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國近二十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積累了豐富的保護經驗和豐碩的理論研究成果。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為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實施10周年,由湖北長江傳媒崇文書局特邀文化學者、原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擔任主編,由呂品田、羅微、李榮啟任副主編,組織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資深專家、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相關同志共同參與編纂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辭典》將于今年適時出版。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辭典》已被列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藝術研究院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辭書類項目,并獲2020年國家出版基金支持。
該辭典全書二百八十余萬字、收錄辭條6500余條,主要涵括三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為名詞術語,包含基本概念、專業術語、制度機制、法律法規、實踐活動五類辭條,邀請劉魁立、烏丙安、朝戈金、葉濤、諸國本、徐利明、馮時、高丙中、羅桑開珠、崔樂泉等資深專家擔綱撰稿。
第二部分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辭條,包含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十類辭條。
第三部分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辭條。
第二、三部分辭條由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撰寫并請各相關領域專家審稿。
湖北長江傳媒崇文書局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的宏闊背景下,克服重重困難、采取居家辦公或線上辦公等方式,確保編校工作持續高效運轉,令人感喟。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辭典》系統地闡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概念、術語、理論、保護實踐,逐一介紹了目前已經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所有內容更新至本領域最新數據,力求全面、客觀地反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總體面貌,梳理、構建新世紀以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和保護工作的相關學術概念和基礎理論,通過豐富詳實的內容全面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經驗、理論探索和突出成就。這部大型專科辭典的出版,將填補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空白,也將為廣大讀者學習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提供寶貴資源,對進一步加強文化建設、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轉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