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前沿上世紀90年代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世界范圍內興起,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到2017年底,已有171個國家加入該《公約》,標志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得到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重...
詳細內容中國文化報記者王學思報道:從2001年昆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開始,我國由政府主導推動的非遺保護工作走過了17個年頭。盡管在國際視野下,我國非遺保護工作開展的時間不算長,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在各...
詳細內容位于滇東高原腹地的石林既是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撒尼族刺繡的故鄉。中國南方喀斯特是全球熱帶亞熱帶喀斯特地貌中最為壯觀的代表。石林喀斯特歷經2.7億年的演化,以其豐富的形態和色彩成為世界上喀斯...
詳細內容時長3000多分鐘的視頻影像資料、8萬余字的口述史文獻、記錄工藝流程數據量超過1200G……據南京市文廣新局介紹,作為江蘇省第二批非遺“記憶工程”重點項目之一,歷時4個多月的南京金箔鍛制技藝數字化采集工作正式完成并順利通過驗收,這項國家級非...
詳細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非遺保護工作走過了可圈可點、至關重要的5年發展歷程。各級文化行政部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有關要求,依據《中...
詳細內容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多年來,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眾多行之有效的保護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師。此系列訪談,旨在通過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負責人的專訪,系統梳理各地保護成果、集中...
詳細內容學術視野主講人:楊福泉,著名納西族學者,中國民族學會副會長、云南社科院研究員。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說了這樣一段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求木之長者,...
詳細內容近日,由本報與中山大學中國非遺研究中心共同發起的“2016年度非遺保護十大事件”評選活動,經過專家推薦候選名單、微信微博網友投票等環節,評選結果最終揭曉。2016年是我國非遺保護事業蓬勃發展、成就斐然的一年,在這一年里,許多非遺保護工作引起...
詳細內容為推動通海高臺的保護傳承工作,培養更多傳承人,通海縣文化館于8月15日至26日在通海縣四街鎮七街居委會及七街傳習館舉辦通海高臺裝裱制作技藝培訓。此次培訓共有來自九龍街道、四街鎮、七街社區、傳習館等高臺藝術愛好者40余人參加,其中年齡最大的6...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