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哈,又譯作贊哈,意為會唱的人,既是歌手稱謂,也指傣族歌手演唱傳統(tǒng)曲調的藝術表演形式。主要流傳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及思茅市的江城、孟連、景谷等縣傣族和部分布朗族村寨。章哈是傣族民間最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在傣族社會生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剪紙是云南許多民族喜愛和普及范圍廣的一種傳統(tǒng)民間藝術形式,傣族剪紙為其中特色突出者之一,主要流傳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傣族剪紙最早見于本民族祭祀所用的紙馬,后來在佛教文化和漢文化的影響下逐步充實發(fā)展,并被廣泛應用于喜慶、宗教、喪葬及 ...
東巴畫是納西族東巴文化藝術的重要內容之一,流傳于麗江市古城區(qū)和玉龍納西族自治縣,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的納西族聚居區(qū)也有分布。東巴畫主要以木片、東巴紙、麻布等為材料,用自制的竹筆蘸松煙墨勾畫輪廓,然后敷以各種自然顏料,色彩絢麗,歷經數(shù)百年 ...
傣族手工造紙技藝是在中國傳統(tǒng)造紙術基礎上發(fā)展演變而成的一門工藝。臨滄市永德縣永康鎮(zhèn)芒石寨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定鎮(zhèn)芒團村是其流傳地區(qū)之一。臨滄一年四季均可造紙,平均一個造紙者每天可做300張紙。造紙原料為桑科植物構樹(Broussoneti ...
納西族東巴造紙的制作工藝較為獨特,主要流傳于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三壩納西族鄉(xiāng)的白地村。白地,即白水臺,是納西族東巴文化的發(fā)祥地,被稱為東巴文化的圣地,白地紙是東巴寫經中最重要的用紙,在滇西北久負盛名。東巴造紙采用當?shù)鬲氂械囊环N植物“阿當 ...
阿昌刀制作工藝流傳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xiāng)。阿昌刀也稱戶撒刀,因出自戶撒鄉(xiāng)而得名,與新疆維吾爾族的英吉薩刀、寧夏裕固族的保安刀并稱為全國三大民族刀具。阿昌族先民很早就掌握了鍛制和鑄造鐵器的要領,明代以來更吸收了漢族先進的生產 ...
大關苗族蘆笙制作技藝主要流傳于昭通市大關縣天星鎮(zhèn)。蘆笙是苗族人民喜愛的民間傳統(tǒng)樂器,歷史悠久。苗族民間有多種關于蘆笙的傳說故事。每逢年節(jié)和農閑之時,苗族同胞都要舉行各式各樣的蘆笙舞會,抒發(fā)內心感情及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蘆笙制作材料選用苦竹、樺 ...
白族扎染工藝主要流傳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扎染古稱“絞纈”,是我國古老的紡織染色工藝。大理市周城鎮(zhèn)、喜洲鎮(zhèn)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的大倉、廟街等地至今仍保留著這一傳統(tǒng)工藝,其中尤以周城白族扎染最為著名,是1996年國家文化部命名的“民族扎染藝 ...
傣族自古喜愛用陶。據明錢古訓《百夷傳》載:傣族器皿“所用多陶器”。至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曼斗寨、勐罕曼巒寨、勐海縣曼扎寨及勐龍寨等傣族村寨仍然保留古老制陶工藝。傣族土陶廣泛使用于日常生產、生活和佛事活動中。制陶工具一般由大小花紋不同 ...
苗族服飾制作工藝流傳于保山市昌寧縣耉街鄉(xiāng)打平、土皮太村等苗族村寨。打平、土皮太的苗族服飾原料一般采用自植、自紡、自染的火麻土布。苗族婦女種出火麻后,把剝出的麻絲用手搖機紡成線,在土布機上織成布,然后依據各自的喜好和想象,在麻布縫制成的衣裙上 ...
組織機構 主管: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友情鏈接