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忠,彝族阿細人,男,1964年8月生,現年46歲,彌勒縣西一鎮三棵樹村人,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跳月高手,當地人稱“跳舞比婆”。楊文忠自幼生活在阿細山寨,受阿細傳統文化薰陶,對《阿細跳月》等阿細民間歌舞十分喜愛,興趣濃厚。12歲時師從本村民間 ...
張飛(德昂族名字為巖翁),男,德昂族,1976年生于瑞麗市勐秀鄉勐秀村委會南桑村民小組,小學畢業,懂漢文,會講傣話、景頗語,精通德昂話。張飛小學在瑞麗市勐秀鄉回崩小學讀書,畢業后回家務農。因個人愛好,從小便學習德昂歌舞,并表現出了他對歌舞過 ...
張德和,女,白族,1915年生,大理州劍川縣金華鎮,定居昆明。白族風俗每年端午節為避邪納吉,家家戶戶自做或購買裝有艾草的布扎香包給小孩,或掛于帳邊床頭。張德和早年因生計制作布扎飾品和童鞋童帽,端午節期間在集市上出售以補貼生活。解放后由于有了 ...
袁獄蘭,女,1918年生,昆明市呈貢縣馬金鋪鄉小當村。其祖父是風水先生,教她很多民俗風情的知識。年青時丈夫就去世,迫于生計,自學剪紙,繡花,彩扎,給人畫圍腰,畫鞋墊,鞋子,帳沿等紋樣,至今已有60多年。有豐富的民間剪紙,繡花繪圖樣的創作經驗 ...
鄭其寬,男,1919年生,昆明市呈貢縣吳家營鄉鄭家營村。呈貢農村流行圣賢畫,圣賢畫畫有佛、道、儒等教的圣賢和財神,掛于家中,以代替中堂天地國親師之位,以表示對佛道儒三教和各路傳說中的圣賢的遵敬禮拜。使用時要開光,神靈才具神氣。鄭其寬幼時在父 ...
代宗義,男,1942年生,昆明市祿勸縣皎西鄉長麥地辦事處代家村。染制羊毛花氈是代宗義家祖傳的絕技,從清末開始,到他已是第四代傳人。他從13歲開始學習至今從不間斷。羊毛氈是當地用羊毛搟制的一種生活用品,有防潮耐用的特點,深受人們喜愛,為了使色 ...
陳國穩,女,1958年生,昆明市祿勸縣撒營盤鎮撒老烏辦事處梅家村人。她15、6歲便會刺繡各種飾品,后又學繪制圖案,幾十年來不間斷的繪制,練就了一手過硬的繪制圖案的本領,可根據顧客的要求繪制不同的圖案,一氣呵成,從起筆到收筆,無一筆改動,繪制 ...
刀曙明,男,傣族,1934年生,西雙版納州勐??h景竜村。傣族是全民信教的民族,男孩在七、八歲時都要進佛寺當和尚,接受本民族文化的教育,否則會被人看不起,刀曙明也不例外,在讀了兩年小學之后就進入緬寺當和尚,學習老傣文,20歲時升為二佛爺,25 ...
李云新,男,白族,1926年生,大理市喜洲。他家祖輩就以彩扎和為紅白喜事吹奏為生,至今已是五代傳承。喜州的彩扎有悠久傳統,當地幾大姓為擺闊爭奇斗勝,受其影響,李家五代均為彩扎之冠。每適火把節,七月半等節日和紅白喜事等,各村的群眾就會找上門來 ...
寸發標,男,白族,1962年生,大理州鶴慶縣新華村。出生于金屬加工工藝世家,是第六代傳人。他從小就對手工藝制作耳濡目染,16歲正式隨父親走南闖北做活,學手藝,先后走遍云南省,到過貴州、寧夏、甘肅、陜西、西藏。1987年被西藏民政廳福利企業總 ...
組織機構 主管: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