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謠《陽溫暾小引》又名《吹煙調》,約成于清道光年間,流傳于騰沖縣和順鎮一帶。和順古名陽溫暾,地處騰沖通往緬甸的交通要沖,是有名的僑鄉。旅居國外的和順人在外拼搏奮斗,企盼落葉歸根,對故土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陽溫暾小引》是后人實錄當年滇西邊地 ...
納西族白沙細樂又名“崩時細哩”、“別時細梨”、“別時謝禮”。流傳于麗江市古城區和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據唐《蠻書》載,納西族先民“俗好飲酒歌舞”。白沙細樂作為納西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納西先民創制的一部器樂、聲樂及舞蹈相結合的古典音樂套曲。 ...
普米族樂器四弦本民族稱為“比柏”,主要用作普米族集體歌舞“搓蹉”的伴奏,普遍流傳于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河西鄉、通甸鎮、金頂鎮、啦井鎮、石登鄉、營盤鎮等普米族地區。四弦歷史已無從考證,民間流傳著多種傳說故事。普米族四弦在形制、制作工藝、定弦、 ...
布朗族主要聚居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及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其余散居于云縣、永德、雙江、施甸、墨江等縣。勐海縣布朗山鄉、西定鄉、勐滿鎮、打洛鎮等地的布朗族民歌稱為“布朗調”,有5種基本曲調:“索”、“甚”、“拽”、“宰”和“團曼”。其 ...
昆明調流行于昆明市區及呈貢、晉寧等滇池周圍的漢族地區,昆明附近部分少數民族中亦有傳唱。昆明調泛指這一地區的漢族山歌、小調,民間有調子、民歌等多種稱謂。昆明調多在山野田間歌唱,一般不受季節限制。除平時及插秧、薅秧時節的田間對唱外,大規模的歌唱 ...
怒族是一個熱愛生活、能歌善舞的民族,其傳統的民間文藝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福貢縣匹河鄉怒族中流傳的民間歌曲“哦得得”,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相互表達感情時不可缺少的曲調。“哦得得”有“哦得得一”、“哦得得二”、“哦得得三”等不同的小調,有多種唱 ...
獨龍族聚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及相鄰地帶,歷史上長期處于與外界隔絕的狀態,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他們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各種藝術形式。其中,民歌是一重要類別,很多獨龍族的史詩、神話、傳話、故事、歌謠等,都是通過歌唱的方 ...
阿昌族歷史悠久,人口3.2萬,其中1.2萬人居住在梁河縣。阿昌族民歌種類繁多,許多歌種在曲調、歌唱形式等方面獨具特色。按體裁劃分,阿昌族民歌有山歌、敘事歌、禮俗歌、祭祀歌和舞蹈歌等種類。山歌是男女青年情歌對唱的主要曲調,稱為“扎尼斯腦克”山 ...
通海縣洞經音樂通海洞經音樂始于清康熙晚期至乾隆年間,最早為“朝山會”,之后是“桂香會”,當時就十分興盛,曾有“冠冕南州”之譽稱。清同治、光緒至民國時期,又先后出現了五圣會、同文會、圣文學、振文學、興文學、崇圣學、妙善學等十多個洞經會樂社組織 ...
東巴舞是納西族舞蹈,主要流傳在麗江市古城區和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有近100種套路。《東巴舞譜》是用納西象形文字系統、詳盡記錄和描述東巴舞蹈動作的一種典籍,迄今共發現6冊,共記錄了52種東巴舞的跳法及相關文化信息。有舞譜記錄的東巴舞有以下4種類 ...
組織機構 主管: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