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寫云南,就不能只寫云南,你要寫縈索蒼山洱海云的人間盛境,流傳千年的風花雪月;你要寫沉睡于雪域之巔,掘開寒天峭壁一線生機的高寒之花——天山雪蓮;你要寫此景只應天上有的花海人間,源源不斷的滋養著26個民族繁衍生息;你也要寫26個民族齊心共建云上盛景的世代耕耘;你還要寫多民族文化共生共長、世代傳承、相互交融,共譜一曲意蘊悠長的華彩樂章;你更要寫這片峰巒迭起的高原紅土,人們用智慧與勤勞澆灌結出的累累非遺碩果;你要寫這豐碩的非遺瑰寶背后百年傳承者的堅守奉獻與創新傳承;你更要寫讓這一張張非遺名片和彩云之南名揚世界的背后,是深植云嶺大地的文化自信。
——繼5月13日觀看文化綜藝節目《非遺里的中國》云南篇有感
大型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云南篇打開了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世界大門,地域性的非遺在一個可視化動態空間實現了活態傳承與展演,破除地域性、輻射新圈層、飛入千家萬戶、邁向全世界。民族的,便是世界的。全新的舞臺視聽表達模式革新了傳統傳播非遺方式的單一性,以更高效的通俗易懂的視聽語言編織全新的非遺展演形式,讓觀眾全方位沉浸式每項非遺的前世今生,聆聽民族工匠的傳承故事,回望來時路,許下新愿景。
從傳承維度來看,該節目破除了時空、語言、圈層等的局限,利用視聽的雙重傳輸信息功能讓觀眾充分認知與感受少數民族深厚的民族底蘊。同時,奔涌而來的新時代文明,如催化劑般加速了非遺的傳播速度,不僅拓展了非遺的層次,而且更契合了現代人的審美觀念。
“云南篇”時長為一個半小時,以主持人龍洋、嘉賓單霽翔、祖峰三位不同視角觀察與沉浸式體驗云南多民族的非遺魅力,以楚雄州姚安縣光祿古鎮這一少數民族非遺集結地為舞臺,展現云南非遺在世代傳承下的創新發展。開場以熱情豪邁的西盟佤族木鼓舞拉開云南非遺的序幕,大開大合的肢體語言極富佤族活潑熱情、不拘小節的民族色彩,彰顯佤族生活底蘊,傈僳族阿尺木刮的新式舞蹈為這一幅濃墨重彩的民族華章舞出快意人生的點睛之筆,為此次彩云之行畫上完滿的句號。兩支舞蹈首尾遙相呼應,恢宏磅礴的民族舞帶動整場非遺大餐,表現出佤族與傈僳族粗獷、豪爽、能歌善舞民族性格。新一代阿尺木刮傳承者在街舞文化的涌動中得到了創新傳承的靈感,糅合了街舞肢體表達語言的舞蹈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在傳統民樂的襯托下阿尺木刮舞蹈動作的戲劇性與張力被拉滿,節奏感與活力爆棚,將節目結尾推向高潮,使人心潮澎湃又流連忘返。位于彝族人民口口相傳的回答書——曲調高亢綿長的創世史詩梅葛調,在彝族孩童的稚嫩歌聲中賦予了新生命的靈動與純凈,又在兩位梅葛調傳承長者的一問一答中感受到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和彝族人民生活的詩情畫意。一句“天上掛著彩虹落到了地上,大地上的花兒變成了五顏六色的花兒”令人心生向往,仿佛暢游在天地人間的花海之中。口口相傳的梅葛調經郭曉煒專家的十年深耕,以全新的文字曲譜形式呈現,革新并拓寬了梅葛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及傳播方式,將使梅葛調得以在信息洪流中世代相傳。同時,山人樂隊將彝族的梅葛調民樂非遺與現代流行音樂、西方交響樂相融合,不僅在曲調上增添了別具一格的風味,也讓梅葛調的表演形式富有現代性、新穎性和多元性。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民族歌舞助興后,節目將視線聚焦到飲食民生層面,快速拉近觀眾與云南人民的距離,貼近生活的真實。走街串巷之間,品味白族三道茶,領略白族的待客之道,“一苦二甜三回味”是白族獨有的茶文化,亦是白族人民人生感悟的一種具象體現。第一道為苦茶,洱海水浸煮蒼山古樹茶,味蕾品味的“苦”讓迷途的羔羊知返,千人千種苦,百樣的風花雪月,或是陽春白雪,或是下里巴人,只有品味者自身知曉,正所謂苦盡甘來,方可甘之如飴;第二道則是甜茶,由生姜、乳扇、白糖和甘草調配而成的“吃”茶,高溫蒸煮下,乳扇的甜香氣伴隨緩緩而升的水汽彌漫開來,入口即化的乳扇恰如其分地詮釋著“甘來”之意,待到功成名就之際,絕口不提來時路的艱難險阻、以及難以言表、不做聲響、奮力前進的苦,只等苦盡甘來;第三道茶是由生姜、桂皮、蜂蜜泡制而成的人生百味,嘗盡酸甜麻辣苦香,回味無窮,個中味道只有經歷了歲月洗禮的老者方能嘗盡,未經世事的少年、青年或許還需一定時間的沉淀與人生的歷練。無論是現場的三位親歷者,還是屏幕前五湖四海的觀眾,皆可在品味白族的三道茶中見自己,唯有見自己,方可見天地、見眾生。
見過眾生后,才懂回歸人間煙火氣的難能可貴。“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姚安特色非遺美食套腸讓我們走進尋常百姓人家。一刀下去滋滋冒出的肉油、嚼勁十足的肥腸在嘴里迸發咸香的火花,三兩好友,一瓶酒,一碗套腸,推杯換盞間了卻心頭事。
在鮮花詩宴中,我們足以看出云南人刻在骨子里獨屬于他們的浪漫,那就是以花入食,撫慰疲憊的心靈。人們將詩宴吃進腹中,在心中開出花來,想必是鮮花和人最好的相遇方式了。傳統的鮮花吃食融合了現代糕點制作技巧,花式創新在視覺上升華著鮮花味覺體驗,詩意的名字加上精致外形足以讓其成為爆款出圈的非遺美食。
以競賽的形式沉浸式體驗傳統的“吹槍”,從民間的農田捕鳥工具發展至民運會上的競賽項目,吹槍由田野走向了競技擂臺,成為專業、系統的比賽項目。從前認為孩童嬉戲的陀螺們竟有這深藏不露的非遺標簽,雞樅陀螺因形似雞樅菌而被命名,沙應祥作為傳承人在節目中展示了高超的拋接技巧,將打陀螺這項運動的表演性與魅力詮釋得淋漓盡致。與此同時,節目中這兩項非遺體育項目皆有青年傳承者與熱愛者打頭陣,充分表明在傳統體育項目傳承中有著不乏堅守的青年人,在守望、在傳承、在創新。
傳統技藝凝聚著民族匠人的心血與匠心。取材于自然界的獨龍毯,在獨龍族人的勤勞巧手中煥發著光芒與生機,植物色素與植物纖維的結合打造出一條條天然無污染的,精湛實用的手工藝品。
至此,《非遺里的中國》云南篇進入尾聲,節目盡可能地以極富感染力的鏡頭畫面打造一場屬于云南的非遺盛宴,在吃喝玩樂中感受多民族文化的多元魅力與多樣性,在傳承者的方言中娓娓道來每項非遺的前世今生,深入體會非遺背后的民族文化底蘊,每一個深愛它們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留住民族文化根和魂。
作者: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2022級廣播電視專業研究生 梁湘
(核稿:昆明理工大學 巴勝超、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 杜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