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嘹亮悠揚的聲聲梅葛,到熱血澎湃的阿尺木刮,從苦中回甜的白族三道茶,到巧奪天工的七彩獨龍毯……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留存著多民族繁衍生息的根譜,記錄著五彩斑斕的文化格調,講述著古老土地上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如何處理新舊融合,平衡好發展與傳承的關系?如何讓匠心雕琢的古老藝術煥發新的光彩?《非遺里的中國》云南篇讓青春記憶與歷史瑰寶相逢,讓時代脈動與古韻古香交融,讓我們看到傳承非遺更多的可能性。
轉換傳播模式——非遺與影視節目雙向賦能打造非遺傳播發展新路徑。《非遺里的中國》云南篇把鏡頭聚焦在各民族的歷史工藝,用貼近時代的創新表達,帶領觀眾走近云南的民族,走進云南的鄉野,體驗云南的氣息,感受云南的文化。每一個章節精煉地濃縮非遺的內涵與底蘊,描述非遺的歷史與現狀,為非遺傳承、文化保護續寫新篇。
傳承文化內涵——影視鏡頭搭建起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大舞臺。在節目中,我們感受梅葛的韻律,品味鮮花詩宴的浪漫,體驗烏銅走銀的神奇變化,縱情阿尺木刮的歡樂。用觀眾能夠看懂的鏡頭語言,在直播交流、表演展示、游戲體驗中,講述每一項非遺背后的故事,也讓古韻新妍的匠人精神深入老百姓的心間。
集聚青春之火——青年力量為非遺傳承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當下,非遺以其獨特的價值浸潤青年。節目中的非遺傳承人以青年居多,他們不斷改變,大膽創新,將傳統扎染與現代技術相融合,將阿尺木刮與街舞融合,將烏銅走銀結合文創產品……從青年人的獨特視角,在保留原汁原味傳統技藝的基礎上,讓非遺融入百姓生活,走向更廣闊的文化空間。青年群體在保護、傳承和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發揮年輕人的創造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才投身到非遺保護和傳承中,讓非遺與現代文化、現代技術、現代思潮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
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在挑戰與機遇并存的背景下,以傳承非遺為主基調的《非遺里的中國》云南篇記錄下云南年輕一代的責任擔當,煥發出文化與創新相契,傳承與發展共色的生機與活力。
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云南省輿情研究基地)新聞學 2022級本科 黃欽
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云南省輿情研究基地)新聞學 2021級本科 謝柯敏
(核稿: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院長 魏紅,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 杜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