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午夜精品|妻子的秘密韩国版|大果冻|91国高清视频|亚洲精品国产成人av在线|野战农村妇女一级A片|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妻子的秘密韩国|国产91深喉口爆在线观看|朋友的妈妈完整版,粉色视频APP在线观看,三级黄色高清视频,麻豆天天做天天爱爽a区,中文字幕第10页,亚洲最大天堂无码精品区,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久久

學術視野-理論研究

云南省首屆傳統戲劇曲藝匯演述評

日期:2020-11-21
傳統戲劇曲藝匯演
摘要:戲劇曲藝傳承千百年不變的精神魅力,也為人們正確認識云南傳統戲曲發展的歷史脈絡起到了重要指引作用。以白族吹吹腔、佤族清戲、殺戲、大詞戲、關索戲、端公戲等為代表的一批古老、稀有、瀕危的劇種非常難得地走出了大山、鄉間的傳承圈子,第一次登上全省舞臺向社會展演,這些稀有劇種、曲種的表演者大多來自基層、農村,而且民間社團多數演員年歲大,但在舞臺上仍以其經典的唱腔、古樸的風格、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藝人特有的“精神”征服了春城的觀眾。
關鍵詞:傳統戲曲  豐富多彩  傳承保護精彩綻放
一、云南傳統戲曲薈萃

       跨入2018的新春之際,“云南省首屆傳統戲劇曲藝匯演”于2018年1月15日至18日在云南省滇劇院拉開了圍幕。有來自全省14個州市及云南省滇劇院、云南省花燈劇院,共有33個劇(節)目參演,涵蓋了全省21個國家級、省級傳統戲劇、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項目。這是云南傳統戲劇、曲藝首次集中展示的形式登上全省舞臺,吸引了眾多戲迷朋友。
       筆者自幼投身滇劇藝術、長期從事非遺保護事業,一直都有這樣的一個愿望,能把云南的戲劇曲藝有展示的機會,讓更多的人去關心愛護它。傳統地方戲劇、曲藝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搶救傳承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表現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滇劇《穆桂英大破天門陣》

       這次匯演有很多從事戲曲工作人員、研究人員,也有戲曲愛好者都很期待,也是為全省傳統戲劇、曲藝的保護傳承搭建交流展示平臺,從2006年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建立以來,第一次進行這樣大規模的,全省性的讓傳統戲劇曲藝集中在昆明的大舞臺上展示。此次匯演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精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風采和保護成果,彰顯民族文化魅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培養壯大傳統戲劇曲藝人才隊伍,提升戲劇和曲藝服務群眾的綜合能力和水平,培育有利于戲曲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環境,形成全社會重視戲曲、關心支持戲曲藝術發展的生動局面原則。
       戲曲在中國是一個獨特的形式,因為它是一個集大成者。戲曲包含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武術、繪畫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臺表演藝術。印度的第一部戲劇理論著作《舞論》,亞里士多德把戲劇的模仿方式界定為“語言和形體動作和內心的表演”。中國傳統戲劇即戲曲,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是以歌舞演故事,所在追求呈現的都是美,都是從生活中提煉了出來的最精致的那部分,然后把它舞蹈化、精煉化、固定化,形成了我們看到的舞臺模式。
       在當今,任何現行的文學史幾乎毫無例外地談到戲劇發展史,似乎戲劇就是文學,就是一種文學作品。也有的學者,把有無完整的劇本作為戲劇是否成熟的標志。更有甚者,在中國明代以來,還出現了只供閱讀,不為扮演的所謂“案頭劇”。然而,人們的的確確不是到書店或者圖書館去看戲的,歷史的事實也是如此,當遠古的初民已經創造出戲劇這一形式時,文學萌芽還未出現。戲劇的生命斷乎不在于文學。因為,她的存在首先是為著觀看,而不是為著閱讀。所以戲劇作為一種行為,她的第一需要是演出,而演出就必須有演員,演員活動也就離不開相應的場所,于是有了古希臘悲劇的圓型露天劇場,有了歐洲鏡框式的舞臺,有了中國的神廟戲臺等,當然,還有更不可忽視的表演場所,廣場、街頭、廳堂、田頭地腳乃至一切可以上演戲劇的空間。


滇劇《斬黃袍?戰城》
       就中國戲劇發展來說,最早出現還是宋元雜劇,是中國戲劇早期的比較成熟的形式。后來發展到傳奇,到昆曲。然后才出現了地方戲,特別是地方戲的產生是中國戲曲的一個重要轉折階段,是各種藝術樣式的逐漸融合,也是戲曲不斷趨向成熟的標志。而戲曲從誕生至今,一路上歷經無數、吸收無數,這些歷經和吸收的,無一不是我們傳統文化本身的精華所在。戲曲通過提煉、美化、加工,全部顯現到了舞臺之上。
       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總稱,它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傳統戲劇和曲藝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璀璨明珠,融合詩歌、辭賦、詩文、繪畫、舞蹈、說唱、服飾、武術等傳統藝術精華,是各民族最富有特色的文化形式,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在民間世代相傳。
       對戲曲演員,我一直很敬畏,下的功夫是最多的,學習的時間長,年齡小,條件要求非常高,從肢體條件、聲音條件、形象等條件,缺一不可。所以人們常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戲曲從學徒學藝開始,戲曲就一直傳承著一種我們當下需要宣傳的精神文化,再不復興將要失落的民族精神。它從一招一式里,也無處不透露傳統文化的浩瀚無窮。這種對傳統文化高度匯聚的把控是一般的藝術形式所無法達到的,故而,我認為由其產生的宣傳作用與影響也應是最為可觀的。曲藝是在說法中現生身,戲曲是在現生中現身。

花燈戲《探干妹》
       云南戲劇、曲藝截止到2017年12月底,云南省共有滇劇、花燈、彝劇、白劇、傣劇、壯劇、白族吹吹腔、佤族清戲、關索戲、皮影戲、大詞戲、殺戲、端公戲、香童戲、京劇等15個傳統戲劇種類和白族大本曲、傣族章哈、壯族漁鼓、騰沖揚琴、蓮花落、昭通唱書、車燈等7個曲藝種類;全省共有四級戲曲類非遺項目82個,其中,國家級10個、省級11個、州市級23個、縣級38個;全省共有四級戲曲類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30人,其中,國家級9人、省級62人、州市級92人、縣級267人;全省共有國有戲劇曲藝院團和民間劇團劇社120個,其中,國有戲劇曲藝院團32個,民間劇團劇社88個;全省共有國有戲劇曲藝院團和民間劇團劇社從業人員2722人,其中,國有院團從業人員1037人,民間劇團劇社從業人員1685人。從這些數字上,就可經看出,從事戲曲表演的人越來越少。
二、琳瑯滿目豐富多彩
       首屆戲曲匯演劇(節)目是本民族認同,各民族喜愛,雅俗共賞,易于推廣普及的各劇種、劇團長演不衰的傳統經典劇(節)目,最能體現傳統戲劇和曲藝的藝術表現形式、民族特性和劇種特色,凸顯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戲劇元素。而且匯演劇(節)目主題鮮明,健康向上,生動質樸,形式豐富多樣,富有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講述百姓故事,反映多彩生活,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突出“一方水土一方藝”的個性特征。
       該屆傳統戲曲匯演按專業劇團與民間社團來分類。涉及到滇劇、花燈戲、傣劇、壯劇、佤族清戲、彝劇、白劇、關索戲、皮影戲、端公戲、白族吹吹腔、殺戲、大詞戲等13種傳統戲劇和傣族章哈、白族大本曲、壯族漁鼓、騰沖揚琴、蓮花落、昭通唱書等6種曲藝。分專業類與民間類,專業類設立優秀示范獎與示范獎;民間類設立優秀展演獎與展演獎。分四個專場在云南省滇劇院,兩個外場分別在官渡古鎮、南強街八十八號劇場展示。這是云南省國家級、省級傳統戲劇、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首次集中展示。
       專業劇團:有6個劇種,13個劇目:分別是滇劇1.《斬黃袍·戰城》(云南省滇劇院)、2.《五臺會兄》(玉溪市)、3.《白水灘》(曲靖市);4.花燈戲《探干妹》(云南省花燈劇院)、5.《莫愁女》(玉溪市)、6.《春燕配》(曲靖市)、7.《白扇記》(宣威市)、8.《羊作媒》(姚安縣)、9.《曬衣》(元媒縣);10.彝劇《放羊人》(大姚縣);11.白劇《十八相送》(大理州);12.壯劇《摸秋》(文山州);13.傣劇《娥并與桑洛》(德宏州)。

傣劇《娥并與桑洛》
       民間社團:有9個劇種,14個劇目,滇劇1.《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昆明市)、2.《京娘送兄》(鳳慶縣);3.花燈《官寶上學》(昆明市)、4.《墻頭記》(昆明市)、5.《霸王下山》(建水縣)、6.《老皮賭錢》(大理州);7關索戲《三英戰呂布》(澄江縣);8.殺戲《三戰劉叢》(景東縣)、9.《三戰呂布》(鎮沅縣);10.端公戲《靈官鎮臺》(鎮雄縣);11.白族吹吹腔《火燒磨房》(云龍縣);12.大詞戲《岳母刺字》(維西縣);13.皮影戲《天兵神將攻打花果山》(騰沖市);14.佤族清戲《安安送米》(騰沖市)。
       曲藝有6個曲種,分別是:1.《蓮花落》(姚安縣),2.昭通唱書《割肝救母》(昭陽區);3.白族大本曲《孟宗器竹》;4.傣族章哈《河邊》;5.壯族漁鼓《唱漁鼓》西疇縣),6.騰沖揚琴《騰越攬勝》。
       以上33個參演劇(節)目,從參加地域說,涵蓋全省14個州市,有500余名戲曲工作者,演出題材豐富、形式各異的佳品力作。本次匯演獲得云南省首屆傳統戲劇曲藝匯演“優秀示范獎”(8個),云南省滇劇院的滇劇《斬黃袍·戰城》、云南省花燈劇院的花燈戲《探干妹》、玉溪市代表隊的滇劇《五臺會兄》、文山州代表隊的壯劇《摸秋》、楚雄州代表隊的花燈戲《羊作媒》、德宏州代表隊的傣劇《娥并與桑洛》選場“定情”、曲靖市代表隊的滇劇《白水灘》、曲靖市代表隊的花燈戲《春燕配》。
       獲得云南省首屆傳統戲劇曲藝匯演“優秀匯演獎”(11個),昆明市代表隊的滇劇《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昆明市代表隊的花燈戲《墻頭記》、玉溪市代表隊的關索戲《三英戰呂布》、文山州代表隊的壯族漁鼓《唱漁鼓》、普洱市代表隊的殺戲《三戰劉從》、普洱市代表隊的殺戲《三戰呂布》、大理州代表隊的白族吹吹腔《火燒磨房》、大理州代表隊的白族大本曲《孟宗哭竹》、迪慶州代表隊的大詞戲《岳母刺字》、保山市代表隊的皮影戲《天兵神將攻打花果山》、保山市代表隊的騰沖揚琴《騰越攬勝》。
       獲得云南省首屆傳統戲劇曲藝匯演“示范獎”(5個),玉溪市代表隊的花燈戲《莫愁女》、楚雄州代表隊的彝劇《放羊人》、楚雄州代表隊的花燈戲《曬衣》、大理州代表隊的白劇《十八相送》、曲靖市代表隊的花燈戲《白扇記》。
       獲得云南省首屆傳統戲劇曲藝匯演“匯演獎”(9個)、昆明市代表隊的花燈戲《官保上學》、紅河州代表隊的花燈戲《霸王下山》、楚雄州代表隊的蓮花落《引領新時代》、昭通市代表隊的端公戲《靈官鎮臺》、昭通市代表隊的昭通唱書《割肝救母》、大理州代表隊的花燈戲《老皮賭錢》、保山市代表隊的佤族清戲《安安送米》、西雙版納州代表隊的傣族章哈《河邊》、臨滄市代表隊的滇劇《京娘送兄》。

昭通唱書《割肝救母》
       獲得云南省首屆傳統戲劇曲藝匯演“傳承獎”(18個),云南省滇劇院的滇劇《斬黃袍·戰城》、云南省花燈劇院的花燈戲《探干妹》、昆明市代表隊的滇劇《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玉溪市代表隊的滇劇《五臺會兄》、玉溪市代表隊的關索戲《三英戰呂布》、紅河州代表隊的花燈戲《霸王下山》、文山州代表隊的壯族漁鼓《唱漁鼓》、普洱市代表隊的殺戲《三戰劉從》、昭通市代表隊的端公戲《靈官鎮臺》、大理州代表隊的白族吹吹腔《火燒磨房》、大理州代表隊的白族大本曲《孟宗哭竹》、迪慶州代表隊的大詞戲《岳母刺字》、德宏州代表隊的傣劇《娥并與桑洛》選場“定情”、保山市代表隊的皮影戲《天兵神將攻打花果山》、保山市代表隊的佤族清戲《安安送米》、保山市代表隊的騰沖揚琴《騰越攬勝》、西雙版納州代表隊的傣族章哈《河邊》、曲靖市代表隊的滇劇《白水灘》。
       獲得云南省首屆傳統戲劇曲藝匯演“優秀組織獎”(6個)。云南省滇劇院代表隊、云南省花燈劇院代表隊、昆明市代表隊、大理州代表隊、普洱市代表隊、保山市代表隊。
       獲得云南省首屆傳統戲劇曲藝匯演“組織獎”(10個),昭通市代表隊、曲靖市代表隊、楚雄州代表隊、玉溪市代表隊、紅河州代表隊、文山州代表隊、西雙版納州代表隊、德宏州代表隊、迪慶州代表隊、臨滄市代表隊。
       首屆傳統戲曲的成功舉辦,對于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風采和保護成果,展現民族文化魅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以及培養壯大傳統戲劇曲藝人才隊伍,提升戲劇和曲藝服務群眾的綜合能力與水平,培育有利于戲曲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環境,形成全社會重視、關心、支持、參與戲曲藝術發展的生動局面,促進云南傳統戲劇曲藝的保護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三、傳統戲曲精彩綻放
       傳統戲劇曲藝的匯演,將有效保護傳統戲劇曲藝的生態多樣性,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培養壯大傳統戲劇曲藝傳承人才隊伍,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面傳承發展,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首場演出由省滇劇院、省花燈劇院、昆明市代表隊、玉溪市代表隊先后為觀眾獻上滇劇《斬黃袍·戰城》、《五臺會兄》、《穆桂英大破天門陣》,花燈戲《探干妹》、《官保上學》、《墻頭記》、《莫愁女》,關索戲《三英戰呂布》等8個精彩劇(節)目,集中展現了滇劇、花燈戲、關索戲等云南傳統戲劇的藝術魅力,在觀眾中引起強烈反響。演出現場,其演員的陣容、緊湊的劇情、嫻熟的表演、雄壯有力的鼓點,瞬間吸引住了臺下的觀眾們。演員們精彩的表演、行云流水的身段、高亢激昂的聲音,贏得了全場觀眾的聲聲喝彩及熱烈掌聲。
       第二臺是由紅河州代表隊、文山州代表隊、楚雄州代表隊、普洱市代表隊為觀眾獻上的花燈戲《霸王下山》《羊作媒》《曬衣》,壯劇《摸秋》,殺戲《三戰劉從》、《三戰呂布》,彝劇《放羊人》,壯族漁鼓《唱漁鼓》,蓮花落《引領新時代》等9個劇(節)目。集中呈現了花燈、殺戲、彝劇、壯劇等地方戲的魅力,也是一臺亮點頻現,精彩連連,原真文化的大薈萃。紅河州代表隊的花燈小戲《霸王下山》該戲三位演員年齡加起來已經有226歲,三人年齡最小的是72歲,最大的是78歲。特別是“大王”扮演者黃朝相(78歲),耍起大刀來得虎虎生威,寶刀不老、老當益壯;普應福的角色是旦角(男扮女裝),把劇中人物“妹妹”的柔弱、智慧發揮得演得淋漓盡致,讓觀眾忍不住為他們點贊。
       普洱市代表隊的殺戲《三戰劉從》和《三戰呂布》,讓第一次看殺戲的觀眾眼前一亮,因為從演員的裝扮、道具到唱腔都很吸引人。殺戲,又稱“正戲”、“玩燈”、“老砍刀戲”,因所演劇目多有砍砍殺殺的場面而得名,是在云南得以較好保存的一種古老而獨具民族魅力的稀有劇種,流傳于普洱鎮沅縣九甲鄉、景東花山鄉一帶。殺戲有文戲和武戲之分,武戲一般為折子戲,通常是將對將、兵對兵地開始撕殺,勝方追敗方下場后,在殺場一角唱完得勝歌便收兵。文戲一般有耍燈戲、故事戲等。此次普洱代表隊帶來的是武戲《三戰呂布》,演員全部是鎮沅縣九甲鎮果吉村的村民,在當地,村民們自發組織演殺戲,他們每年大年初三開演至小年(或十六)結束,這一個傳統活動兩百年來一直保留至今。在舞臺上一般的道具都了虛擬化,表演程式化,但這臺晚會在舞臺上用的道具實。如《霸王下山》中大王”扮演者黃朝相耍的大刀,是真的很重,傳到他手中已經是第六代,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殺戲《三戰呂布》和《三戰劉從》中的道具那都是純手工制作,從《三戰劉從》里栩栩如生的紙馬是當地的演員手工制作而成,在舞臺上真騎真打。較有味道的老腔老調地演唱、原汁原味富有地方特色,從道具、服裝、化裝、表演都給觀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散落在民間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光芒綻放,再次印證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殺戲《三戰劉從》
       第三臺是由昭通市代表隊、大理州代表隊、迪慶州代表隊、德宏州代表隊為觀眾獻上的端公戲《靈官鎮臺》、花燈戲《老皮賭錢》、白劇《十八相送》、白族吹吹腔《火燒磨房》、傣劇《娥并與桑洛》選場“定情”、大詞戲《岳母刺字》、白族大本曲《孟宗哭竹》、昭通唱《割肝救母》等8個劇(節)目。這一臺晚會風格各一,有高亢激昂的大詞戲《岳母刺字》,有陰柔唯美的傣劇《娥并與桑洛》、白族大本曲《孟宗哭竹》,有原真淳樸的端公戲《靈官鎮臺》等。特別是來自大理州云龍縣白族吹吹腔《火燒磨房》中的主演楊會池,她的表演在全省的舞臺上引起轟動。筆者在2016年做田野調查培訓時到過云龍縣功果橋鎮湯鄧村,在訪談中了解到他們對吹吹腔的熱愛和堅守,感動了我們團隊的每一位人員,他們的表演純樸,唱腔優美,在舞臺上她塑造了跋扈毒辣的“惡婆婆”喬氏的形象;李琴扮演備受婆婆虐待的兒媳王氏,以及習源淵扮演的憨態可掬又內心善良的蘭季子都被觀眾贊嘆不已。唱腔、表演可稱其達到了“無伴奏的音準,無實物的表演”的境界,尤其將吹吹腔中“小哭腔”的藝術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感人肺腑,令人震撼。
       第四臺是由保山市代表隊、西雙版納州代表隊、臨滄代表隊、曲靖代表隊為觀眾獻上的皮影戲《天兵神將攻打花果山》,佤族清戲《安安送米》,滇劇《白水灘》、《京娘送兄》,花燈戲《春燕配》、《白扇記》,傣族章哈《河邊》,騰沖揚琴《騰越攬勝》等8個劇(節)目。其中皮影戲《天兵神將攻打花果山》人氣最高,及騰沖揚琴《騰越攬勝》音樂美,表演形式豐富;花燈戲《春燕配》、《白扇記》演員的唱腔優美,唱、念、做表演細微了,而滇劇《白水灘》以精彩的打斗場面和演員扎實的基本功折服了在場的觀眾,頗受觀眾的喜愛,掌聲雷動。

騰沖揚琴《騰越攬勝》
       此次匯演,讓堅守在全省各地的戲曲工作者、傳承人們有了宣傳展示的機會,有的傳承人年逾古稀,但在今天,他們卻是不得不接下這個時代拋來的重擔,化身成肩負傳承傳統戲曲文化的、振興偉大民族精神使命的、極具時代需要的傳承者。才第一次走出村寨來到省城,第一次把自己呵護了一輩子的戲曲文化,用勝過生命保護的“財富”展現給全省的觀眾,他們要用臺步走出了他們的理想,用嗓音喊醒民族沉睡的意識,用水袖拂醒了戲曲傳承的大門,用油彩添增了五色繽紛的世界。演出帶給他們的不僅僅是機遇與榮譽,更多的是難以言說的欣慰與喜悅和油然而生的文化自豪感、自信心。   在幾天的匯演中,看了專業演員表演的大戲,也領悟了民間藝術的魅力,我為之驚嘆,從古樸、原真的民間小戲,到規范化程式化滇劇、花燈的表演,真是群英薈萃,百花爭艷。讓筆者融入到民間藝術和海洋,聽到了鄉音,看到了久圍的民間藝術。在目前戲劇不景氣的今天,國家非常重視,要振興戲劇,我們趕上了好時候。戲劇發展到今天還有目前的戲曲劇種存活,正是因為有這些熱愛戲曲藝術的傳承人及為此作出貢獻的“非遺人”的守護更有傳承人的執著堅守。
       傳統戲曲它的魅力不僅在于其精湛的舞臺表現藝術,更在于其背后深層的文化內涵的道理。作為傳統道德倫理與價值觀念的載體,傳統戲曲始終在不斷地呈現人們的美好理想與愿望,展示生活的苦難與溫馨,提供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傳遞著永不枯竭的正能量,因而能夠傳承數百年乃至上千年而生生不息。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真正理解保護和傳承傳統戲曲的重大意義。希望每個代表隊都能潛心向民間學習、向傳統學習。與其讓當代人走近傳統文化,倒不如讓傳統文化走近當代人。那就走出去吧!不要只在農村,也去更多的城市、社區、街道,上演具有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的正本大戲。戲劇跟我們今天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傳統關系最密切,戲曲一直在革新,戲曲劇種無一個沒有創新過,所以戲曲代表了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在堅守傳統傳承的同時努力創新,把傳承變成創新的傳承,把創新變成有傳承的創新。

        作者簡介

        胡榮梅,女,研究館員。榮獲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稱號、云南省突出貢獻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獎,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現任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規劃保護部主任。學術方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著述出版《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概論》《源于實踐的思考》,公開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

圖片: 胡榮梅 馬秀娟(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