)。由梁家輝、蔣雯麗主演的《刮痧》以中醫刮痧療法產生的誤會為主線,反映了華人在國外由于東西方文化的沖突而陷入種種困境,后又因人們的誠懇與愛心使困境最終被沖破的故事。《正骨》以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了中國四大正骨流派之一平樂郭氏正骨世家手藝的傳承與興衰,展現了抗戰時期中國人民的大善大義、厚德寬容以及傳統中醫文化的深厚內蘊。

       (十)民俗類。民俗是指流行于民間的風俗習慣,它蘊藏于民眾生活之中,是民間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包括生產商貿習俗、消費習俗、人生禮俗、歲時節令、民間知識、民間信仰等。《爾瑪的婚禮》(韓萬峰導演,2008年)講述了羌族和漢族、新時代和民俗文化之間的沖突,對羌族婚俗進行了全景式呈現,里面鮮艷精巧的羌族服飾、頭飾,以及依山而居、累石為室的桃坪羌寨等都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影片完美保存了“5·12”汶川大地震前羌族文化和自然景觀的美麗,為此,這部電影具有了民族影像志的深遠意義。民俗電影代表作還有《雪花秘扇》(女書習俗,王穎導演,2011年)、《十里紅妝》(寧海十里紅妝婚俗,金良言導演,2009年)、《靜靜的嘛呢石》(藏歷年,萬瑪才旦導演,2006年)和《花腰新娘》(花腰彝族婚俗,章家瑞導演,2005年)等。

       二、電影中作為敘事動力與影片“主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電影中琳瑯滿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豐富和拓展了影片的審美范疇。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不同影片中具有不同的呈現,其文化功能各有側重。在電影中,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作為敘事動力與影片“主角”而呈現的。不同于影片《夜宴》、《白鹿原》中“儺戲”、“皮影”只是作為一種點綴而出現,《愛在廊橋》、《雪花秘扇》、《千里走單騎》、《信天游》、《云之錦》等影片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北路戲”、“女書”、“安順地戲”、“信天游”、“云錦”等已融入敘事,成為影片的線索與不可或缺的“主角”。

       《愛在廊橋》以老一輩北路戲演員執著追求藝術和愛情的動人故事,展現了古樸小鎮上的人們樸素的生活和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影片中,北路戲得到精彩的還原。2011年,《愛在廊橋》在1000多部國產影片中脫穎而出,榮獲第2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美術、最佳音樂四項提名,導演陳力最終摘得最佳導演獎桂冠。

       北路戲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北路戲俗稱福建亂彈、橫哨戲,是清代中葉傳入福建的亂彈與當地民間戲曲融合形成的一種地方戲曲聲腔劇種,曾流行于閩北、閩中及閩東等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代表清代亂彈聲腔的珍稀劇種。目前,福建省壽寧縣北路戲劇團在傳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北路戲曲調旋律優美,節奏歡快,行腔順暢,帶有敘事性的表現特征。在數百年的演出活動中,北路戲總結出一套深為廣大觀眾所喜愛的表現形式,不管什么角色行當,都以手、眼、身、法、步等肢體語言來表現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動,并依此推動劇情的發展,戲劇的表現力得到了張揚。

       影片《愛在廊橋》將北路戲作為敘事的動力,推動劇中人物依妹、大師兄福坤、二師兄長天及阿旺幾人的人生之路及情感世界的向前發展。北路戲被置于閩東古雅的村落宅院、廊橋古道、青板石路之中,自然妥帖又美妙無限,一曲《香蝴蝶》,是北路戲中的經典音樂,承載著依妹等人的的喜怒哀樂、情感糾葛與人生傳奇,并為青少年、中年和老年三個時空穿針引線,也將北路藝人的情義與信仰通過《香蝴蝶》傳達給觀眾。依妹的演唱,不是唱給自己,而是唱給孩子們,讓后代記住北路戲,記住《香蝴蝶》。

       華裔導演王穎2011年推出了電影《雪花秘扇》,這部電影呈現了湖南江永縣的“女書”、“老同”、“哭嫁”與“纏足”等民間習俗,通過秘扇上的“女書”將過去和現在兩個時空的故事編織起來。導演通過該電影的演繹,讓很多觀眾第一次認識到女書及其習俗。

       女書習俗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江永女書是現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性別文字——婦女專用文字,它的發展、傳承及以其為符號承載的文化信息構成了女書習俗。女書文字呈長菱形,筆畫纖細均勻,似蚊似蟻,民間叫作長腳蚊字或螞蟻字,因其專為婦女所用,學術界便將其稱為“女書”。女書采取家傳、親朋相教的方式世代相傳,它和婦女特有的婚嫁、歲時節日、廟會等民俗活動緊緊融合在一起,一般書寫在精制手寫本、扇面、布帕、紙片上。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字,女書對語言文字學、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女性學、民俗學、社會學、美學以及民族文化史和民間文學等多學科領域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通過《雪花秘扇》中的女書習俗,我們深刻地體會到,舊社會女子的地位低下,民俗制約了她們的身體和思想,但也因此衍生出新的民俗:不被允許上學讀書學習男字(她們稱方塊漢字為男字),為了互訴衷腸,她們便在織布繡花圖案的基礎上,創造了只有女子才懂的文字——女書;不能自由戀愛,婚姻由家長包辦,于是和年貌相當的女子結成精神上的婚配——老同。這部影片讓人想起張之亮1997年的影片《自梳》,同樣的情感結構,同樣的兩個時空中的故事,關注的也都是女人間的親密情感。“自梳”與“女書”、“老同”的背后,是舊時代女性面對多舛的命運產生的自憐和自嘆,是對憂苦、抑郁、壓抑與絕望情結的一種反駁。她們在姊妹情義的交流中獲得理解與共鳴,在自己創造的精神世界里看到希望與光明,享受到作為人應有的自尊、自由、平等。

       馮小寧2004年執導的影片《信天游》,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主旋律影片的一次成功實踐。信天游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陜北民歌的重要代表,作為陜北歷史上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長期融合的產物,信天游形成時間較早,產生于周代中期,至漢代穩定成型,成為中國古老的民歌形式之一。信天游直接產生于日常的生產生活之中,它的傳唱之境,是一片廣漠無垠的黃色高原,與當地人的語音腔調、地域性格、生存環境、生活情感等聯系緊密。它高亢粗獷、質樸率真而又委婉悠揚,展現出黃土高原獨具的地域風格特點,凝結了世代與自然和生命抗爭的陜北民眾對自我的傾訴。

       信天游是影片《信天游》的另一至關重要的“主角”。該影片的“主角”有兩個,一是為百姓伸張正義、排憂解難、深受農民愛戴的“楊書記(楊雨露)”,另一“主角”是貫穿影片始終的“信天游”,它游蕩在天空,流走于溝溪,回音于山峁,有著恒久的生命力。它像楊書記的影子,與楊書記一起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溝壑,度過一個個難關隘口。信天游自由、開闊、奔放的曲調,熾烈深沉的感情,蒼茫、恢宏而又深藏著沉郁、凄然、悲壯的藝術特質是楊書記性格的外在表現,同時也感染著觀眾的心。在這樣一個私欲膨脹、良知匱乏的年代,馮小寧用《信天游》唱出了人民的心聲,用電影記錄下農民的苦難和辛酸。農民飽經風霜的臉撐破了幕布,顛覆了常規主旋律電影的表象和視覺邏輯。

       三、《嘎達梅林》與《童年的稻田》:非物質文化遺產題材影片的詩性表達

       2008年,蒙古族敘事民歌《嘎達梅林》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根據蒙古族傳奇英雄嘎達梅林的故事改編的同名電影《嘎達梅林》,是一部民族英雄史詩片。在片中,除了有民歌《嘎達梅林》的展現,還展現了長調、馬頭琴、那達慕、蒙古族搏克(摔跤)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可謂異彩紛呈。

       導演馮小寧致力于從歷史上挖掘人文史詩的原始精神,并結合電影藝術的特性,揭示了大時代(史)與獨立個人(詩)之間的矛盾。為了營造史詩性的場面,影片在蒙古族特有的長調中,運用大全景、長鏡頭表現氣勢恢宏的戰爭場面與廣袤的草原、奔騰的馬群。草原先天具有的那種凝重的、如歌的憂傷,原生的史詩氣質,異族風情和歷史況味,以及所孕育的英雄人格,為優秀影視作品的產生提供了可能。嘎達梅林的靈魂呼吸著草原開闊的空間,撫摸著家鄉的山川河流,在落日的余暉中,像靜靜佇立的敖包,為蒙古族人民祈福。

       這部影片的音樂旋律對環境氛圍和人物性格起到創造與烘托的作用,使電影敘事在濃濃的詩意中進行,營造出時代感與地域感。影片音樂由蒙古族作曲家三寶創作,三寶父親的老家就是嘎達梅林的家鄉,母親辛滬光是20世紀60年代很流行的交響詩《嘎達梅林》的曲作者。在創作《嘎達梅林》的時候,三寶特意訂購了一把用蟒皮做的古老的馬頭琴,它的質地和拉法跟現在的都不一樣,他相信只有用這樣的琴才能真正表現出在《嘎達梅林》表現的那個年代里特有的激情。

       在馬頭琴的伴奏下,以《嘎達梅林》為音樂主題的民歌旋律響起,每一個音符都從心底流出,悠長舒緩的長調飽含著蒼涼、孤獨、悲愴、神圣,是嘎達梅林在失去土地和家園之后的自我傾訴,也是他對自由生命的熱切呼喚。

       不同于影片《嘎達梅林》的大氣磅礴與恢宏壯麗,影片《童年的稻田》(朱曉玲導演,2011年)則是一首清新雋永、自然優美的田園詩。《童年的稻田》以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的村寨為背景,以12歲的侗族小姑娘阿秋的日記為主線,講述了一名農村兒童的生活故事。這部原生態侗語片有著濃郁的臺灣新電影氣息,阿秋就像《童年往事》中的阿孝一樣,以沈從文、侯孝賢式的習慣來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影片中的侗族大歌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它的主要內容是歌唱自然、勞動、愛情以及人間友誼,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之聲。它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會結構、婚戀關系、文化傳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載體,是對侗族歷史、文化的真實記錄,具有社會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在侗族大歌的優美旋律里,影片營造的是一種靜謐、柔美、安定、祥和的詩意氛圍,連死亡也具有了超凡脫俗的另一種美感效應。

       影片用平靜而樸實的影像展現了鼓樓、風雨橋、水車、侗族方言、斗牛節、蘆笙、侗族服飾、依山傍水的侗寨、層疊起伏的梯田等獨特的侗族文化景觀。片中幾個主要人物的設置別具匠心,阿秋的爺爺是建造鼓樓的木匠,奶奶會紡紗刺繡,媽媽是演唱侗族大歌的民間歌師,他們都是侗族文化元素的體現。畫外音、長鏡頭,即興式的村落、田間實景拍攝,非職業演員真實自然的表演,為影片營造了詩意和諧的氛圍,讓人感慨、回味。侗族大歌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美妙樂音,又強化了這種詩意和諧。

       四、問題與展望

       新世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題材電影的創作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真正有影響力的佳作少,還沒能出現像《活著》、《變臉》那樣的精品力作;對人性的探討不夠深入,讓人思考的東西較少;人物關系的處理太過糾結、刻意,破壞了影片的整體效果;情節不夠豐富曲折,敘事手法不夠高妙,平鋪直敘,近乎流水賬,不能打動觀眾;有的只是為了宣傳某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而制作一部電影,影片在產生說教和廣告嫌疑的同時失去了電影本身的質感,缺乏生命力;有文化堆積,沒有文化視野;對傳統戲劇的冷落等等。

       另外,在劇情的設計方面,如果過于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部分,就會使影片缺乏觀賞性,如果電影故事力量過大,又會淹沒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題材電影投資規模一般不大,由于缺乏資金,無法制作出精良的作品,因而使影片失去市場競爭力。

       我們也看到,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球受重視程度的升溫,在中國電影產業中,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題材已逐漸走向一種文化自覺。近年來,杭州今古時代電影制作有限公司策劃制作了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題材系列電影,如《十里紅妝》、《皮影王》、《睡美人》、《鼓舞天下》等。該公司還提出了電影創作“230工程”,即2年創作30部電影。精心籌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題材系列電影創作是此項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3年10月由中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作協批準立項的重要文化項目“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工程”啟動,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推出的幾部已列入規劃的電影中,分別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和中國國家級文化遺產名錄的中國少數民族三大史詩《格薩(斯)爾》(藏族)、《江格爾》(蒙古族)、《瑪納斯》(柯爾克孜族)名列其中。


       2014年7月26日,由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中華文化促進會、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主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電影推廣項目”暨《百鳥衣》電影啟動儀式在廣西民族博物館舉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電影推廣項目”是中華文化促進會主辦的一項重大文化盛事,其宗旨是“把中國的故事講給世界聽”。此項目得到國家文化部的大力支持,從2014年起,主辦單位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為備選對象,每年在全國范圍內挑選1-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向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申請立項攝制,并以電影衛星頻道或電影院線的形式播出,向全世界宣傳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百鳥衣》是一部以壯族民間故事“百鳥衣”為藍本的3D魔幻電影,該片集動作、民族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于一身,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電影推廣項目”推出的首部影片。《百鳥衣》將由世界頂級的電影團隊制作,電影特效總監將由制作過《阿凡達》的麥基·貝倫米完成,斥資近3億元,目標是將其打造成一部堪比《阿凡達》的具有東方魔幻色彩的愛情巨作,成為一部能夠代表中國古典文化走向世界的經典電影。電影預計2016年底在廣西南寧舉行全球首映禮,之后面向全球公映。

       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就連好萊塢電影也從中華傳統文化中尋找資源,比如根據木蘭傳說拍攝的動畫片《木蘭》,根據中國功夫拍攝的《功夫熊貓》等。我們的電影工作者更應該立足于中華文明這塊沃土,因為她承載著中華民族一代代人的文化記憶。畢竟,文化創新的高度取決于對傳統文化遺產挖掘的深度。

文章:孫萌(非遺中華)

編輯:王海(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