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榮仙,女,1927年生,玉溪市通海縣城文廟街11號。自幼喜好音樂,在家自學胡琴、笛子,對器樂有了一定的基礎。1941年,林榮仙組織了18名妙齡少女,請張家雄老師教曲牌,張云濤老師教音樂曲譜,于1942年正式成立了妙善女子洞經會,首次在三元 ...
王桂英,女,1928年生。玉溪市通海縣。從小喜愛音樂,自學樂器。1941年由王桂英、林榮仙、趙素琴等18個未婚的妙齡少女發起組織了一個音樂愛好者的組織,請了洞經藝人張家雄、張云濤兩位老師來教授音樂,大家按月交學費。張家雄教授曲牌、張云濤教樂 ...
胡崇榮,男,1915年生,玉溪市通海縣城通印職工宿舍。1930年被吸收加入通海縣城的《同文會》根跟張廷彬師傅學習洞經音樂,16歲開始登臺演奏。初學嗩吶,后學二胡、三弦、打擊樂兼演唱。自1932年起縣城每年的祭祀活動演奏洞經音樂,一直到194 ...
候老走,男,1910年生,苗族,紅河州金平縣銅廠鄉董棕河村。父親是當地的蘆笙高手,他所有用蘆笙吹奏經文的知識和乃至技能多由父親傳授。16歲開始跟父親學習吹奏蘆笙,學祭祀活動中的蘆笙吹奏內容和方法。17歲開始跟著老人一起辦事(即各種祭祀活動) ...
李李五,男,1929年生,彝族,紅河州紅河縣阿扎河鄉垤施村委會垤施上寨一社,世世代代都是勤耕務農。李李五從小喜愛自己的民族音樂、舞蹈。到13歲時和村寨里的大哥、大叔們在夜幕里一個音一個指法和一個舞蹈動作反復學習反復琢磨,到15歲已能演奏演唱 ...
白阿發,男,1931年生,哈尼族,紅河州綠春縣大興鎮大鎮村。白阿發從13歲開始趕馬,在趕馬旅途中,不斷跟別人學唱哈尼族的“阿哧”,“拉巴”,學彈三弦,逐漸地學會了唱“阿哧”,“拉巴”,彈奏三弦的技藝。他性格活潑,開朗,他唱歌聲情并茂,激情奔 ...
白窩嘎,男,1942年生,哈尼族,紅河州綠春縣大黑山鄉沙底村。白窩嘎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哈尼族的“莫批”。他從小耳濡目染,逐漸學會哈尼族大小山歌和“哈巴”。長大成人后,其藝逐漸成熟,特精于哈巴,并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白窩嘎從小對本民族的民間藝術 ...
班富雄,男,1934年生,壯族,文山州富寧縣歸朝鎮孟村。1962年在考上文山師范,因家庭成份是地主,只能回家務農。17歲時就隨其父學唱學演“哎依呀”“哎的呶”和粵劇。從1963年女人開始參加演戲,當時三合班的成員就有48人,在孟村三合戲班, ...
龍三籠,男,1936年生,傣族,普洱市孟連縣勐馬鎮芒郎村。14歲拜來自緬甸大勐養的樂師巖混為師,學習彈“定”(琴)、拉“多羅”(類似二胡)。他天資聰穎,勤學苦練,學成出師后,每逢節慶、賀新房等都被請去演奏助興,深受當地群眾的好評和喜愛,成為 ...
李堂永,男,1954年生,哈尼族,普洱市寧洱縣梅子鄉永勝村。15歲向本村人白公學習吹葫蘆笙,20歲前后學習吹長短號,在家鄉一帶是有名的蘆笙、嗩吶王和文化娛樂活動積極分子。經常為家鄉父老的喜慶節嫁而歡鬧鼓吹,先后參加思茅地區組織的“民族團結誓 ...
組織機構 主管: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