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會,女,1939年生,文山州廣南縣蓮城鎮果者村。小時候就開始學唱壯族山歌廣南調,14歲拜師老藝人學習山歌及歌詞創作,在田間地頭勞動或者休息時演唱山歌,上山打柴也唱,小伙伴集會時對唱,在民間節日更是大唱特唱,有時遇到好對手(歌手)一唱就是 ...
王忠林,男,苗族,1955年生,文山州富寧縣清華鎮巖納村委會竹保村。8歲跟父親學吹蘆笙,從簡單的《開天辟地》苗語,到較難的祭祀用蘆笙曲,蘆笙曲調紅、白事4排4組曲子,每組30-50支不等,燒靈的3排3組,共100多首,總計200多首蘆笙曲。 ...
張玉先,男,彝族,1947年生,文山州邱北縣雙龍營鎮仙人洞村。12歲開始師從本村老藝人李自林師傅學習三胡演奏,成為第三代傳人。由于他學藝刻苦,技藝精湛,成為當地有名的民間器樂演奏藝人。曾多次參加州、縣、鄉(鎮)文藝表演獲得好評。在仙人洞村民 ...
王國春,男,壯族,1954年生。文山州邱北縣八道哨鄉大矣堵村。他自幼勤奮好學,熟練演奏巴烏、笛子、嗩吶等多種樂器,其中以壯族特有樂器六眼雙巴烏最為見長。他還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雕刻工匠。他自十七八歲開始跟隨王恩入學習巴烏吹奏。由于刻苦鉆研,三四 ...
何彥流,男,壯族,1945年生,文山州富寧縣板倉鄉板倉村老街。何彥流14歲跟老藝人學習民歌演唱和學唱壯劇,學習的民歌主要是郎恒山歌,以一至二個曲調,根據歌詞的內容不同而加以不同裝飾音。他在壯劇中主演老生。年青時跟村村寨寨的姑娘小伙對情歌,在 ...
燕鵬林,男,1940年生,彝族,普洱市思茅鎮南正街50號。燕鵬林雖為盲人,但他一生衷愛藝術,追求藝術。他擅長二胡、楊琴演奏。1953年向住思茅部隊的董桑學習二胡演奏,又拜墨江關為伍、云南藝術學院教授林之音(已故)為師學習二胡演奏技法,經過長 ...
普喬生,男,1942年生,彝族,普洱市思茅區南屏鎮高家寨。自13歲左右開始跟隨師傅普小老學習小三弦彈奏和唱歌,在長期的演出活動中和村寨喜慶節嫁文化娛樂活動中,總結摸索了《鷺鷥伸腳》、《彝家二換腳》、《扭老灌騰》、《順江跑》、《思念調》、《勐 ...
巖格老,男,1950年生,佤族,普洱市孟連縣臘壘鄉海東村龍甩社。巖格老在17歲時組織村里小孩唱歌跳舞,后成立業余宣傳隊,他開始了音樂舞蹈的創作生涯,他帶領宣傳隊將歌舞節目義務送到周圍的村村寨寨,豐富了當地各族群眾的文藝生活,受到了歡迎和好評 ...
李米戈,女,1955年生,哈民族,普洱市江城縣曲水鄉怒那村石門坎社。從13歲開始學習哈尼族民歌和傳統民間舞蹈,民歌大多是母親所授,舞蹈則是姐妹們互相學習和看“大人們”跳的時掌握的。通過長期的學習、摸索和積累,迄今已較完整地掌握了流傳在當地的 ...
白皮哲,男,1924年生,哈民族,普洱市江城縣曲水鄉怒那村趕馬寨。在父母的教授培養和前輩影響下,他從10歲起便開始自學地嚕、竹簫的吹奏,15歲左右學習民間歌舞和民歌曲調,逐漸學習掌握了地嚕、竹簫等器樂的演奏技法和《愛情調》、《勞動調》、《尊 ...
組織機構 主管: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