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舞蹈“刮克”又稱“打轉舞”,可意譯為“歡樂跳”。分支較多,流傳于怒江大峽谷福貢縣、瀘水縣的傈僳族村寨,是傈僳族傳統的娛樂性集體舞蹈。瀘水縣的“刮克”舞多以“生產舞”為基調,表現形式與福貢縣“刮克”舞大同小異。“刮克”可分“其本刮克”和 ...
“搓蹉”為普米族語,“搓”意為(這種)舞,“蹉”意為跳,即“跳(這種)舞”之意。舞時,以四弦琴伴奏,領舞者拍擊羊皮,起到擊鼓伴奏的效果,因此又稱“羊皮舞”。此外,還有“四弦舞”、“普米鍋莊”之稱。主要流傳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 ...
“大鼓舞”基諾語為“厄扯鍋”、“司土鍋”,“司土”意為“大鼓”,“鍋”即“跳”之意。流傳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大部分村寨。基諾族跳大鼓舞有兩種傳說,一說是為了感謝基諾族創世祖先阿嫫腰白用大鼓拯救了基諾人,另一說是為了制止鼓 ...
“打歌”又稱“跳山歌”、“跳歌”、“跳笙”,是思茅市景東彝族自治縣廣為流傳的自娛性民間舞蹈,遍布景東縣每個彝族聚居及雜居的村寨,現已搜集整理43套,名稱、跳法各異,特色亦不相同。據清代嘉慶《景東直隸廳志》記載,“打歌”在當時已流傳。“打歌” ...
葫蘆笙舞是拉祜族有代表性的一個大舞種,主要流傳于臨滄市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的忙糯鄉、勐勐鎮、大文鄉、勐庫鎮等拉祜村寨和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木戛鄉等拉祜族聚居區,是以吹葫蘆笙為伴奏的民間舞蹈。清道光《云南通志》載:“倮黑聚時,親戚 ...
梁河縣舞蹈“蹬窩羅”阿昌族舞蹈“窩羅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的灣中、勛可、內蓋、橫路、關璋、弄別、動來等阿昌族村寨,各地的動作風格大同小異。阿昌族古老的傳統舞蹈主要是“窩羅蹬嘎”,“窩羅”是曲調主要的開始唱詞,“蹬嘎”意為舞蹈, ...
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彝族煙盒舞流傳于揚武鎮魯奎山和磨盤山一帶,彝語稱“楂奇比”(團團轉)或“尼蓋比”(跳姑娘),俗稱“跳樂”,屬傳統自娛自樂性舞蹈。傳說以前當地彝族在無意中發現彈高梁桿能發出聲響,于是便邊彈邊跳,為使腳步統一,便圍成圈跳 ...
云南傣族地區的傣族群眾視孔雀為吉祥如意、美麗善良的象征。孔雀舞在傣族村寨十分盛行,是其民間頗具特色的表演性和自娛性舞蹈種類。思茅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的傣族孔雀舞普遍流行于勐馬鎮、娜允鎮的40多個傣族村寨中,每個村寨都有半數以上的人會跳 ...
騰沖縣是東南亞珠寶玉石的集散地和加工地。來鳳山明朝藺山墓中出土的玉帶鉤和《徐霞客游記》對騰沖翡翠和玉石加工業的細致描述,均說明騰沖玉雕歷史悠久。地方志中記載騰沖1949年前從事翡翠加工的作坊曾一度達到100多家,工匠超過3000人。清光緒《 ...
石屏彝族剪紙流傳于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龍武鎮一帶。石屏龍武彝族因其女子服飾繡有美麗的花腰帶而被稱為花腰彝,其婦女服飾以圖形多樣、色彩艷麗、繡工精美而聞名。龍武地區的彝族以是否會挑花繡朵作為衡量女子心靈手巧和聰明能干的標準,因此非常注重 ...
組織機構 主管: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