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白族民居彩繪普遍流行于大理市及周邊白族地區。白族建筑彩繪是在建造王宮、寺廟的過程中,工匠對建筑進行一定的裝飾繪畫基礎上產生的。《南詔圖傳》中的“修廊曲廡”圖表明了南詔、大理國是白族建筑中開始廣泛采用彩繪的時期。后經元、明、清幾代的發展 ...
關索戲系云南儺戲劇種,屬軍儺范疇,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流傳于玉溪市澄江縣陽宗鎮小屯村。小屯原名先鋒營,相傳諸葛亮平定南中時,命關羽之子關索為先鋒,后屯兵于小屯村。故有關索戲是隨軍傳入澄江之說。小屯村的關索戲,舊時每三年才演出一次,即當年 ...
昭通端公戲是古老的云南民間儀式戲曲劇種之一,流傳于昭通市鎮雄、彝良、大關、鹽津、巧家、永善、威信、綏江、昭陽等縣區的偏遠山區,主要在慶菩薩、慶壇、打儺、陽戲及齋醮等儀式活動中演出,因由端公表演而名。據端公法名譜系及口碑資料記載,端公戲約于明 ...
彌渡花燈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的花燈起源較早,盛于清末民初,普及于新中國成立初期。彌渡花燈歌舞總體分為“太平花燈”和“元宵花燈”兩種,具有自娛性、娛他性、祈神求福性等共同特征。其表現形式有“團場燈”、“門戶燈”和“過街燈”。彌渡縣村村有燈班, ...
嵩明花燈作為云南花燈主要流傳地之一,嵩明的傳統花燈活動十分興盛,據史料記載有超過200個村寨曾有花燈活動。除元宵燈會期間的表演外,嵩明花燈還在各種民間廟會中匯聚表演,燈期長達一二個月。嵩明花燈的表演形式多樣,民間習慣分為“團場”和“坐場”兩 ...
元謀花燈元謀花燈是以民間歌舞為基礎,吸收外來劇種、劇目、音樂、表演形式,融合地方山歌、小調和民間舞蹈而逐漸形成的地方劇種。元謀花燈形成于明洪武年間,發展成熟于明末清初。民國時期,全縣有39個燈社,每年春節都在鄰近村社巡回演出,演出劇目達11 ...
姚安花燈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的花燈有史可查的最早時間為明代,流傳較廣。無特定的傳人和編創,靠父母輩的言傳身教、年輕人耳濡目染,代代相傳至今。花燈演出通常在春節期間,由農民組織玩燈班子前往各村各戶去表演。姚安花燈以“拉花”和“牛歌”為主要內容 ...
建水花燈云南花燈是由明清小曲和云南民間音樂、歌舞、方言音調結合而形成、發展起來的一個漢族地方戲曲劇種。在云南由于各民族共居,形成了云南花燈的多支派特色。以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岔科鄉白云村、普雄鄉塔瓦、南莊羊街為代表的彝族花燈,是云南花 ...
宜良滇劇昆明市宜良縣滇劇演出的年代較早。據《曲靖地區戲曲志》記載,清末民初,宜良縣就有陳維純組建的滇劇班子,主要演折子戲,也演出根據民間故事改編的條綱戲。由于演出活動較頻繁,就在當地培養了一大批滇劇藝人。1953年,宜良成立了“協興滇劇社” ...
彝劇主要流傳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內的彝族聚居地區和云南省內部分彝族自治縣。彝族最早的戲劇演出活動始于1947年,原楚雄州大姚縣直苴鄉(現屬永仁縣)小學教師用彝族歌舞編演過節目,但未普及。新中國建立后,一批革命歌曲和文藝節目傳入彝族地區,一些有 ...
組織機構 主管: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