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年度總結2017年,是積極探索,穩步推進,收獲頗豐的一年。現以匯總的形式,與大家分享一年來研培隊伍的軌跡和收獲。官方信息一覽:1《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2017)》發布2017年1月,為進一步擴...
詳細內容8月28日,“2017年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大理大學普及培訓第一期木雕工藝技藝培訓班”開班儀式在大理大學舉行。云南省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杜文輝,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陳岸瑛博士,學校副校長段利華出...
詳細內容2017年8月15日,云南省第二期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浙江培訓班結業儀式暨學員作品展覽在浙江金華市博物館隆重舉行。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院長田中初,云南省建水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楊為文,建水縣副縣長徐蕾,云南省文化廳非遺處潘振焱,金華...
詳細內容她是建水老字號陶坊“楊元記”的第六代傳承人,做陶就是她的人生。全年無休、全心制陶的日子并沒有讓她感到無聊。工作28年來,從未在晚上12點前休息。如今,她和丈夫合開的、由徐悲鴻夫人廖靜文題字的“木忠陶坊”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水紫陶燒...
詳細內容所謂“銀走烏金”,就是先將需要打制的銀器鍛打成型,并在銀器表面簪刻出設計好的圖紋,再以此為胎,將烏金熔化使之“走”入前期所刻的紋路之間。接著打磨,去除紋路之外多余的烏金。然后拋光,使烏金與整個銀件融為一體,再經過特殊工藝使烏金黑色加深,從而...
詳細內容從武警上士到美術教師,再到云南省工藝美術大師,這一路走來,他用了22年的時間。他把從小對書畫的偏愛和對家鄉建水歷史文化的眷戀融進紫陶作品中,曾耗費兩年課余時間,創作前無古人之陶塑作品《建水古城》,獨具匠心,不落窠臼。他就是建水紫陶雕塑匠人—...
詳細內容今年51歲的張朋武來自大理州祥云縣,初次見到這位退伍老兵還能感受到他身上所保留下來的軍人作風。要不是親眼所見,筆者絕不會把這位硬漢與文藝范兒十足的琺瑯聯系起來。他正是云南原創大理張記銀飾——琺瑯空心銀手鐲藝人。今年暑假,張朋武帶著兩個兒子來...
詳細內容22年前,他以美術生的身份中專畢業。爾后,在小學教美術,并先后兩次赴高校在職學習美術學和廣告學6年。他邂逅建水紫陶,自此一發而不可收,潛心陶藝,漸入佳境。20年后,適逢其時,他回到母校傳授陶藝,立志詮釋工匠精神、傳播紫陶文化。他就是云南省紅...
詳細內容在云南省鶴慶縣的新華村,有一個做藏式酥油燈十分有名的手工藝人。經他手打制的酥油燈不計其數,新華社還曾全程直播他家作坊的工作流程。這位年紀不到四十歲的白族手工技藝大師,名字叫寸光偉,從藝已有二十五年。圖1新華社直播寸光偉工坊銀器加工寸光偉所在...
詳細內容“瓷韻繞九州,一劍傳千古”,龍泉是著名的青瓷之都、寶劍之邦。2006年龍泉寶劍鍛制技藝、龍泉青瓷燒制技藝雙雙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9年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8月5日,文化部、教育部中國...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