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馬舞是一種廣泛流傳于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縣壯族村寨的傳統喪葬祭祀舞蹈。壯族先民崇拜祖先,深受道教影響,每當老人去世,均要組織喪葬祭祀活動,請舞隊跳紙馬舞,用來超度亡靈、安祖和驅鬼。紙馬舞一般由跳紙馬舞、舞獅子、趕小鬼等藝術形式進行綜合表 ...
昭通四筒鼓舞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又稱“跳鼓”、“跳喪鼓”,流傳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陽區漢族居住的農村,是由男性集體演跳的喪葬舞蹈。因舞者四人身挎“筒鼓”擊之、舞之而得名。據《周禮》記載:“以路鼓鼓鬼享”,鄭玄注為:“四面鼓也,享宗廟時用之 ...
白象舞、馬鹿舞是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思茅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傣族民間用于喜慶祈福場合的道具舞。每逢潑水節等民間節慶活動,人們都要扎白象、馬鹿跳舞,以祈求上蒼保佑風調雨順。白象舞道具造型分白牙白象和紅牙白象兩類,舞蹈意義相同。馬鹿 ...
甩發舞,佤語叫“稿西尾嘿”,是流傳于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董鎮永和社區(永茸寨)、班老鄉納勐村的佤族(布繞支系)民間女子舞蹈。相傳甩發舞是500多年前一個叫葉帶的佤族姑娘首創的。傳說葉帶與佤族小伙子巖奇相愛,一天,他們相約到山箐里找竹筍,竹 ...
刀舞是從景頗族遠古時代流傳下來,由格斗刀術演變而成,歷史悠久,但其淵源已無從考證。主要流傳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景頗族聚居區。景頗族刀舞,景頗語稱“閃欠戈”,是景頗族民間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舞種之一,是剛勁有力的男性舞蹈,不受時間、地點 ...
陸良縣大三弦舞曲靖市陸良縣小百戶鎮打鼓村彝族撒尼人的大三弦舞世代流傳,無具體起源時代可查。彝族大三弦舞主要是人們在節慶時和勞動之余跳的一種集體舞。小伙子們在天黑后挎上三弦,見景生情,邊彈邊唱,在寨中邀請舞伴。人們聽到傳出的琴聲和掌聲后,就會 ...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傣族象腳鼓舞流行于德宏州盈江縣、瑞麗市等傣族聚居村寨。象腳鼓的歷史悠久,有關鼓和舞蹈的民間傳說甚多,屬于祭祀性兼歡慶性的舞蹈。作為當地傣族的一種傳統文化形式,象腳鼓舞表現了傣族人民勤勞善良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熱情堅毅 ...
哈尼族棕扇舞是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之一,流行于元江羊街鄉那諾街哈尼族聚居地。舞蹈的起源與古老的狩獵采集生活和祭祀活動有關,從模仿狩獵中的禽獸飛躍奔跑和表現獵人凱旋歸來的心情,到表現手拿棕扇驅鬼祭神的場 ...
峨山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流傳于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的彝族村寨。在雙江鎮、小街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大龍潭鄉、富良棚鄉、岔河鄉,均有大量的彝族花鼓舞分布,并有經常性活動。花鼓舞于清末(1898年)傳入峨山,民國時期在全縣普及。 ...
達比亞舞是怒族具有代表性的舞種之一,流傳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等縣怒族村寨。“達比亞”是怒族的傳統彈撥樂器,外形似琵琶、三弦。達比亞舞即是以“達比亞”樂器名稱命名的舞蹈。達比亞舞以舞者邊彈邊舞為特征,有近百個套路,表現題材十分廣泛。有反映怒 ...
組織機構 主管: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