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社會怎么發展,城鄉二元結構都不會變。鄉村是城里人心靈詩意棲息的精神麥田,也是滋養非遺的根脈和土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農業農村領域的具體體現,也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重大機遇。作為從事非遺保護工作多年的人,我也一直在思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非遺該做什么?
宣傳鼓動,形成共識
首先,科學思想武裝頭腦。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中央有關決策部署,深入了解鄉村振興戰略。
其次,要研究文化、非遺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重要地位。十九大報告對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即“五位一體”。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陳列在廣闊大地的遺產都活起來。像珍惜眼睛、珍惜生命那樣珍惜文化遺產。文化是靈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美麗中國從美麗鄉村開始,美麗鄉村從美麗非遺開始。要有美麗山川,還要有美麗民居、美麗鄉愁。沒有文化的小康,不是真正的小康。鄉村振興,文化引領,非遺先行。文化引領鄉村振興,文化也是鄉村振興的最終成果體現。
最后,宣傳文化的重要性。中央關于鄉村振興對于文化的表達,要不斷宣傳,反復宣傳,才能深入人心、家喻戶曉,形成共識。統一思想統一認識,只有思想到位,才有行動的自覺。
摸清家底,盤活存量要做一件基礎的工作,即進一步摸清家底,發掘鄉村文化資源,使每個村都盡量做到“八個一”:
一個生動、精彩、讓人印象深刻的民間故事;
一個可以展示鄉村風采的非遺表演項目;
一項傳統手工技藝;
一個具有特色的傳統節慶;
一種讓人難忘的傳統風味小吃;
一位讓人聽過會有點感動或感觸的歷史人物;
一段體現傳統價值觀的族規家訓;
一處體現鄉村歷史的遺址遺跡。
這“八個一”是對所有村的要求。每個村都能夠盡量做到“八個一”,就會挖掘出鄉村的歷史、文脈、個性和特色,也留住鄉村的鄉愁和風情,盤活各類資源,讓“鄉村振興”底氣更足。
在摸清歷史文化資源“家底”的基礎上,找準問題,明確方向,制定規劃,加強措施。在規劃中,“差異化”是核心詞。規劃解決的是頂層設計,具體還得看落實。
發掘優勢,一村一品找到村里最大的優勢,走自己的路。我國廣袤大地地理風貌千差萬別,資源稟賦各有千秋,所以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優勢。
不能千村一面,要有個性、有特色。與眾不同,就是最大的優勢,也是未來發展最大的潛能。
非遺要重點抓“一村一品”,一招鮮,吃遍天。東挖挖西挖挖,挖井多處,不如精準發力,深挖一處,定有甘泉涌出。“一村一品”這個項目怎么選?筆者以為要“高大上”。
高,一是指能夠成為更高級別項目,成為市一級、省一級甚至國家級非遺項目;二是指要高點站位找優勢,比如桐廬剪紙,以前什么都剪,沒有風格,淹沒在全國眾多剪紙藝術中,后來凸顯山水風光,風光剪紙成為品牌,在全國獨樹一幟。
大,是指規模做大,體量做大,產值做大,影響做大。
上,是上檔次、上水平,有名堂、有品牌,讓百姓覺得好看、好吃、好玩,讓人有幸福感、獲得感。
總結起來,應遵循“人無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好,人好我更好”的原則。
保護傳承,留住鄉愁“一村一品”,可以先參照國家級非遺項目、省級非遺項目“八個一”保護措施,抓好保護傳承。“八個一”保護措施,是指每個項目都要有“一個保護方案、一個專家指導組、一個工作班子、一個傳承基地、一個展示平臺、一套完備檔案、一冊普及讀本、一項配套政策”。一項一策,分類指導,加強管理,確保非遺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那么,怎樣凸顯“一村一品”,要注意三點。
一要有基地,留住鄉愁。非遺傳承基地,要有機構、有人才、有場所、有內容、有經費,務實做實。
二要抓非遺傳承人群,或者非遺保護志愿者群體。要組織起來,譬如合村繡花鞋合作社、嶺根草編合作社、張三寨七七會理事會。
三要有活動展示的平臺。如慶元鄉村村晚、江山村歌、泰順百家宴、衢州柯城立春祭、開化草龍會等,一年一度,延續傳統,留住鄉愁。
融合發展,打造品牌打造品牌,重點和產業、旅游、互聯網三結合。
第一,非遺產業要做大,帶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加強非遺生產性保護,讓非遺成為鄉村脫貧致富奔小康、拉動內需促發展的重要途徑,讓非遺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桐廬縣合村大力探索繡花鞋產業發展之路,設立研發中心,建設專題非遺展館,還在昭德水街打造合村繡花鞋布鞋設計、線上線下展示銷售、旅游體驗集于一體的非遺一條街。
第二,要強化特色,融入旅游。旅游是內容產業,旅游也是以“特”制勝的產業,要強化風格,把特色進一步彰顯出來。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一切偉大的文學都可以分為兩個故事:一個人在去旅行的途中,或一個陌生人來到某個小鎮。” 旅游要有體驗、有故事,而非遺包含了豐富的故事。中國人喜歡聽故事,外國人也是。
第三,運用互聯網宣傳。浙江金華舉行的“海外名校學子走進古村落”活動,從195個傳統村落中遴選出瑣園、寺平2個村,制作了宣傳視頻,在全球著名視頻網站發布。兩個村半年前還藏在深山人未知,現在聲名鵲起,吸引眾多游客。運用互聯網宣傳,線下要有內容,網上要有窗口,掌上要有表達。
非遺鑄魂,引領振興非遺的保護傳承、產業發展、旅游體驗,還有線上掌上宣傳,都能大力助推鄉村振興,但除此以外,非遺還有一個重要功能,或者說最本質的特點,是為鄉村振興提供思想保證、輿論支持、精神動力、文化條件。實施起來有三點。
一是“美麗非遺進禮堂”,非遺基地、非遺傳人、非遺演出、非遺展覽、非遺展館、經典祖訓、人生禮俗、非遺信息化八進禮堂,發揮文化禮堂思想引導、道德教化、禮儀培養、文化熏陶等功能。
二是“美麗非遺趕大集”,非遺不單是在農村趕大集,還要趕城里的大集,參加各種非遺博覽會、非遺節慶、非遺活動。
三是“美麗非遺上舞臺”,上鄉村小舞臺,也要進城上大舞臺,還要有志氣、有信心上央視舞臺,上國際舞臺,宣傳展示鄉土文化新風貌,展示新時代中國農民的新風采。
非遺不僅是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還是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它背后蘊含著民族文化的精華,蘊藏著民族精神。民間故事、傳統戲劇、民俗等蘊含著忠孝節悌、禮義廉恥,是傳統價值觀,也與今天我們所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
借勢借力,共享共贏好風憑借力。中央高度重視鄉村振興,中央各部委以及各地將會密集出臺相關的政策措施,作為非遺保護工作者,要密切關注、認真領悟、積極爭取、正確運用。
鄉村振興中的非遺保護工作,縣鄉文化干部當仁不讓。但是,一個縣就幾位非遺干部,一個鄉鎮就幾個文化干事,一塊鐵打不了幾顆釘,要靠大家。
各地大力推進鄉村文化禮堂建設,配置了文化禮堂專管員。譬如溫州市為農村文化禮堂配置建立了“八大員”,包括時政宣講員、文體輔導員等。目前,活躍在當地的文化禮堂“八大員”已經達2472人,是當地非遺保護的有生力量。
作者:王淼
來源:中國文化報
圖片:云南省非遺中心
編輯:王海(云南省非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