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仙君,女1952年生,傈僳族,迪慶州維西縣葉枝鄉新洛米俄巴村。葉枝是有名的傈僳族音樂舞蹈之鄉,這里傳承作一種其他傈僳族地區沒有的古老而獨特的歌舞“阿尺目刮”(意為山羊的歌)。余仙君從小就跟在大人的身后模仿他們唱歌和舞蹈。又拜村中有名的調子 ...
楊慶科,男,1939年生,藏族,迪慶州香格里拉縣建塘鎮吾呂社。母親是一個能歌善舞者,外公是當時有名的民間歌手,通曉藏漢文化風俗禮儀,他從小時就受母親和外公的影響,外公將藏民族豐富的民間歌謠、古老鍋莊、藏婚習俗禮儀和茶歌,都傳授給他。他認真學 ...
李仕達,男,1945年生,傈傈族,迪慶州香格里拉縣興農村。李家的幾兄弟自幼就跟父親學習琵琶(傈傈族稱吉資)、三弦(傈傈族稱起本)等樂器演奏,并且能制作。傈傈族民歌分為古歌,情歌,賽歌,祭歌,喪歌,頌歌等六類。跳戛是集體歌舞,男女老少均可參加 ...
孔建英,女,獨龍族,1931年生,怒江州貢山縣茨開鎮滿支村委會克力當村。從小喜愛民歌演唱,憑良好的記憶記下了老一輩傳唱的獨龍族民歌。田邊地角、砍柴燒荒、野菜菜擷、織毯紡線這些都是她學習民歌的地方。每當村里喜慶節日舉行剽牛祭天的時候,她總是一 ...
李漢良,男,怒族,1957年生,怒江州貢山縣丙中洛鄉雙拉村。他非常喜愛本民族民間音樂舞蹈,18歲師從于德瑪容得者絲(106歲怒族)學藝,系統地學習了怒族民間歌舞。經過20多年的學習積累,已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怒族民間藝術家。他善于表演的民間舞蹈 ...
鄧四垮,男,傈僳族,1950年生,怒江州福貢縣上帕鎮衣塊比村。很小即對本民族民歌,樂器發生了濃厚的興趣,16歲開始拜師學藝,憑借天生的素質和后天的勤奮,進步很快,從他彈奏的曲目中能充分反映傈僳族從狩獵、游牧、遷徒逐步轉為農耕生產的過程和情景 ...
曹福昌,男,彝族俐侎人,1958年生,臨滄市永德縣烏木龍鄉天生橋村。相傳俐侎人在300多年前從景東遷徒至烏木龍窩索洼定居,有本民族的語言,無文字,現主要居住烏木龍鄉,人口12萬余人。曹福昌自幼受習俗的影響,對本民族民間歌調產生好感和興趣,未 ...
田葉拉,女,佤族,1934年生,臨滄市滄源縣巖帥鎮巖帥大寨。她從小就喜歡佤族唱佤族調子,跟著寨子里的老人學唱,長大后就自然形成了大寨歌手。每逢新春佳節,操辦喜事,就請她去唱調,由于她的歌聲好,老人和小孩都喜歡聽她的歌,她也樂意唱,因此,受到 ...
肖尼勒,男,1945年生,佤族,臨滄市滄源縣永和村羊八嘎組。從小就喜歡彈三弦,口弦等,并學會了佤族的許多民間歌調,他就用三弦、口弦來彈,藝術上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每逢佳節,他就帶領群眾在寨子里打歌,彈三弦領舞,受到人們的尊敬。1964年,肖 ...
李富強,男,1933年生,彝族,楚雄州雙柏縣安龍堡鄉青香樹迷此姆林人。自幼受父輩影響,與四弦結下了不解之緣,13歲掌握了四弦的基本彈奏技巧和四弦舞蹈的動作要領。1956年首次在北京舞臺上將彝族四弦舞介紹給首都觀眾。李富強會彈會跳的四弦舞臺曲 ...
組織機構 主管: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