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元明,男,壯族,1951年生,紅河洲瀘西縣永安鎮(zhèn)法依村小彩寨人。陶元明自幼聰慧,善于學習,十幾歲就開始向長輩學習銅鼓舞,日積月累,銅鼓舞的套路基本掌握。每逢節(jié)慶或過年以有其他祭祀活動,都邀請請他參加跳銅鼓舞。銅鼓被人們視為神鼓而受祭拜,銅 ...
王測新,男,1931年生,哈尼族,紅河州綠春縣大小溝鄉(xiāng)龍寨村人。自幼喜好本民族舞蹈,虛心學習,掌握了《同尼尼》,意為扭動身體跳舞,也稱猴子舞,是多重性舞蹈。每逢村寨節(jié)慶,村中男女老少自發(fā)聚集在較平寬的地方盡情扭跳。《同尼尼》廣泛用于喜事,喪 ...
楊魯沖,女,1954年生,彝族,紅河州綠春縣中孔鄉(xiāng)土嘎村人。17歲開始跟老藝人白金柏學習彝族鼓舞,經(jīng)多年的積累,熟練掌握了彝族鼓舞的技能。具有代表性的《彝族豐收鼓舞》是兩人在鼓前對面雙手掄捧,邊擊邊跳。舞蹈有36套,每套舞蹈變一種鼓點,即“ ...
張龍嘎,男,1936年生,哈尼族,紅河州綠春縣龍奎鄉(xiāng)下子雄村人。15歲時自費到元陽投師學藝,熟練掌握了扇舞,樂作舞、銅錢舞,三節(jié)棍等表演藝術(shù)。《棕扇舞》是哈尼族的喪事舞蹈,用棕葉做扇,雙手持扇舞蹈,舞蹈時可隨著情緒的變化動作加以夸張,在鼓鑼 ...
羅素芬,女,1945年生,傣族,紅河州金平自治縣勐拉鄉(xiāng)新勐村民委員會下勐村。13歲時,一心想?yún)⒓痈鞣N文藝活動,每每村里組織文藝活動都要爭取參加。雖然沒有專門的師傅傳授,但長期的堅持和實踐,基本上掌握了勐拉河壩乃至越南的勐梭、勐萊傣族擁有的一 ...
石忠明,男,1957年生,彝族,紅河州彌勒縣西一鎮(zhèn)油乍村民委員會蘭泥箐村。15歲開始拜師學藝,他聰明好學,20歲已學會自做(霸王鞭、刀叉、小三弦等)舞蹈道具。無論三弦的彈奏,跳月的旋轉(zhuǎn),他總是激情沛然,動作剛健。無論是阿細的《跳月》抑或是《 ...
黃正武,男,彝族,1945年出生,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板侖鄉(xiāng)龍洋村委會龍中村小組人。彝族銅鼓舞、木鼓舞和竹竿舞代表性傳承人。黃正武14歲跟隨父親學跳銅鼓舞,后隨村中老藝人黃玉忠等學習葫蘆笙舞、木鼓舞和竹竿舞,在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中,他的舞 ...
王國祥,男,1938年生,壯族,文山州硯山縣平遠鎮(zhèn)大興村。14歲時跟本村長者王炳昆和王天佑學壯族祭祀性舞蹈,經(jīng)過幾年的學習,掌握了本族民俗活動及儀式的技能。改革開放后,王國祥大膽將《草人舞》這一祭祀性舞蹈改編搬上了舞臺,參加了州縣民族文藝匯 ...
楊應軍,男,1953年生,彝族,文山州西疇縣雞街鄉(xiāng)海子村公所曼龍村。自幼跟隨其父學習跳花倮民間葫蘆笙舞,吹葫蘆和弦子的演奏。是曼龍村民間葫蘆笙舞和弦子舞的領(lǐng)舞者。曾參加過首屆文山藝術(shù)節(jié)和西疇民族節(jié),烏骨雞節(jié),帶領(lǐng)表演的民族葫蘆笙舞和弦子舞, ...
曹永強,男,1941年生,壯族,文山州硯山縣臘羊革村。14歲時就跟儂國康學壯族《棒棒燈》舞,經(jīng)過幾十年的繼承與發(fā)展,現(xiàn)在已成了為該舞的傳承人及組織者。他了解其歷史淵源,并大膽對《棒棒燈》這一祭祀性舞蹈進行改編,搬上舞臺,參加州縣民族文藝匯演 ...
組織機構(gòu) 主管: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云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