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水腰舟,又稱渡水葫蘆,葫蘆舟。我省對渡水腰舟的研究,源于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符策超1990年的一次下鄉考察。之后十幾年來,符策超一直留心關注渡水腰舟的發展演變。去年8月份,渡水腰舟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向國家"申遺"。在"申遺"的過程中...
詳細內容蘭州市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在1月9日召開的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上,蘭州水車、鼓子及永登皮影的傳承人共4名藝人分別獲得了3600元、4800元不等的生活、醫療補貼,成為蘭州市全面展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以來,首批獲得此項補貼...
詳細內容日前,四川省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批準了北川羌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報送的《北川羌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為搶救和保護此次地震災害中的北川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法制保障。《條例》要求有關部門將“對即將消失的有重要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詳細內容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 1927年夏天,詩人戴望舒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寫下了這首充滿迷惘和朦朧的詩作。孤獨彷徨在雨巷里的油紙傘也成為一個獨特...
詳細內容汶川縣既是“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羌繡之鄉”,也是動物活化石——大熊貓的故鄉。這里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有著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 大禹故鄉:“三過汶川而不入” 大禹,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朝代——夏王朝的開創者,“大禹治水”的故事婦孺...
詳細內容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于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采藥,以雄黃酒灑墻壁...
詳細內容“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句賦予羌笛的意味未免悲涼、肅殺,但因詩句流傳甚廣,羌族這個古老的民族也因此廣為人知。與羌笛這種古老的樂器一樣,羌族的刺繡、剪紙、碉樓等民間藝術形式同是羌族文化的形象載體,是這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風俗習慣、生...
詳細內容2004年我國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2006年國務院正式頒發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半月談記者從今年兩會現場了解到,不少代表、委員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搶救問題聯名提交議案、提案,或在小組討論會上提...
詳細內容昨天上午,西安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西安市首批3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西安不少特色小吃制作工藝榜上有名。 昨天審議通過的33項西安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分為傳統音樂、民間文學、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技藝、傳統醫藥...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