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手工造紙技藝是在中國傳統造紙術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的一門工藝。臨滄市永德縣永康鎮芒石寨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定鎮芒團村是其流傳地區之一。臨滄一年四季均可造紙,平均一個造紙者每天可做300張紙。造紙原料為桑科植物構樹(Broussoneti ...
納西族東巴造紙的制作工藝較為獨特,主要流傳于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三壩納西族鄉的白地村。白地,即白水臺,是納西族東巴文化的發祥地,被稱為東巴文化的圣地,白地紙是東巴寫經中最重要的用紙,在滇西北久負盛名。東巴造紙采用當地獨有的一種植物“阿當 ...
阿昌刀制作工藝流傳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阿昌刀也稱戶撒刀,因出自戶撒鄉而得名,與新疆維吾爾族的英吉薩刀、寧夏裕固族的保安刀并稱為全國三大民族刀具。阿昌族先民很早就掌握了鍛制和鑄造鐵器的要領,明代以來更吸收了漢族先進的生產 ...
大關苗族蘆笙制作技藝主要流傳于昭通市大關縣天星鎮。蘆笙是苗族人民喜愛的民間傳統樂器,歷史悠久。苗族民間有多種關于蘆笙的傳說故事。每逢年節和農閑之時,苗族同胞都要舉行各式各樣的蘆笙舞會,抒發內心感情及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蘆笙制作材料選用苦竹、樺 ...
白族扎染工藝主要流傳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扎染古稱“絞纈”,是我國古老的紡織染色工藝。大理市周城鎮、喜洲鎮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的大倉、廟街等地至今仍保留著這一傳統工藝,其中尤以周城白族扎染最為著名,是1996年國家文化部命名的“民族扎染藝 ...
傣族自古喜愛用陶。據明錢古訓《百夷傳》載:傣族器皿“所用多陶器”。至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曼斗寨、勐罕曼巒寨、勐海縣曼扎寨及勐龍寨等傣族村寨仍然保留古老制陶工藝。傣族土陶廣泛使用于日常生產、生活和佛事活動中。制陶工具一般由大小花紋不同 ...
苗族服飾制作工藝流傳于保山市昌寧縣耉街鄉打平、土皮太村等苗族村寨。打平、土皮太的苗族服飾原料一般采用自植、自紡、自染的火麻土布。苗族婦女種出火麻后,把剝出的麻絲用手搖機紡成線,在土布機上織成布,然后依據各自的喜好和想象,在麻布縫制成的衣裙上 ...
大理白族繞三靈,白語稱為“觀上覽”(直譯為“逛山林”),流傳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蒼山洱海地區的白族村寨,迄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繞三靈是大理白族民間重大的風俗性文化節日之一,起源于南詔,最初是白族古代宗教祭祀的一種儀式。“三靈”是指洱海西岸三 ...
傈僳族刀桿節是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境內傈僳族的傳統節日。相傳明代外族入侵云南邊疆,朝延派出兵部尚書王驥帶兵前往御敵。王驥與當地傈僳族人民團結戰斗,很快驅逐了入侵者。后來王驥被奸臣害死。為了紀念王驥的豐功偉績,祈禱和祭奠為保衛邊疆英勇 ...
怒族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流傳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丙中洛鄉的怒族聚居區。仙女節主要是紀念傳說中聰明能干的仙女阿茸姑娘。傳說阿茸姑娘住在吉木得村,她發明了讓當地怒族可以橫渡怒江的竹篾溜索,還從高黎貢山為大家引來甘甜的山泉。為了逃 ...
組織機構 主管: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