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開秀,女,苗族,1950年生,昭通市彝良縣洛澤河鎮倉盈辦事處摩洛社人。朱開秀從小就隨母親學織布,但由于她家境貧寒,家中無力栽培她學織錦(苗族女孩做花衣),好不容易她父親才給她弄到幾斤羊毛,才慢慢學習做花衣。她沒有固定的師父,同苗族女孩一樣 ...
王秀芬,女,苗族,1963年生,昭通市永善縣馬楠人。初中畢業,少女時代的王秀芬與其它苗族女孩一樣,從小就隨母親織麻紡線,學習傳統紡織技術。苗族民間紡織程序復雜而精細,需從種麻開始,經打麻,紡線,織布,熬制染料,染線上色,織錦,點臘煮染,刺繡 ...
楊永芝,女,苗族,1956年生,昭通市鎮雄縣烏峰鎮人民巷農資公司家屬宿舍。自幼喜愛刺繡,挑花,裁剪民族服飾和苗族臘染。在她年幼時就常見其母縫制衣服,刺繡挑花,很是好看,每當母親做時她就認真看,認真學,年復一年,不斷的學習,不停地實踐,她終于 ...
楊連芝,女,苗族,1950年生,昭通市威信縣雙河苗族鄉伴河竹林社人。從小受母親的影響,5歲就拿針,12歲起學習剪紙,繪圖案,點臘,待出嫁前就被周圍十里八村的人稱為“巧姑娘”。承后在母親的指導下進行臘染圖案的設計,在她完全掌握了本民族的挑花刺 ...
姜崇英,女,1938年生于昆明,昭通市灑漁鄉大橋村十八社,她小時在昆明讀書,17歲時考入昆明市花燈劇團,19歲調昆鋼當工人,1962年隨丈夫回昭通灑漁鄉務農。她從小就喜愛剪紙藝術,年輕時常給朋友們剪這剪那,上世紀80年代,她有幸參加地區群藝 ...
聶建榮,男,1966年生,曲靖市麒麟區越州鎮東門街人。16歲時參加村里組織的業余文藝宣傳隊,吹、拉、彈、唱皆能,尤其對吹哨吶感興趣,由于經常參加當地祭奠亡靈的吹奏活動,逐對村里用于喪事的紙扎發生興趣,現已從事紙扎多年,以扎搖錢樹(又叫“調錢 ...
李瓊美,女,1950年生,曲靖市麒麟三寶鎮五聯辦事處羅漢山村人。自幼隨母親學習刺繡,代表作為扎繡,主要是新婚洞房中帳簾垂吊飾品,吊在婚慶帳簾的兩頭,這中扎繡飾品可以根據民間的傳說和作者自己的想象,扎繡出“嫦娥奔月”“紅樓夢”“花好月圓”等圖 ...
羅澄秋,男,1915年生,曲靖市陸良縣東門北小街23號。由于小的時候家庭困難,考上學校都讀不起,便到昆明做學徒學裁縫,其師傅是演戲并改行做服裝的,他不但向師傅學習剪裁縫紉等做服裝的手藝,也一面跟師傅學唱戲。由于他少時跟隨父親學過祖上傳下的畫 ...
李護珍,女,1922年生,曲靖市宣威市榕城鎮東門下城腳84號。12歲開始學剪紙,做針線活,中年喪夫,為撫育兩個兒子,全靠剪紙刺繡維持生計。經不斷努力,技藝日精,名氣大增,所做各類手工藝品供不應求,為使所剪花樣更受人喜愛,常常仔細觀察各類花鳥 ...
繆婉珍,女,漢族,1925年生,曲靖市宣威市榕城鎮下保街251-1號。從小喜愛做針線活挑花刺繡等,常琢磨如何做得更好,逐漸對繪畫產生了興趣,但由于受當時落后的社會條件的限制,她只好用根棍子在地上比畫,畫得多了一個個形象就爛熟于心,她做的魚鞋 ...
組織機構 主管: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